王珺 王奕辰 翟留栓 摘 要:"双创"背景下,鼓励我国科研人员进行学术创业成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新突破口。本文通过大量阅读文献,梳理总结了不同学者对我国科研人员学术创业的研究,并选择其中较为特殊的农业领域作为研究对象,对科研人员创业意愿的制约因素进行了重点分析。 关键词:学术创业;创业意愿;农业科技成果 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概念。2015年,我国针对李克强总理提出的观点广泛推行提出了针对促进发展的各方面举措,在各个方面因地因时地开展工作,推动改革的进行。对大家的创新予以表彰,对各创新人员的思想和方法予以支持,给予大家精神上的支持和心理上支持,推动创业脚步的推进,推出关于创业的各种优惠政策,建立健全相关的责任制度。切实有效地推进创业进程。2017年,人社部也就相关问题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和解释,比如说责任的分担,技术的改进利用,专利的申请等相关的离岗创业的问题,都是当今不可避免需要正面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现状概述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我国的离岗创业如雨后春笋,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活动日渐活跃,但有明显的行业偏向性。同时,从整体上来看,目前形势远不能满足我国经济转型的需求,绝大多数科研人员缺乏创新创业活力。"十三五"规划期间,我们对经济的要求和发展方式的改进和提高,我国的发展需要创新,首先需要改善的是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科技是发展的第一动力,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通过对近年来的统计资料进行分析,得到的数据分析显示,我国从事开发和研究方面的学生、教师和研究人员的总数是很大的,总数可以达到103万,在我国的整个科研领域,达到的总量是20%的占比,我们可以看出我们所获得的研究总量是不断增加,这是一件值得关注的事情。截至2017年11月,全国高校及科研机构当年累计共申请专利229458件,全国高校及科研机构共获授权专利144375件,其中,成功完成技术转让的9592项。然而,与之不相称的是,高校专利转化实践情况表现不佳,真正实现产业化的科技成果不足5%,与发达国家约40%的水平相去甚远。 二、科研人员开展学术创业的基础 本文的研究主体是在高校、科研机构任职的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学者,包括高校教师、研究员等。他们利用自身掌握的现代科学知识、技术专利、文化素养等进入市场进行创业的行为被称为"学术创业",是指高校教师以在职科研成果为核心技术注入、联合社会资源共同成立企业。教师或技术所有权单位占有企业一定比例股份。狭义上讲,即学术工作者突破原有学术组织限制,进入市场,抓住并利用机会,实现研究成果商业化的过程。同时,创业者从"学者"身份逐步转化为"学术型企业家",实现个体和组织的成长过程。 针对学术创业的种种观点,我们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对学术创业段琪指出,首先需要具备学术创业的基础,有了基础才能实现上层建筑,首先需要技术的相关知识,有着丰富的知识是进行技术创业的前提,再者,创业者自身是否有创业的思想,再者当前的发展环境是否允许和支持产业的发展,创业的发展过程同样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它的发展过程与商业发展的相同和不同的观点,以及创业的盈利过程和投资引进,多方面的问题都需要一个一个来进行解决,不但要有创业的想法,还要有创业的过程和新颖的观点和良好的营销策略。否则再好的基础条件也不会有后续的创业过程。通过大量查阅文献,我们考虑到大部分科研人员已经达到了创业的基本条件,如拥有技术专利,科研成果初步形成等,同时创业激发事件无从追溯研究,于是科研人员的主观创业意愿成为他们选择是否创业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本文将重点聚焦在科研工作者的创业意愿层面,主要剖析影响科研人员创业意愿的因素。 三、影响科研人员创业意愿的因素 通过阅读文献,我们比较倾向于从以下三个层面对科研人员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一)政府层面 1.政策。朱青等利用江西省 423 位科研人员的调查数据,运用二元 Logistic 模型实证分析影响科研人员创业意愿因素,他们认为在外部环境中,政府为科技人才提供的创业服务体系为重要影响因素;陈雪等通过分析广东省新型科研机构的发展背景和相关特点,提出应该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明确新型研发机构优势功能,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应对的方法;姚飞提出科研人员的感知需求是政府制定政策应该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能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如对税收政策、知识产权政策以及产业政策的感知;李晓轩等提出科研政策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制定科技政策应该从国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的政策才可以达到高效率。由于申报企业的周期较长、程序较多,而且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标准较高、税收较高,对企业的开展是比较烦琐的,在各方面的支持以及优惠政策方面,由于申报的各方面障碍,导致无法及时地领取到国家的相应的财政补助和补贴,再者,政策的实施和项目的开展对接存在问题,无法更好地解决实际需求和政策之间的问题。国家的优先扶持和人才引进方面也存在问题,应该加大高科技人才的投入,加大创新的推广支持力度。增加高科技人才的比例。 2.法律。科技成果的歸属一直存在各种争议。双创评估报告显示,仅18.4%的高校或院所进行了"科技成果三权改革",科研人员在对单位三权改革效果评价时,有超六成的人认为效果一般。由于《专利法》对在职发明及其评判标准规定存在不足,科技成果归属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缺乏对发明人权利的保护,使得科研人员科研成果转化积极性被锉削,成果转化收益中科技人员收益占比远小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不低于50%"的改革目标下限要求。 3.资金。在我们所推广的相关的万众创业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中不乏资金短缺,或者其他问题,最严峻、限制和打击创业的发展瓶颈还是资金的问题,拉不到投资,得不到融资,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就难以加速产业的发展,科研人员的创新创业得不到社会大众的认可,可回报率低,红利的周期性长,技术的不稳定性,是导致难以获得融资的主要原因,资本市场的准入较难。 (二)高校层面 1.管理体制。张呈念等提出了对管理体制的问题方面的研究,提出了相关的管理体制,以及相关的制度设计。高校现行的科研人员职称考评主要还是以课题和论文为核心。我国一般规定是对职务发明的归属做出了规定,法律规定,职务发明创造的归属是属于单位的,也就是说各高校的研究员的发名成果是属于国家的,如果开展相应的推行政策,会导致国有的发明数量的下降。不利于产业发展。 2.创新创业教育。李慷等研究发现对"双创"政策了解程度越高的科技工作者,自主创业的意愿越强烈。然而,现阶段高校对国家政策宣传不足,校级科研成果转化政策不明,在科研人员中普及度不高,使得部分人员对学校的种种制度不甚了解。学校管理层对创业重视程度不足,校园内未形成良好的鼓励科研人员创业的氛围,缺少对创办企业的高校科研人员展开的教育培训,以及创业过程中的全程式跟踪指导服务。 (三)个人层面 1.个人基本特征。吴翠青等人通过研究调查发现,影响个人的创业意愿的方面除了担心国家产权的流失,还有个人研究研发水平,以及对创业的热衷度,个人的年龄,年龄较小的创业意愿更强烈。男性风险偏好较高的科研人员其在能作出的贡献更大,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着不同的知识水平和创业意愿,在博士或者硕士研究生更倾向于进行科研,专门化的研究,而本科生或者更低的受教育水平的创业性更强。 2.自身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的联系。在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联系比较紧密的情况下,科研成果的商业价值更容易被发掘,得到转化的可能性更大,科研人员产生创业意愿的可能性也就更大。反之,从基本研究的人员倾向于论文的写作方面,其所能表达的观点和内容是具有固定化更倾向于容易发表学术论文的方向,往往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3.收入。针对现阶段体制内的科研人员的工资水平和在社会中收入的等级来看,并不是很低,导致大部分人不想离开体制,接受了体制的稳定性,但对于我们采取的停薪留职的措施,到时大部分人的收入降低,离开岗位的成本降低,但是创业需要的成本是很大的。 4.科研职业生涯。停薪留职的创业使大部分人的专业知识得到了不断提升,同时,自身知识也在不断增长,获得了较多实践知识,创业失败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会影响回到原岗位的心理状态和研究状态,导致产出的减少必将对职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已经担任行政职务的科研人员顾虑更多,比如说自己的离岗是否会导致自己岗位被取代的问题。 5.科研人员创业的主体素质。 市场是不断变化的,和我们所接触的科研活动是不一样的,要适应市场规律,完善创业机制,我们需要的是灵活地进行对接。由于市场法则复杂多变,从研究者转变为企业家的过程中必然也伴随着思维方式的巨大转变。创业过程中更多的是团队活动和授权管理,对于科研人员大多数是理工科出身,他们具有的思维是严谨的,所采取的方式是严格进行的,不具有變通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造成人才管理和市场经营上的缺陷。此外,在创业过程中,团队组建也存在一定限制,科研团队通常分项目、分课题进行,跨课题组队创业较难,创业路上更多的是志同道合的科研伙伴,缺乏具有相关经验和能力的创业伙伴。 四、影响农业领域科研人才学术创业意愿的制约因素 目前"双创"背景下,学术创业有明显的学科集中性,主要集中于信息技术、计算机、物联网、工业制造、机械技术等领域,而关于化学工业、生物技术等自然科学领域的科研成果转化、学术创业案例甚少。农业领域的学术创业案例几乎没有,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农业因其领域的特殊性,有着不同于其他行业更多的制约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一)行业因素 季华元等人的研究表明,农业领域自身的行业特点加大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难度。一方面农业科研成果转化需要大量的前期实验准备,样本大,周期长,投资巨大,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更新换代的速度较快,很多成果在推广后不久由于推广速度快,导致农业成果周期矛盾会增大,导致风险投资的加大。另一方面,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资源条件、人为因素的影响很大,农产品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农产品的价格受到宏观调控。 (二)行业特殊的体制问题 张菊等人的研究表明,农业领域特殊的专利所有权界定制度,以及科研转化审批制度等,对农业领域的科研人员创业有所阻碍。目前我国科技成果归属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对职务发明及其归属权判断标准存在 "单位优先"等原则。农业领域涉及国家民生,科研成果多属于国家、集体等。部分农业科研院所单位内部制定了相关的制度,限制科研人员个人利用科研成果从事盈利相关活动,科研转化需由国家、集体批准,且审批周期较长。科研人员的产出成果不能得到良好的利用,导致科技人员创新中享受不到成果转化收益,创业积极性低。 (三)农业科研单位制度因素 解沛等人研究表明,农业科研院所对科研人员考评机制存在不足,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科研人员创业积极性。我国在推动进行大众创业的发展过程中,为了支持相关的人进行创业,国家采取的相关的措施大都是促进和保护该产业的发展,但是现在的考核办法和机制还是通过论文数量的多少,研究成果的大小来考察,多数出于个人在单位的发展需求,并且为了满足项目任务和科研创新目标,缺乏对团队创业目标的思考,大多会选择安心实验,做出成果,而不会去考虑成果转化,创新创业。 (四)市场需求了解不足 刘文超等人研究发现,农业领域科研人员对市场需求把控不足,很少聚焦产业发展热点,容易造成"科研与产业脱节"现象。多数科研团队大部分情况下是以科研项目的完成为目标,其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经济效益而是科研成果。不能切合经济发展的要求,不能做到让科研真正为产业服务。并且农业领域科研人员普遍市场参与度不高,对研发成果中具有经济价值属性的技术产品缺乏敏感度。要做到将经济发展和研究成果相挂钩,来做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参与具体的创业过程,推动产业发展,经济发展,科研创新,因地因时制宜,正确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