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职业学校视角下的专业结构均衡与优化


  摘 要:专业设置与产业对接是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布局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学校专业建设要走产学结合道路,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持续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优势专业群。本文从学校的视角分析了目前天津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现状,客观指出了学校在专业规划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对学校在专业动态调整方面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专业布局 区域经濟 专业动态 调整
  职业教育的主要责任是服务于区域经济。就学校层面而言,是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学校的专业设置依据是社会分工,因此要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要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学校需要建立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将专业设置优化与调整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学校应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变化的需要,结合学生的就业志趣,积极、稳妥地调整老专业、灵活开设专业方向,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学校需每年进行市场调查,并将调查分析结果作为专业设置与调整、招生计划分配的主要依据,主动适应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形成符合自身发展的专业布局。
  一、职业学校专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1.专业设置缺乏指导
  近几年,由于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招生规模,所以政府对专业申请审批较松,学校自主设置专业的权利加大。但是由于学校仅仅着眼于本校,考虑时缺乏整体性。地方政府对所管辖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又缺乏总体统筹,未能对区域内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给予指导。甚至有的学校想开什么专业就开什么专业,自由度很大。从而导致有些专业招生困难,有些专业毕业生难就业,浪费资源,专业质量问题凸显。
  2.缺乏专业建设意识,无中长期规划
  第一,专业调研不够严谨。专业调研是学校动态调整专业的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在新增专业、调整已有专业方向时,调研往往过于简单粗糙,流于形式。过程中存在调研方法不科学、调研不够深入等问题;存在因为生源过度关注家长需求,而忽视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趋势。例如,有些理工类学校在不具备师资队伍和实训条件的情况下依然开设文体类专业;也有的学校在天津"十三五"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形势下,依然不重视已有物流相关专业的发展等。
  第二,专业布局不合理。就目前来看,有些学校在新增专业时仍然带有盲目性,就业前景好、热门的专业几乎所有学校都开设。学校对专业发展缺乏整体规划意识,专业设置短期行为明显,专业设置求全而非求精。从全市角度看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趋同性严重。近些年,职业教育发展形势良好,学校根据专业"冷""热"情况新增专业。但新增专业的条件并不成熟,人才培养质量水平有落差。以天津市为例。"十二五"期间职业学校看准天津市的支柱产业现代物流业,纷纷开设物流相关专业,购置设备增强硬件建设,培养师资,增强教学软实力。但目前大多数学校的物流专业不温不火,缺乏特色,毕业生缺乏市场竞争力。
  再以本校为例,前些年发现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有前景,一年内开设了3个计算机类专业。实际上却并未对该类专业做好深层次的市场调研,学生不了解计算机类专业的特色,只是单纯喜欢玩电脑。学校实训教师队伍不能满足专业建设需求,实验实训场所和设备也不能满足学生实训需要。与此同时全市大部分学校相继开设计算机类专业,专业重复设置严重,各学校间争夺生源,专业特色不明显,优势难以体现。
  另一方面,学校设置专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并非区域经济发展或者产业结构升级对人才的需求,而是单纯考虑家长需求,导致专业布局很不合理。例如近几年家长不认可学生从事"苦脏累"行业,本校机械加工专业近年来学生数量大规模萎缩,而热门专业比如航空服务、邮轮服务等专业就非常迎合家长需求,学校为保证生源数量,便过度设置此类专业。但学校并不具备教学所需的实训场地和专业教师队伍,只好通过外借场地、外聘教师和减少实训课时解决这类问题。造成办学质量不高的状况,更谈不上形成特色与品牌。长此以往,不利于学校专业建设,更带动不了专业群、专业链的整体发展。
  例如本校旅游外语(海乘方向)2013年招生210人,2014年招生90人,2015年招生70人,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2013级学生在校期间资源短缺现象明显,2016年就业上也存在一定困难,但从长远上看,每年70人的学生规模学校恰好能在实训场地、师资数量、就业推荐等方面满足学生需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3.专业设置无动态调整机制,缺乏评价体系
  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为更好地适应本地与行业发展需求,应以精准对接为导向,建立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改革机制。持续强化特色优势专业,压缩供过于求的专业,形成学校特色优势专业群,产业结构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而现今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却长期处于静态中,没有建立合理的动态调整机制。不舍得淘汰"老旧"专业,衔接不上市场需求的"新兴"专业,资源分配不均衡。在权衡专业设置的时候,也没有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不能定性定量、动静结合地考察历史专业和现实状态,建立动态专业调整机制。学校没有掌握本校专业和产业结构的吻合程度。不能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提出专业建设的重点和任务。
  4.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第一,师资队伍建设意识缺乏。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中,师资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由于学校专业变化频繁,对应的专业教师不稳定,所以没有形成特色。学校建设新专业后,却没有配置相应的教师,反而主要依靠外聘教师,本校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导致专业教学质量提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掌握不了核心技能,毕业后依然不能满足新产业结构对人才的需求。
  第二,重硬件建设,轻师资队伍培养。各中等职业学校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环境中得到了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学校在教学环境优化、实训基地建设、实训设备购置等硬件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有的学校甚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很多学校在进行硬件建设的同时,忽略了与此配套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导致实训基地建成了,实训设备齐全了,却没有足够的教师能够熟练地操作和使用,降低了实训基地的利用率。endprint
  二、职业学校专业结构的均衡与优化
  1.政府参与协调共建,优化资源配置
  目前我国市场运行机制并不完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结构优化要借助于政府这只有形的手才能得以有效实施。以天津市为例,天津市在"十二五"期间,通过建设项目给予学校资金支持,进行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原则上一个行业、部门办好一所中职学校,一个行政区办好一所中职学校。通过调整重组,全市中职学校42所,形成了布局结构合理、专业设置能服务于本市经济发展和滨海新区发展需要的格局。
  2.学校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适应区域产业发展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及其人才培养必须适应各行业人才需求,在办学过程中需要经常分析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情况,以便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校企沟通,征求企业对专业布局和专业建设的建议,及时调整专业培养方案。达成与企业相一致的人才培养目标,保持专业发展的稳定性,形成专业特色。
  为加强专业设置、调整、管理及建设工作,实现专业动态调整的规范化管理。学校应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由行业、企业、社会有关方面、高职院校和本校相关领导、专家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审议专业设置、调整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监控专业教学质量;对本学科专业科研、技术开发和服务提供咨询等。同时,相应的师资队伍建设也应列入学校的年度计划,保证在动态调整专业的同时,师资队伍也不断优化,能够适应专业的调整。
  3.专业设置整体布局,前期调研具有前瞻性
  要求学校在设置一个新专业的前期,要做好有深度、有广度、有质量的调研。明确调研的目的,细化调研的内容,调研内容要具有前瞻性,必须能够反映出对新专业的认可度。调研对象则不能局限于家长,而是倾向于企业,傾向于市场需求。调研报告要有数据支持,用数据说话。职业学校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作用,结合学校学科优势,合理调整专业设置,使学校专业结构合理并具有一定的特色。
  以笔者学校为例,学校的专业主要围绕三大类:加工制造类、财经商贸类和信息技术类。对于学校的数控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等加工制造类专业,应依据天津"十三五"规划中打造先进制造新高地,改造细化专业培养方向,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创造性,在原专业基础上引进新技术,与"制造新高地"接轨。由于现代服务业是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因而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和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动力。所以面对天津市服务业占全市总产值超过55%比率的情况下,本校的财经商贸类专业就应该在构建现代服务经济新体系的指导下,打造学校旅游外语、物流技术两大业专业设置,发挥优势,服务天津港,以此作为重点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建富.构建专业与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
  [2]杨永年.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现状、特点及其发展趋势[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
  [3]张宁.云南省中职学校专业结构优化策略研究[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5(3).
  [4]黄音,刘艳红.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2(2).
网站目录投稿: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