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前方高能预警你已泄密


  孔老夫子早在几千年前就讲过,君子要敏于行而讷于言。从古至今,因言获罪的人不在少数。历史的教训总是惨痛的,但遗憾的是,我们很少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在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个故事:我的大学同学岳华华正在一家上市公司做HR。用她的话说,像她这样级别的HR在公司一抓一大把,公司等级森严,自己从来没有想过要在现在的公司升职,只是想工作个两三年,镀上一层外企的金,以便将来跳槽。可是一个偶然的采访差点将她拉入HR界的黑名单。
  在一次HR论坛上,岳华华结识了一位人力资源新媒体平台的记者,二人互换了名片并加了对方微信。一天,那位新媒体的记者给岳华华发微信,说要对她进行一个微调查,了解一下上市公司人力资源离职率。恰好,岳华华在公司负责办理员工离职的相关事宜。于是,她就和这位记者聊了一下自己公司的离职情况。结果文章发出来后,公司的法务部就找到了岳华华,说她违反了公司的员工保密原则。当时岳华华就懵了,自己只是一个基层员工,怎么可能掌握公司的机密信息。法务部拿出员工手册,手册上明确规定:"公司员工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媒体透露公司信息,如有特殊采访任务,需要提前向法务部报备。"
  岳华华立刻瘫在谈话室里,惊愕得有些语无伦次,一直强调自己并不是有心泄露公司信息,而且她并不知道这种信息也算是公司机密。还好,最后岳华华只是被批评教育了一番,公司要求她迅速联系那位新媒体记者,将信息删掉。
  事情虽然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可是每每与岳华华聊到此事,她仍是惊魂未定,反复叮嘱我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千万不要因为疏忽而触犯公司的利益。一些有意而为的泄密者自然要付出法律的代价,但在很多事件中,公司员工其实并非有意泄露机密,只是缺乏保密意识。
  如今,朋友圈、微博、抖音、快手已经成了我们日常分享工作和生活状态的重要渠道,还有很多人喜欢在知乎、脉脉,甚至是个人公众号上发表一些对工作、公司以及行业的看法。在这些信息的交流、发布过程中,你可能无意间就泄露了公司的机密,而这种无意的泄露在如今发达的互联网环境下很容易形成广泛的传播,带来的影响更是不容小觑。社交媒体越来越发达,大家对外发布信息的渠道变多了,频率变高了,难免会无意间泄露公司不想对外公开的信息,这也给公司的人力资源部、市场部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你泄密的样子太无辜
  到底什么样的信息算是商业秘密?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道的,能够为公司带来利益,并且具有实用性,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的信息。除了技术参数,福利体系和组织架构等也都属于公司机密,不光是公司内部的一些核心岗位人员,几乎所有岗位的员工,都在一定程度上知晓公司的机密。员工泄密除了会给公司带来经济损失,还会损害企业的信誉和形象,员工本人除了面临警告、罚款,甚至被开除的风险,"泄密"也会成为其职业形象的一个污点,不利于今后的职业发展。
  从法律角度上讲,机密泄露是指,机密的信息被不相干的第三人或公众知晓,不管是通过什么方式,故意还是无意。商业秘密一般被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信息,包括生产配方、工艺流程、技术诀窍、设计图纸等;另一类是经营信息,包括管理方法、产销策略、客户名单、货源情报等。此外,公司是可以自己定义公司机密的,并与员工签署保密协议,进一步细化需要保密的信息范围。通常来讲,技術岗位和公司高层员工会掌握更多的公司机密,且由于信息的价值较高,这些人会遇到更多的"泄密诱惑",但这并不意味着普通员工就不用担心泄密的风险。
  我曾在朋友圈上看到朋友发过这样的一条信息:公司斥资三百万,成功与某某咨询公司签约,为公司制定薪资福利架构。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信息,它直接反映出公司目前的经营状况。如果被有心的竞争对手看到,会对公司的外围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此外,一些涉及个人隐私的八卦、谣言,员工也不应该对外宣扬。总而言之,任何岗位都应该防范这种泄密风险。
  许多职场人喜欢在朋友圈、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晒"工作,比如今天又加班了,今天完成什么工作任务了,今天去哪培训了……在"晒"工作的时候,难免存在言多必失的风险。比如,在朋友圈吐槽工作时不小心泄露了公司内部传开的某个负面事件;或者私底下评价老板的个人言行;又或是在工作环境拍照或拍视频,这些都有可能被公司认定为某种机密的泄露。
  技术参数、福利体系、组织架构等都属于公司机密,也就是说,不光是公司核心员工,几乎所有员工都在一定程度上知晓公司机密。 此外,在跳槽过程中,公司人很容易被问及前一份工作的离职原因,回答的时候难免会涉及前公司的运营模式、管理方式和薪资待遇,甚至是项目预算等财务数据。
  有的员工没有很强的保密意识,在公开场合上发言,随便以自己公司为例,说一些实际的案例等,这个过程中也容易引发泄密。自媒体平台的发展使得信息传递更加扁平化,所有人都可以在公开平台上各抒己见。一方面,如果传达的信息不真实,会让网友曲解作者所在公司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即使作者是站在自己公司的立场上去诋毁竞争对手,也会对其所在企业的形象造成负面影响。除了在线上,公司员工在参加一些行业内的线下活动时,习惯将公司的名称和职位当作自己对外炫耀的光环,这样外界很容易从其言行联想到这家公司的形象。自己挖坑自己填
  泄密最直接的后果是给公司带来经济损失,以及品牌折损、竞争力下降、客户流失等问题。如果泄密的是第三方保密公司,其客户会对公司的信息保密能力产生怀疑,进而影响泄密公司在行业中的信誉。造成泄密的员工,要被追究相关责任,公司一般会根据泄密者的主观意愿以及泄密对公司造成的影响予以处理。如果产生的经济和名誉损失比较容易挽回,或者对公司影响比较小,通常会以教育批评为主。像我的同学岳华华,公司内部的处罚一般会由人力资源部门介入,以口头警告、纪律处分、罚款、降职为主要处理手段,较为严重者则面临被辞退的可能。
  如果员工泄露了劳动合同、保密协议上明确规定的内容,或者是主观上故意泄露公司机密,那么就很有可能涉及违法,一般由公司法务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共同介入事件,并进行调查,最后依据员工守则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或者移交司法部门。泄密行为所要承担的,不仅仅是民事责任,严重的还需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比如中兴员工向华为泄密,在这起事件中,中兴公司一名负责应标法国电信项目的工作人员,通过电子邮箱,向竞标对手华为公司的员工发送了5份记载中兴公司内部经营战略和产品规划的文档,导致中兴公司未中标,最终法院认定该工作人员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依法判处其有期徒刑3年,并处罚金12万元。
  一旦发生类似泄密事件,会让员工本人的职业形象大打折扣,在公司内部可能会影响晋升和发展,在行业内也很容易被诟病。员工换工作时,新公司可能会对求职者做背景调查,如果这个人在前一家公司名声不好,是很难被录用的。鉴于"泄密"对个人职业发展的严重性,应该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平时在发表个人言论时,要有保密意识。各打二十大板
  公司和员工都有责任保守公司秘密,这是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体现,职场人应有意识地避免发表与此相关的内容。尤其在一些社交平台上,当谈到工作和行业发表相关言论时,应该备注免责声明,特殊表明这些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而不代表公司。如果员工不小心泄露了公司机密,应及时删除相关信息,如果没有办法阻止泄密的扩散,也应及时向公司报告。还有一点应注意,有时候你自己可能不知道自己已经泄密了,或者你也不知道哪一句话说出去会泄密,此时,就需要请公司有关部门以最快的速度评估潜在风险,并尽快解决问题,这样双方配合的话,比较利于危机的后续处理,将损失控制在最小。
  还有一种情况,公司在保密方面是否有一套健全的制度。许多管理者习惯于扮演救火英雄的角色,即便知道公司存在泄密风险,也不及时防患于未然,而是等到泄密问题产生,再出来问责、摆平,这就在源头上给公司造成隐患。
  因此,人力资源工作者在制定公司政策和员工手册时,应与法务部门无缝对接,对保密内容做明确的规定,如不得泄露正在研发的产品、事业部的组织架构,以及公司还没有公开发布的战略调整和规划。除了一些常识性机密信息,如果公司没有明确告知员工其他机密的范畴,那么就没有员工泄露机密的说法了。
  此外,公司應在日常工作中增加针对员工保密意识的培训,在招聘关键岗位的任职人员时,也应与之签署保密协议。一些公司会为员工组织相关培训,让员工学习遵守商业道德和预防泄密的内容,明确"什么不能说",公司也可以针对"什么可以说"制定一套规范,并反复强化,通过这些行为,员工的保密意识就会提高很多。
  矫枉不能过正,避免员工泄密并不是说员工不可以在公开场合谈论自己的公司。相反的是,公司是非常鼓励员工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公司获得的荣誉、组织的文化活动,通过建立员工的个人品牌也有助于提升公司的品牌形象。"个人职业品牌"渐渐成为企业对外展现公司形象的重要方式,很多企业鼓励员工在不违反公司规定的前提下,在公共环境中积极参与相关领域的话题讨论。因此说,员工和公司都要有保密意识,并将此意识落实在制度上,让员工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到这些,相信公司和员工都会减少很多本不该有的麻烦。
网站目录投稿: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