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麦基卓 黄焕祥 翻译:易之新 大部分人认为,自己不管为了什么原因哀伤(sadness)或受伤,都容易被别人从负面的角度解读。另一种常见的想法就是不应该与人分享哀伤,应该让爱我们的人快乐,而不是沮丧。认为应该安静或孤独承受痛苦的人,较容易压抑各种受伤的感觉,导致生命能量受到阻碍,结果会以较轻微的方式在较长的时间中慢慢表现受伤的感受。 这种态度通常是我们在孩童时期从父母那里学来的,因为父母常会说:"不要哭,小心我让你真的想哭!"或"回到你自己房间!没有人喜欢看你那张臭脸!" 在这种环境中,小孩很快学会了自己的哀伤感受是不受尊重的,但他们仍常常有办法让父母内疚,以达到目的,常见的方式是"为自己难过"。有受伤感觉是,最好的慰藉就是自怜,可是这种自我纾解的方式常常被滥用成控制对方的方法,以达到目的。 板着脸、噘嘴、发牢骚、抱怨都是这种过程的一部分。就像嫉妒一样,表现自怜而毫不控制对方的经验,具有疗愈的作用。由于自怜常常连接到控制,有效的解决方式就是在你想好好自怜一番时,暂时离开对方,独自享受这种绝美的感受。如果你有亲密的伴侣,也许可以分享这种经验,但由于对方很难不产生批评或觉得受到控制,所以最好能在自怜之后再分享这种感受! 内容来自《懂得爱——在亲密关系中成长》 版权说明:原文的版权都属于原作者。转载请注明来自微信公众号@林紫心理堂(LINZI-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