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伽梵歌》是一本由毗耶娑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17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薄伽梵歌》精选点评: ●我尼玛…导言就看哭了… 三天时间过了一遍薄伽梵歌,印度神话真是…不可描述… 可能印欧神话真的都是同源的吧,原人的灵魂救赎/解脱观、魔的肉身束缚观、世界树等等概念,各种似曾相识。 ●我很久之前读过,但忘记说啥了,要重读 ●我今持咒,但为宣说『印度教的妖僧! ●不弃绝必要的行为,有行动才有平静,而是弃绝对行为结果的执着,如果行善是心有所求,那距离得救还有很远。强调履行职责倒是契合印度种姓制度的需要。 ●薄伽梵歌. 171106 ●虽然是经典,觉得还是要辩证地读。比如对种姓阶级制度的强调以及怂恿阿周那参与战争时的一番话都让我产生疑窦,有利用被人格化的"梵"来进行意识形态灌输的嫌疑。说到"梵",还是《奥义书》谈论得更为玄妙有趣。(灵魂居于两眉之间的说法有意思~) ●没传说中那么神,倒是了解了印度教一些概念 ●佛从印度来 ●我也到了该砍倒菩提树的年纪了。 ●毗湿奴的第八化身黑天在俱卢之战前对阿周那的教导。不问行动成果,只是做自己的本职工作,绝弃欲望。佛教中不少观念也是借鉴了印度教,因此印度教宣称佛陀是毗湿奴的第九化身。(我不喜欢黑天,因此只给三星) 《薄伽梵歌》读后感(一):重要的是行动 年初地铁上读完的小书,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的一段著名哲理诗。歌言体的形式颇类《道德经》,但《薄伽梵歌》更强调行动本身:"你永远无所执着,做应该做的事,无所执着地做事,这样人达到至福。" 不计得失,不问成败,只因为这样做是对的,只因为这是我应该做的。人的主体性被高高扬起,一切行为都成了自我内心的价值选择,于是剩下的就是尽最大努力去行动即可,而结果如何,都可以坦然接受,因为那已不尽在我的考虑和掌握之中了: "生者必定死去,死者必定再生,对不可避免的事,你不应该忧伤。" 印度哲学的可爱即在于此,多深奥的哲理都可以一语点出,且逻辑清晰。现代人之所以不易体认和力行,恐不单单在于培根所言之四假象。执念太深故。 《薄伽梵歌》读后感(二):保持善性 不执著结果 去行动 达到平静 没有不存在的存在,也没有存在的不存在(第二章 15) 生者必定死去,死者必定再生,对不可避免的事,你不应该忧伤。(第二章 27) 不要为结果而行动,也不固执的不行动。(第二章 47) 不能够约束自己的人,没有智慧,也没有定力,没有定力则没有平静,没有平静,何来幸福?(第二章 66) 即使不参与行动,并不能摆脱行动,即使弃绝一切,也不能获得成功。(第三章 4) 从事必要的行动吧!行动总比不行动好;如果你拒绝行动,恐怕生命都难维持。(第三章 8) 你永远无所执著,做应该做的事吧!无所执着的做事,这样的人达到至福。(第三章 19) 感官的好恶爱憎,全都依附感官对象,不要受这两者控制,因为他们是拦路石。(第三章 34) 在行动中看到不行动,在不行动中看到行动(第四章 18) 实行瑜伽,净化自己,控制自己,制伏感官,自我与众生自我同一,即使行动,也不受污染。(第五章 7) 接触产生的享受,有起始,也有终了,它们是痛苦源泉,智者不耽乐其中。(第五章 22) 应该自己提高自我,不应该自己挫伤自我,因为自我是自己亲人,自我也是自己敌人。(第六章 5) 如果自我制伏自己,自我成为自己的亲人,如果不能制伏自己,自我像敌人充满敌意。(第六章 6) 制伏自己,达到平静,至高的自我沉思入定,平等看待快乐和痛苦,冷和热,荣誉和耻辱。(第六章 7) 聪明的人充满善性,斩断疑惑,实行摒弃,他不憎恨讨厌的行动,也不执著愉快的行动。(第十八章 10) 《薄伽梵歌》读后感(三):对结果的执着 特意买这本,诗歌的形式,还有很多注释,大概能阅读明。 这本经典出自《摩诃婆罗多》毗湿摩篇,讲述了大战第一天,阿周那对战争合法性的怀疑,毗湿奴对他的解惑。 好像真正学瑜伽的人,都会去看这本书,为了不做个三流子老师,我也翻翻看吧。 书中讲述的瑜伽,跟我们现在所学的已经大相庭径了。 我们所认为的瑜伽: 柔软、拉伸———体式(可以凹很多造型)———平衡、理疗作用———传统呼吸控制———… 在我看来,瑜伽是一种修行,体现在生活方方面面的细节,体现在你的德行和个人素质。 很多女性在练瑜伽里找到了自信(能够凹很多造型,做到别人做不到的,得到夸奖,确实能增强自信),从而也变得傲慢,从她那推起的胸腔即可看出。 也有人练瑜伽,练着练着家庭关系,改善了。当然了,离婚的更多一些。 瑜伽能够让人慢慢认识到自我,当然也能让人进入偏执。 书中谈到三种瑜伽:业瑜伽、智瑜伽、信瑜伽。 业瑜伽更多强调我们去做,而不去强调后果;智瑜伽告诉我们这么做的时候(业瑜伽),你会摒弃掉什么获得什么,从而与梵合一;信瑜伽,虔诚 崇拜神,获得解脱的四种方式。 就单一点,对结果的执着,就不能称之为一个好的瑜伽人。 克里希那马查亚在将瑜伽以杂技形式推广的时候,就注定了瑜伽将会失去它原本的一些东西,但是又如何,瑜伽最深层偏哲学的东西也注定只是极少一部分人所能理解的。 所以瑜伽变成了一种运动,但它仍然是一项区别于其他运动的锻炼方式,它独特的光辉依然无法掩饰。 (有时候想想,你自己脑子里的东西,都无法清晰的表达出来,又怎么能指望别人能听懂并且接受呢?) 《薄伽梵歌》读后感(四):读《薄伽梵歌》记 我心中的世界如何混沌,对这世界的认知便如何迫切。 我深信,且体会到:人的本性不可改变。对印度哲学的强烈好奇促使我读起《薄伽梵歌》,并再次感知到,我的人生必然和印度哲学息息相关。我渐渐理清了一些头绪,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的区别。 在读《薄伽梵歌》时,看到这样一段话:"黑天讲述原质和自我的区别,指出真正的知识是以自我为知识对象。梵、原人或黑天是至高的自我。"我理解到的是:人的困惑来自于不理解自我。自我,既是存在着的这个肉体,也是人类灵魂的统一体,更是世界宇宙的本原。人不理解肉体的状态,不理解灵魂的状态,更不理解宇宙本原的状态,便看不清肉体感官的束缚。如何冲出束缚?吉祥薄伽梵说:"用瑜伽控制一切,坐下专心思念我;所有感官受到控制,他的智慧坚定不移"(注:"思念我"是思念黑天,以黑天为最高存在。) "黑天在《薄伽梵歌》中向阿周那阐明达到人生最高目的解脱的三条道路:业瑜伽、智瑜伽和信瑜伽。‘瑜伽’在古代印度是指修炼身心的方法。 ‘业’是行动或行为。‘业瑜伽’是指一种超然的态度履行个人的社会义务和职责,不抱有个人的欲望和利益,不计较行动的成败得失。黑天认为行动是人类的本质。拒绝行动,恐怕连生命也难维持。停止行动,世界就会走向毁灭。…… ‘智’是知识或智慧。‘智瑜伽’就是以数论和奥义书的哲学智慧指导自己的行动。数论哲学认为世界有原人和原质两种永恒的实在。原人是不变的、永恒的自我,也就是灵魂。原质是原初物质。原质处于未显状态,是不可见的。但原质具有善、忧和暗三种性质……行动出自人的本性,而为履行社会职责从事行动,不谋求私利,不执著行动成果,灵魂就能摆脱原质的束缚,达到解脱的境界。……奥义书中对梵的探讨,也就是对宇宙最基本和最根本力量的探讨。在探讨过程中逐渐趋向认为梵是绝对精神,宇宙的本体或本原。对梵的探讨又与对自我的探讨相结合,由此得出:宇宙即我,梵即自我的结论。奥义书将梵视为最高真实,而将现实世界视为幻力的产物。幻力指至高存在的神秘创造力。…… ‘信’是虔诚、崇敬或虔信。‘信瑜伽’就是虔诚地崇拜黑天,将一切行动作为对黑天的奉献。……" 我认为,在"信瑜伽"中,"虔诚地崇拜黑天"即虔诚地认为宇宙最高真实的存在,相信宇宙有其本原在,创造和毁灭的本原;"将一切行动作为对黑天的奉献"即行动的结果已由宇宙本原所决定,行动有所创造也必然趋于毁灭,不执著于行动结果,因为结果已有定数。 至于是否有宇宙本原?是否有绝对精神?这便是a leap of faith的信仰问题,无法通过科学验证。至于如何在有信仰的情况下,渡过自己的人生?这便是方法问题了,各种宗教哲学交给我们了无数种方法,你会选择哪一种呢?我认为,是否相信取决于个人的本性,选择哪一种方法也取决于个人的本性,而个人本性便是宇宙本原赋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