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了产能过剩问题。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是投资拉动增长的遗留问题,企业重组和金融创新是解决途径之一。产能过剩是一种常态,必须优化存量,减少增量,兼顾好各种资源和各方利益,推动共生多赢,这是过剩行业发展的必然逻辑。 关键词:产能过剩;企业重组;金融创新 一、中国产能过剩现状简述 我国上世纪90年代告别短缺经济后出现了产能过剩问题。到底什么是产能过剩?为何它如此受人关注呢? 过剩,顾名思义就是供大于求。在经济学上供大于求有两种状态,第一种是供给略大于需求;第二种是总供给不正常地超过总需求的状态。"略大于"是指除满足有效需求外,还包括必要的库存和预防不测事故的需要。这种过剩本身并不是什么祸害,而是利益。后一种状态才是过剩状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总供给为一定时间里总需求相对不足,另一方面是总需求为一定时间里总供给相对过剩。 在历史上有三次产能过剩,分别是上世纪90年代告别短缺经济后出现的,当时采用限产利库、淘汰产能、限制投资等措施治理;2003-2006年针对某些部门投资较快可能引发未来产能过剩,采用供地、融资、核准、清查项目以及查处重大案例等手段,限制这些部门投资并配合实施控制总需求增长过快宏观目标。2009年国家十部委联合发布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文件,拉开又一次集中治理大幕。 对于产能过剩问题,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是具有两面性的,一方面,产能过剩使得一些行业产品价格大跌,效益大幅滑波,产销率下降,库存增加,成本上升,亏损企业亏损额增加,开工不足,资源闲置浪费。总体来讲,会出现"宏观喜、微观忧"的现象。 二、中国地区产能过剩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关于产能过剩有很多原因和解决办法,以下只是其中分析到的一部分。 (一)投资拉动增长遗留问题 在改革开放时期,由于政府下达的经济发展硬性指标,我们经济的增长过度依赖投资拉动。当时,中国大多数投资投往工业,工业投资中的80%又投向重工业,因此工业增长较快并不令人惊奇。这种大推进战略对于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工业起飞很有帮助,资金的投入确实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钢铁水泥行业带动建筑行业。但是资金有投入就必然有退出,退出的时候就有当时盲目投资导致的产能过剩后果。例如,辽宁被誉为"共和国的长子",早在20世纪50年代,借助祖国对重工业的重视而快速发展。鞍钢作为战略性行业重点企业,钢铁工业与后续相关产业有非常重要的关联。如果钢铁企业为制造业提供优质廉价的钢铁,就降低了制造业的生成成本,促进其发展;与此同时,对于钢铁行业的原料提供者,煤炭、铁矿石等行业也会随着钢铁的增长而增长。直到20世纪60年代,重工业在辽宁都发展的相当迅速。 企业发展的迅速确实是经济增长的表现,但这个时候的经济增长十分依赖国家政策,通过政策上的投资拉动产业的发展,极易出现畸形式的产业结构——后续产业跟不上资助产业的供货能力。要想改变这种发展模式,首先要调整结构,将市场的主体变为企业,化经济发展动力为市场,而非政府号召。这样即使出现2008年那样的金融危机,政府向市场投入4万亿元人民币,那也是一种刺激手段,而非产能过剩的原因。 (二)企业重组寻找新出路 说到调整结构,又可以分为整体到局部。整体是由国家制定的,那么企业自身在这场变革中应怎样面对呢?我们认为市场的参与者都要意识到,政策也是依靠市场的,优胜劣汰是自然法则,也是市场大环境中的基本状态。此外,大型企业的作用非同小可,作为一个行业的领头羊,有责任也有能力通过收购、并购等手段整合市场,进而减少投资的盲目性。这种形式也是宏观经济学中竞争的高级形态。 那么大型企业的整合是否会造成垄断?垄断其实与规模无关,而在于是否濫用市场支配权。当市场资源过于分散,大企业重组的核心就是稳定价格、增加市场占有率。价格稳定才有利润,企业才能支付银行、债权人的利息和债务,重组整合的循环才能得到保证。大企业重组后,由于增加了集中度,可以改变行业竞相降价乱打价格战的恶性竞争局面,让价格回归合理的水平。只有在减量的过程中仍然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能够从市场中得到补偿,去产能化才能顺利完成。例如水泥行业,发达国家市场集中度达到60%以上,中国目前仅为40%。日本在泡沫经济的时候,全国有1.2亿吨的水泥产能,通过大企业整合,关掉部分工厂,减少并退出过剩产能,现在日本只有3家大型的水泥企业,总产能不到4000万吨,但整个去产能过程中企业效益并未受到较大影响。 大企业是整合市场、提高产业集中度的载体,重组后能够合理利用资源,解决投资者、债权人的问题,解决职工就业问题。事实上,工业发达国家去产能大都是通过大企业实施兼并重组来实现的。往往是债权人推动重组,把工厂交给一些负责任的大企业。大企业重组之后采取减量措施,包括关掉部分工厂、降低产能利用率,逐步实现生产与市场的平衡。从全球各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看,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带来行业整合和重组,这是开展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欧洲钢铁业去产能过程中,印度米塔尔就抓住时机把欧洲钢铁厂全部重组了。 大企业为什么能关得起工厂?因为大企业通过扩大市场份额还能实现盈利,而且关掉的工厂只是大企业的子公司,并不影响企业的整体运作,也不影响债权债务等问题。而如果关的是一家家独立的小企业,关闭一家就是关闭一个独立法人企业,企业停产倒闭了,呆坏账问题、就业问题、资源能源浪费问题就会随之出现。因此,大企业重组不应被看作垄断,大企业整合市场、兼并重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简单的企业并购,而是有组织的战略性市场安排。过剩产能在市场整合的过程中有序淘汰,而不是简单的恶性竞争,这是市场化形态的进步。 (三)金融经济创新改革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金融因素也是导致中国产能过剩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金融领域的深化改革,是解决中国产能过剩问题的可行和有效途径。从高端到低端,中国企业产能普遍过剩的现象说明,金融是比经济周期和产业结构更为重要的、造成中国企业扩大产能"圈地情结"的因素。因此,改革现有金融体系,是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企业产能过剩的重要基础。 首先,要创新融资方式。尽管近年来资本市场上的融资创新模式不断出现,尤其是私募债、中小企业债等为中小企业开拓了新的融资渠道。但在整体上,以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模式仍未被打破,未来需要在规模上做大现有多种债券融资模式的同时,仍需加大力度创新发展适合不同行业中小企业发展的各类直接融资模式。 其次,要加快改变大中型银行主导的商业银行体系格局。虽然我们已引入了村镇银行和中小贷款公司等新型小型化金融机构,但其发展仍未成气候,还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农村等地区,金融机构的渗透程度仍然较低,监管部门对小微金融机构的设立仍然设置了较高的门槛和经营限制。未来需要降低门槛,加快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 三、未来展望 目前,我国服务业发展较快,世界500强中有89家中国企业,其中27家是服务业。对于产业升级,第一,要掌握核心科技。通过技术的提高,将制造服务化到新型产业和新兴经济体上,从而提高市场效率;第二,技术改革和技术进步。通过制造业水平提高,化解产能;第三,淘汰不符合时代发展的企业,让优胜劣汰发挥应有的机制;第四,转移一部分发展过快的产能剩余到国外,鼓励投资海外,发展经济。 去产能不能一蹴而就,但也不能拖拖拉拉。从大面积的雾霾看,煤炭产量和巨大的使用量,无疑是主要的污染源。最近,煤炭价格上涨的消息,或许是长期不景气的反弹,也是去产能工作的初见成效。煤炭的去产能,显然不能孤军奋战,因为能源消耗的需求仍然存在,在强调发展实体经济的今天,绝不能断了能源的供应。去煤炭的产能,必须发展替代能源,发展低能耗产业,而这两项工作都不是短时期可以见效的。替代能源,包括扩大天然气、石油的消费量,也包括可再生、可循环的清洁能源的推广。煤炭的无害化使用也很重要,目前国际上已有比较成熟的技术,最主要的困难还是在成本上,在经济效益上。去煤炭产能如何不孤军奋战,如何保障能源供应的持续稳定,是宏观政策应该关注的重点。 产能过剩是一种常态,它使得人们意识到市场竞争的重要性,让整个市场充满活力,也是经济发展升级的强大推动力。由国家统筹整改市场,优化存量,减少增量,做到退而有序,兼顾好各种资源和各方利益,推动共生多赢,这是过剩行业发展的必然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