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之前,全球化背景下空前的繁荣曾经引诱无数企业进行了盲目的商业和财务扩展,而在危机的突然打击下难以为继。 2009年新年伊始,印度大型软件外包集团一一萨蒂扬软件技术有限公司(Satyam Computer Services Ltd.)的创始人兼董事长拉马林加·拉贾终于从多年来从事公司财务欺诈的煎熬中获得了解脱,公开坦承公司财务业绩造假。顿时,一个印度版的"安然事件"让世界哗然。与历史上的种种前科一样,此类事件的直接受害者仍然是该公司的投资者。在爆料当日(1月7日),萨蒂扬股价猛跌78%,其在纽约上市的美国存托凭证(ADR)则暂停交易。受其影响,孟买证交所基准Sensex指数当日下跌了7.3%。 作为印度民族产业与企业界的骄傲,萨蒂扬公司曾经一路辉煌,但肆意于财务扩张与自我操纵,以致于最终在全球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时晚节不保。根据拉贾的坦白,在去年三季报中,萨蒂扬公司公布的销售额是5.55亿美元,而实际为4.34亿美元。相应地,公司公布的利润是1.36亿美元,但实际利润只有1250万美元;公司公布的可用现金为11亿美元,但实际上只有6600万美元。 就像美国2001年的安然事件,2008年的麦道夫金融欺诈案一样,印度萨蒂扬公司财务造假的手段并不足为奇,仍然是"拆东墙补西墙"的传统伎俩。因此,拍案但不惊奇。事实上,就连曾经一向被奉为楷模的美国公司治理与商业信用制度都有此疏漏,更不屑说是作为"金砖四国"之一的印度了。 财务欺诈是典型的公司治理失败。回顾萨蒂扬早年创业的艰辛,及其对印度社会就业的贡献与美好前程的渴望,不完善的或率性的公司治理似乎拥有些许值得怜悯的背景因素。在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中,公司治理制度的不完善也可以最终归咎于整个社会体制的不健全。的确,就像《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在这类故事中,即使不择手段,也总是能够找到让人同情的地方。除了公司治理制度之外,诸如会计标准、审计制度、监管制度等方面,也存在财务欺诈得以实现的制度诱因。遗憾的是,作为审计方的普华永道公司没有向公众投资者告诉一个真实的萨蒂扬,尽管萨蒂扬的梵文原意是"真实或真理"。 如果说整个社会制度方面的疏漏几乎是难以推卸责任的,那么在一定意义上,萨蒂扬很有可能演变成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内公司财务欺诈案件的代名词。在全球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之前,全球化背景下空前的繁荣曾经引诱无数企业进行了盲目的商业和财务扩展,而在危机的突然打击下难以为继。特别是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市场经济的发展要快于制度建设,经济金融领域的过度扩张尤为突出。 由远及近,萨蒂扬事件也给国内投资者留下了深刻的警示。在相关制度因素平淡无奇的情况下,中国企业的扩张、治理状况与财务真实性,同样值得忧思。关于公司的治理制度与商业纪律的遵守状况,诚然有具体公司的个性化因素,但也并不能博得利益相关者,特别是投资者的同情。特别在国内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的财务欺诈与操纵行为,在市场宽松时便存在诸多小节,在严重衰退时也不乏典型案例。 如今,国内恰逢宏观经济紧缩,金融市场动荡,很多经历了大手笔经营扩张的企业开始体验到成本上升,资产缩水的痛楚。正所谓水落石出,但凡蔑视经营纪律的企业终究要品尝到经济周期的苦果;而那些瞒天过海,肆意践踏财务准则的经营者,也终要体验到裸泳的尴尬。然而,对于投资者而言,还是要善于挖掘信息,甄别良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