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同的玉米品种对丝黑穗病存在显著的抗性差异,种植抗病品种是长期控制丝黑穗病的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春玉米;规律;对策 玉米丝黑穗病俗称乌米,是典型的土传病害,播种后条件适宜病菌即通过玉米的幼芽侵入,3叶期前尤其是幼芽期侵染率最高。丝黑穗病多发生在低温冷凉地区,近年来丝黑穗病的普遍发生对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影响。防治和解决玉米丝黑穗病成为当前玉米生产的主要任务。 一、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危害 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生产中的重要病害。20世纪90年代以来,丝黑穗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不同年际发病率在3.5~8%,严重者达到15%以上。 二、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是幼苗侵染的系统性病害,一旦发病,首先破坏雌穗,发病率等于损失率。有些品种在幼苗长出6~7片叶时表现出明显的症状,病苗矮化,节间缩短,叶密集,叶片发亮,颜色深,株型扭曲。但有的品种苗期症状不明显,到抽雄或出穗后才有雄花和果穗上表现明显的症状。病株雄花的部分小花受害,花器变形,颖片增长呈叶片状,不能形成雄蕊,小花基部膨大形成菌瘿,呈灰褐色,破裂后散出大量黑粉,花序被破坏变成黑穗。果穗外观短粗,无花丝,苞叶叶舌长而肥大,大多数除苞叶外全部果穗变成菌瘿,成熟时苞叶开裂散出黑粉;内混有许多丝状物即残留的维管束组织,故名丝黑穗病。绝大多数雄花和果穗都表现黑穗症状,少数病株果穗为黑穗而雄花正常。 三、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原因 丝黑穗病的病原菌为丝轴黑粉菌。病部散出的黑粉是病菌的冬孢子,冬孢子在土壤、粪肥上越冬可存活两年以上。丝黑穗病是以土壤和粪肥传病为主,病害的流行决定于土壤内越冬菌源数量,播种时期环境因素以及品种抗病性等的影响。 1、气候条件不利。玉米播种至出苗期间的土壤温、湿度条件及播种深度与发病的关系密切。土壤墒情好、土温高、出苗快,发病率低,反之发病率高。播种过深也是发病率高的原因之一。 常常发生春旱,许多地区习惯抢墒早播。播后若遇阶段性低温,会延长种子萌发后在土壤中的滞留时间,提高病原菌侵染概率。 2、菌源数量增加。玉米栽培面积大而且非常集中,有的地块连续多年种植玉米,导致土壤中的病源体逐年大量积累,只要环境适合就容易发病。 3、感病品种不合理种植。在田间菌源富集的情况下,如果品种具有良好的抗病性,丝黑穗病一般也不会暴发。但也正是因为多年病害发生较轻,人们忽视了玉米丝黑穗病暴发的危险性。一些感病品种推广面积逐渐扩大,在丝黑穗病发生区域种植,为病害发生埋下了隐患。 4、防治措施不到位。正确选用种衣剂能够有效地降低玉米丝黑穗病的危害,防效一般可达80%以上。但由于目前玉米种衣剂种类繁杂,大多数不含对丝黑穗病具有防效的杀菌剂成分,而农民在选择时往往只注重价格盲目购买。同时,由于缺乏相关科学知识,不正确使用种衣剂也会导致防治效果不佳。 5、栽培管理粗放。有病残体的秸秆还田,施用未腐熟的厩肥,堆肥或带菌的农家肥使病菌随之传入田内,都会造成病原菌的大量积累,这是丝黑穗病逐年加重的重要人为因素。 四、玉米丝黑穗病防治措施 对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要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中心,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1、选择抗丝黑穗病的玉米品种。不同的玉米品种对丝黑穗病存在显著的抗性差异,种植抗病品种是长期控制丝黑穗病的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具有稳定抗性的品种,即使在病害严重发生年份,发病率一般也低于10%。 2、合理轮作倒茬。将玉米与大豆、薯类等作物进行轮作,减少土壤中病菌数量,降低发病几率。重病田要实行多年轮作。 3、加强栽培管理。 第一,及时清理田间病株。根据玉米丝黑穗病苗期的典型症状,结合田间除草与定苗及时铲除病苗。特别是玉米抽雄后出现典型症状时,加强田间观察,及时将病株割除并进行深埋处理,防止病菌扩散,尽可能减少土壤中病菌残留量。 第二,施用腐熟有机肥。用病株喂食牲畜,病原菌通过家畜的消化道后仍不能完全被杀死。因而,要施用腐熟的有机肥,减少病菌通过粪肥传播几率。 4、科学防治。使用种衣剂是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最直接、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目前市场上种衣剂的品种很多。针对玉米病虫害不同的防治对象有一元和多元复配制剂,因此在使用上要有选择性。根据大量的试验研究证明,含有戊唑醇、烯唑醇、三唑醇、三唑酮等成分的种衣剂对丝黑穗病的防治有明显效果。防效高达87%~96%。使用种衣剂可兼防防治玉米苗期病害、地下害虫、丝黑穗病,综合防效好、安全性高。 总之,利用抗病品种,有选择性的使用种衣剂和提高播种质量,加强田间管理就可以有效地控制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