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的一次教师招聘考试中,一位主考官向面试考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课堂教学中,是老师直接向学生讲授"为什么"重要,还是学生向老师提出"为什么"重要? 在权衡利弊后,大部分考生的答案是"老师讲授为什么"重要。究其原因,考生认为老师就是要帮助学生答疑解惑,老师不讲"为什么",学生的疑惑就依然存在,老师不能为学生答疑解惑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笔者以为,主考官的问题代表了当今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即灌输式教学和自主探究式教学。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是教师依据教材、大纲(或考纲)、学情,先自行预设"为什么",然后,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如果学生在教师讲授的过程中,弄清楚了教师预设的问题,教师则认为自己完成了教学任务。然而,灌输式的课堂导致了学生头脑中的"为什么"越来越少,大胆质疑和勇于创新精神的逐渐丧失,造成了学生思维的单一与僵化。 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与思维能力。老师向学生讲授为什么的过程中,仅仅把自己的想法传递给学生,学生可能并没有开动脑筋。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被动接受的知识,能被理解和应用吗? 换言之,如果由"学生向老师提出为什么",老师不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行探寻答案。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学生离开校园走向社会后,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也较强。 新课改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学生向老师提出为什么"时,不但说明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领悟,而且加入了自己的认知和判断,融合成了新的问题,这些"为什么"对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学习效率的提升,以及学习的专注度都大有裨益。 其实,"讲授为什么"与"提出为什么"也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教育传统。以孔子为代表的东方儒家文化,多以教师启发式的讲授为主;以苏格拉底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多以师徒相互提问题的教授方式为主。当今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将二者有机结合,在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的基础上,精讲和点拨学生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获得知识。因此,理想的课堂不是教师把学生教得没有问题,而是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