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会干事变成干部、共青团员"眨眼"成共产党员、短期培训就成名校毕业……正值高校就业季,类似的简历造假、文凭"注水",在一些高校毕业生求职中已成公开的秘密,甚至出现比拼造假现象。(1月5日新华网) 对此,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教授吴帆认为,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对求职简历把关、审核,从源头堵住简历"注水"。 但我觉得,吴教授的想法也许是一厢情愿,如此做未必能从源头上制止住造假行为。我们应当看到学生求职简历造假不是孤立的,社会转型时期,一些人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偏差,伦理道德意识和诚信意识日益淡化,整个社会弥漫着一股弥漫着追逐物质、崇尚投机的浮躁功利之气—— 某些官员们可以让孩子身披白色编织袋假冒"喜羊羊"应付上级扶贫检查;某些大学教授可以用假学术骗取国家科研资金;某些商人可以制造假馒头谋取暴利;连我们印象中"勤劳朴实"的农民也摇身一变成为纪检官员,上演了到中纪委"捞人"的闹剧……作为一方净土的校园,也已被浮躁功利投机之气污染,学生求职简历造假也就不奇怪了。 有鉴于此,杜绝"求职简历造假"的发生,仅靠高校加强学生诚信教育和对学生求职简历把关远远不够,还必须正视现实。高校把关学生简历,固然对求职学生形成一定的约束力和威慑力,但若没有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和失信造假成本的提高,没有对社会浮躁功利之气和投机行为的真正纠偏,高校的诚信教育哪怕天天讲,学生求职简历审核就是再严格,胳膊终究拧不过大腿,造假简历还是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