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呕吐又是怎么回事呢?临床常见的与内外科疾病有关的新生儿呕吐如下:羊水吸入:由于羊水大量吸入,对胃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新生儿常在生后不久即出现呕吐,吐出清水、粘液或带少量血性液体,但一般情况良好,对于羊水吸入导致的频繁呕吐可用1%的苏打水洗胃。 幽门痉挛:新生儿时期由于幽门功能暂时失调常在喂奶后不久出现喷射状呕吐,临床常吐出大量乳汁和乳凝块,时好时坏。对于幽门痉挛,可以用1:1000阿托品在吃奶前5-10分钟滴入口内,先从1滴开始,逐步增加,最大量不得超过4滴,直到小儿出现面红为止,一般能获得明显疗效。 新生儿便秘:新生儿一般生后10小时内开始排出胎粪,如果生后数日排便极少或胎便排出时间明显延长,临床也可出现腹胀、吐奶。对于新生儿便秘可以用生理盐水灌肠,一旦大便通畅,腹胀和呕吐常随之缓解。 感染因素:是新生儿呕吐最常见的原因,除了消化道本身感染如流行性腹泻、肝炎等外,消化道外的感染如中耳炎、肺炎、败血症、脑膜炎等,也是引起新生儿呕吐的常见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消化道畸形在新生儿呕吐的发病中常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危害极大,我们应该特别引起重视。 食道闭锁:新生儿生后即发生剧烈的呕吐,吃啥吐啥,常吐出象螃蟹吐的泡沫状液体。 幽门肥厚性狭窄:临床常常在生后2周左右出现呕吐,进行性加剧,常表现为喷射性呕吐,但吐后仍有饥饿感,由于频繁呕吐,新生儿常出现脱水和营养不良,腹部体检时,可以摸到枣核样的块物。 肠闭锁:生后1天内常出现持续性呕吐,吐奶后症状常有所缓解,但吃奶后几小时又开始呕吐,吐出物常伴有奶、胆汁和粪便样的液体。 肠旋转不良:生后数日内常出现间隔性呕吐,时轻时重,呕吐物可为奶汁或胆汁。 先天性巨结肠:生后无胎便或有顽固性的便秘,临床常伴有进行性的腹胀、呕吐。 小儿呕吐按摩手法——一、寒吐:喜热恶寒,神疲肢冷,面色苍白,食入不化,呕吐次数多而吐出物少,无酸臭气,朝食暮吐。 (1)推前臂(推三关) (2)揉足三里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手法:以拇指端作按、揉法。 主治:腹胀腹痛,呕吐泄泻,下肢萎软乏力等。 (3)摩中脘 位置:胸骨下端至脐连线之中点(脐上约4寸)。 手法:用拇指或食、中指端或掌根按揉叫揉中脘;用掌心或四指摩叫摩中脘;用食、中二指自中脘向上直推至喉下,或自喉下向下推至中脘,称推胃脘。 主治:腹胀,呕吐,泄泻,食欲不振,嗳气,腹痛等。 (4)掐右端正 位置:中指甲根两侧赤白肉际处,桡侧称左端正,尺侧称为右端正。 手法:以左手固定患儿中指,用右手拇指指甲掐或拇指指腹揉右端正。 主治:惊风,呕吐,泄泻,痢疾等。 二、热吐:面赤唇红,发热烦躁,口渴饮冷,呕吐次数少而吐出物多,并有酸馊气味,小便色赤,大便干。 (1)推六腑 (2)清板门:其中从板门推向腕横纹能止泻;从横纹推向板门能止呕。 (3)运手掌心 (4)推天柱骨 位置: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第七颈椎下方的空隙处)成一直线。 手法:用拇指或食、中指自上向下直推,10~20次。 主治:呕吐,项强(脖子发硬),发热、惊风等。 (5)揉涌泉 位置:屈趾足掌心正前方凹陷中。 手法:以左手托住患儿足跟,再以右手拇指向足趾方向推,或用食、中指端揉。 主治:发热,呕吐,腹泻,五心(指两手心,两足心与心胸处)烦热。 (6)分推腹阴阳 位置:腹部。 手法:以双手拇指沿肋弓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 主治:腹痛,腹胀,消化不良,恶心,呕吐。 三、伤食吐:嗳(打嗝)气吞酸,厌食,脘腹胀满,烦躁不安,呕吐之物有酸馊之气味,吐后得安。 (1)分手阴阳 位置:腕背横纹近小指端为阳池,靠拇指端称阴池。 手法:以两手食指固定患儿掌根之两侧,中指托住患儿手,用两拇指自腕背横纹中间,向两旁分推到阳池、阴池穴,为分手阴阳;自两旁(阳池、阴池)向中间合推到掌横纹处,称合推阴阳。 主治:寒热往来,呕吐食积,腹泻腹胀,痢疾等。 (2)清板门 (3)揉中脘 (4)分推腹阴阳 (5)按揉足三里 以上就是佰佰安全小编为您介绍新生儿呕吐又是怎么回事呢的内容,本网儿童安全教育知识库中还有很多关于儿童安全方面的知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关注本网的内容,以便让孩子更健康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