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收缩信用是银行的本能。在政治要求下我国商业银行逆势增加信贷投放,在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为银行业绩和经济发展留下后患。 2008年11月份政府转变宏观经济政策之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数量迅速增加,在11月份信贷增加4700多亿元之后,12月份信贷再增加7000多亿元,与以往年底压缩贷款规模的做法形成巨大反差。年底的信贷增长速度出现大幅反弹,11月份的信贷增长速度重新回到了16%左右,12月份的信贷增长速度更是达到了18.78%的高水平。 2008年第四季度信贷大幅度增加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原因: 信贷紧缩后的反弹。自2007年底开始到2008年10月份,由于物价不断上涨,央行一直采取从紧的货币与信贷政策,各家商业银行都积累了相当数量被贷款规模控制而暂时未能发放的贷款需求,这些贷款对于银行来说不是最优质的业务,但风险基本可控,在贷款指标受到控制的情况下,这些客户无法得到贷款。因此,央行政策一放松,这些贷款立即被释放出来。但这种释放是短期的、一次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信贷需求就会减少。 商业银行与央行博弈的本能反应。一直以来,央行控制信贷的方式是控制信贷的规模,各家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是以自家的存量信贷作为基数,乘以给定的增长速度得到的。谁的存量大,谁的贷款规模就大。因此,商业银行在于央行博弈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当货币信贷政策放松时一定要全力扩张,否则紧缩来临时盈利会受到影响。 即使在同一家商业银行内部,分行与总行之间也存在同样的博弈关系,业务发展好的分行得到的信贷规模就大,存在明显的"马太效应"。 商业银行家对经济形势的集体误判。从目前的欧美国家经济情况看,全球经济在两年之内绝无复苏的可能性,如果此判断正确,那么中国经济在两年内也不可能有复苏的希望。但全球经济的如此调整是30年来我国银行家们及政治家所没有见识过的,存在集体误判的可能性很大,他们普遍地将经济的中长期调整看作是短期的波动,这与2008年基金集体犯的错误是一样的。 在经济周期处在向下调整的阶段,商业银行的上述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经济下滑,刺激经济复苏。但在目前的阶段,国际经济陷入严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经济自身结构严重失衡(过度依靠出口与投资,消费只占40%),要维持我国经济的正常运转十分困难,很多企业势必会出现财务困难,银行对企业的贷款风险日益增加。此时的大规模扩张信贷对于银行来说未必是好事,在不远的将来,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必将迅速增加。 对于聪明的银行家来说,增加的信贷可能不是放给急需资金支持的制造业及其他工商企业,而是政府的基础设施项目(及其他以政府信用为担保的项目)。但如果全球经济复苏缓慢,我国的地方财政很快就会出现危机,届时,银行危机与财政危机将同时出现。 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收缩信用是银行的本能。类似我国商业银行这样逆势增加信贷投放的行为,在其他国家恐怕是绝无仅有的,我们应该为此而担忧,这说明我们的商业银行改革还没有真正到位,商业银行还没有成为一个真正的可以自我控制风险的市场行为主体。银行家们仍然可以毫不在意地为了自己短期的利益(奖金)和权力(市场份额增加)及政治筹码而牺牲小股东的长期利益(盈利水平和资产质量)。为此,笔者认为投资银行股需要高度小心。 假如2009年前几个月信贷增长持续,M1增长超过M2,则资产价格上涨可期,中国将再次面临资产泡沫膨胀的局面。从长期来看,泡沫的膨胀无助于刺激内需,反而会加速财富向少数人集中,使经济结构进一步恶化。中国经济将为此付出更高昂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