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瓜田篱下系列十一海蛎子


  在海蛎子鲜美,如今人们的吃法也越来越讲究。无论烤、煎、拌、炸,还是生吃、蒸煮、清炖,或者调馅等,花样名目繁多,配以不同的食料,满足着各地人们不同的胃口。
  冬至到清明,蚝肉肥晶晶。这是老家对海蛎子的俗谚。
  到过海边的人都能看到,礁石上生长着一片片不起眼的贝类,这种学名称牡蛎的东西,老家都称海蛎子。外地人可能对此其貌不扬的海鲜不感兴趣,其实这不仅是渔家人的一道经济菜,也是一种在国内外很有名气的美味海鲜。
  海蛎子在我国南方北方称呼各异,南粤一带称蚝或蚵,江浙一带则称蛎黄,而我们山东老家习惯称蛎子或海蛎子。海蛎子虽说是海鲜里的"下里巴人",但肉肥味鲜营养极佳。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有"天上地下,牡蛎独尊"的题句,西方人也称其为"海底牛奶",其妙处可见一斑。
  遍布海边礁石表面的海蛎子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海洋贝类,一年到头,人见人挖,生命不息,奉献不止。小时候经常跟随哥哥姐姐挖海蛎子。用一根稍粗些的钢条或铁丝,一头用锤子敲平成刀状,再安上木头把手,就成了自制的"蛎子刀"。采挖海蛎子也是个费力气的活儿:躬身弯腰立在或大或小的礁石旁,手握蛎子刀,对准礁石上丛生的海蛎子,贴近礁石表面用力地从根处往下剜,海蛎子就会纷纷落到海滩上。
  收获回来的海蛎子尽量当天煮熟食用,尤其是春夏季节,过夜后再煮其肉质会变瘦,味道也会打折。把煮熟后的海蛎子肉挑出来,需要一种小工具,渔家人常用的就是一把小型海蛎刀。先对准海蛎子上壳一角的连接处,用蛎子刀插进去,随即将刀子旋转一下,海蛎子的上壳就能打开。打开后的海蛎子有肉粘连在壳上,这时需用海蛎子刀沿壳底轻轻一捅,肉便会掉下来。
  渔家人吃海蛎子讲究直来直去。刚采回的海蛎子用水淘洗净,加上两瓢井水,直接下锅,盖上锅盖加火煮熟即可。这期间有一个诀窍不可忽视,就是见到锅盖四周齐冒蒸气时,需马上掀开锅盖,用扇子往锅里扇风,这样就可把海蛎子原来封闭的上下壳,扇得大部分张了口,出锅轻轻一掰就可剥出里面的蛎肉。
  海蛎子鲜美,如今人们的吃法也越来越讲究。无论烤、煎、拌、炸,还是生吃、蒸煮、清炖,或者调馅等,花样名目繁多,配以不同的食料,满足着各地人们不同的胃口。
  记得小时候家里做得最多的就是海蛎子炖豆腐。先把豆腐切块,鲜猪肉切丝,配以香菇、冬笋厚片,加点芹菜和青蒜苗梗段,待锅内蒜片爆香之后,加入肉丝、香菇、冬笋炒几下,随即将煮海蛎子的鲜汤下锅,加上豆腐块,烧沸几分钟,调味后下海蛎、芹菜、青蒜,用湿淀粉勾芡,淋上香油即可出锅上桌。
  还有一种适合懒人的海蛎子做法,其味道天然纯正。就是取适量火锅底料,按比例加水,煮开,下海蛎子,顺便再下点其他的蔬菜,然后加点面条什么的,如此简单做法照样提味开胃。
  其实对我这个少小离家的人来讲,最喜欢的吃法还是凉拌海蛎子肉。刚刚从海边采回来的海蛎子,洗净后直接下锅水煮。出锅后,用大盘或铁盆盛上来,吃时用工具撬开口,蛎肉饱满且满含汁水,连肉带汁吃进嘴里,满口留鲜。将剥出的海蛎子肉,用大葱丝段或香菜段拌在一起,加蒜汁和醋,配以少许香油,最后再加些煮海蛎子的清汤即可。这道凉菜被海边人誉为最佳下酒菜,长久不衰。当然,对于外地人来说,吃海蛎子需要懂些窍门,购买或食用应挑那些"肚子"凸起的上品,因这种海蛎子肥度最大,肉嫩饱满。
  老家的邻居是养蛎子高手。有一次,他主动邀请我去海边养殖场采海蛎。天刚蒙蒙亮,码头上渔民们已早早忙碌起来,号子声、机械装卸的轰隆声不绝于耳。岸边,成堆的海蛎子已用网兜装好,通过吊车装卸,被转移到早已等候在岸边的车辆上。邻居和三名渔民一起承包了一百多亩海蛎子养殖场。他介绍说,与野生海蛎子不同,养殖蛎需在有足够微生物的海泥环境中生长。捕捞时,与挖蛤蜊的网具不同,海蛎子网规格要大得多。将金属杆围成一个圈,四周套上网具,杆上留有耙齿。捕捞时下沉到海底,耙齿扎进泥中,发动渔船前行,巨大的拖拽力下,海蛎子顺势进到网里。上船前,装载海蛎子的网具要挂在带有滑轮的机器上,淘洗一般升起再浸入海水,反复几次,以便冲掉海蛎子上的淤泥。收成好的时候,一船能捕捞一两万斤。邻居告诉我,他这些年靠养殖海蛎已走上了致富路,当地的海蛎子还成了远近闻名的品牌海鲜,除了一部分运往市场趁鲜销售外,还有一大部分被送到工厂进行深加工,做成蛎粉、蛎膏、蛎油、蛎干等出口国外,帮家乡人赚了不少外汇。
  如今的海蛎子,身价已不同于往昔,但依旧是灰蒙蒙不起眼、与世无争的形象,默默地生长在异常艰苦的环境里,虽时时经受风浪的冲击磨砺,始终依附于石壁或泥沙,嶙峋沧桑的外壳里永远蕴含着一颗温柔鲜亮的心。
网站目录投稿:亦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