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马鹤丹 摘 要: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辽宁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然而,进入21世纪之交,由于长期存在的体制性、机制性以及结构性的矛盾日益凸现,曾经诞生过诸多"新中国第一"的老工业基地却陷入困境,面临着许多发展的难题。为此,自2003年开始,党中央、国务院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做出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在此背景下,辽宁省的综合经济实力明显提升,产业竞争优势逐渐显现。通过对辽宁省产业税收的分布状况和变化趋势进行全面的梳理与分析,为下一步的产业税收政策调整提供依据,以促进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关键词:辽宁省;三次产业税收贡献;分析 一、辽宁省三次产业税收的总体情况 由于《中国税务年鉴》自2007年以来开始进行地区产业税收的统计,因此本文的税收数据均来自2008~2017年的《中国税务年鉴》。辽宁省三次产业税收的总体规模见表1。 通过表1可以看出,从绝对规模来看,辽宁省地区税收收入总额与第二、三产业税收收入总体均呈上升趋势,但自2014年开始,却出现大幅下降。这与辽宁省按中央巡视要求对经济数据 "挤水分"、夯实财政收入的做法有关,属于"数字式下跌"。相对第二、三产业对地区税收收入的贡献而言,来自第一产业的税收收入规模非常小,因此在接下来的分析中将第一产业剔除在外。 二、辽宁省第二、三产业税收的相对规模 从相对规模来看,2007~2013年间,辽宁省第二产业税收占地区税收收入总额的比重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从2007年的59.96%下降至2013年的49.62%;与此同时,第三产业税收占地区税收收入总额的比重不断上升,从2007年的39.98%上升至2013年的50.13%(参见图1)。 图1表明,在2007~2013年间,辽宁省第二、三产业税收占地区税收收入总额比重的变化趋势与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比重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但自2014年开始,却出现反方向变动,即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重依然保持下降趋势,但是第二产业的税收贡献却出现上升的变化;同时,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重继续增加,而来自于第三产业的税收收入比重却开始下降。这表明辽宁省第二产业创造税收的能力开始提升。 三、辽宁省第二、三产业税收贡献的行业结构分析 根据《中国税务年鉴》的行业门类划分,我国第二、三产业共涉及19个门类,其中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建筑业等4个门类,第三产业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金融业以及房地产业等15个门类。 2007~2016年间,从辽宁省各个行业税收收入累计占地区税收收入累计总额的比重来看,排名前5的分别为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采矿业和金融业,所占比重分别为39.05%、15.10%、10.52%、6.95%和6.09%。10年间,这5个行业的合计占比高达77.7%。与此同时,这5个行业税收收入占比的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34.74%、13.35%、10.98%、4.92%和10.48%。由此可见,除了金融业,辽宁省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和采矿业的税收收入比重均高于全国水平。尤其是制造业,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31个百分点。这表明作为工业强省,辽宁省的制造业依然是创造税收的主力军,税收稳健度较高。 通过上文分析可知,虽然依然面临诸多发展的问题,但辽宁经济总体运行已出现筑底企稳、逐步向好的态势,通过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辽宁行动纲要》,促进制造业不断升级優化,从而带动整个第二产业税收收入比重的增加提高。但不容忽视的是,与其他发达省份的产业税收规模相比,辽宁省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应继续发挥产业优势,不断推动创新融合体系建设,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创造新的税收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