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知否知否应届毕业生狮子大开口


  最近,一家互联网求职平台发布的《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调研综合报告》指出,"2019年应届毕业生求职平均期望薪资为8431元"。这个"吸睛"的数据,瞬间让舆论沸腾了起来。从求职者到在校生,从工薪阶层到企业主,从媒体到学界,都在讨论这个数据的合理性,以及大学毕业生到底"值什么价"的问题。假如你是HR,面对薪水要求过高的应届毕业生,又作何反应呢?谁给你的勇气要求天价工资
  小段是一公司的HR,由于公司缺人手,想要招一位应届毕业生做前台,替自己打打下手。招聘信息发出去一段时间后,有两个年轻人入围面试。
  其中有一个女孩让阅人无数的小段开了眼界。这位女孩在面试时聊到了工资待遇问题。
  小段说,前台是不用负责行政的,所以薪资上可能不会太高。
  这位女孩也表示自己的要求也不高,以下是两个人的对话:
  "您对薪资的心理预期是多少呢?"
  "我对薪水要求不高,一个月两万就行。后期如果进步得快,薪水问题就再谈。"
  "两万?您是认真的吗?"
  "是啊,很认真啊,我是名牌大学毕业的研究生,所以我认为两万并不高。"
  "可是,您现在应聘的是前台……"
  "前台怎么了,前台就不能月薪两万吗?前台可是客户了解公司的一个窗口,责任重大着呢。"
  "我非常欣赏您这种职业自信,但是我们在发布招聘信息的时候,已经明确标出薪资是三千至五千元,和您的期望值差距有些大。"
  "但是你们发布的时候还有一条是‘有能力者薪资面议,我觉得我有能力。"
  "那您认为前台都需要做些什么,值得公司给您开出月薪两万的价码?"
  "前台就是接待访客、做些登记。"
  小段强忍着胸中的愤怒,直接站起来说:"我真的很佩服您这种自信,但是我从始至终没有听出您有什么样的真本事给了您这样的勇气对用人单位开出如此价码,对不起,我们的池子太小,养不起您这样的大鱼,您可以离开了。"
  做了四年HR的小段,表示自己早就被各种奇葩应聘者给磨成佛系青年了,可是她怎么也想不到看起来简历挺正常的一个女孩,说话会这么不正常,而且要不是自己把话说重些,这位女孩还不愿意离开。
  不过很快,小段的心里就平衡了,因为在和同行聊起这件事后,许多HR表示,自己经常会遇到一帮"不知天高地厚"的应届毕业生,开口就年薪二十万、享受股权激励等等,本事没多少,要求还挺高。
  HR提醒应届毕业生:本来就是资本寒冬,各个企业到处裁人,应届生要竞争的是那些有多年工作经验的老前辈们,而且老前辈们还有期望薪资方面的优势。所以应届生要是一味相信网上那些年薪百万的话,觉得自己一毕业就是月薪一两万,那么残酷的现实会让他们到处碰壁。连薪水都给不了,你还能给什么
  一方面,用人单位招不到人;另一方面,应届生找不到工作。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矛盾,所以社会上出现了90后毕业生的薪资要求过高的论调,矛头直指90后。那么站在90后应届生的角度来看,是不是真的应届生的要求"过高"了。
  社会是進步的。总会有70后、80后的人告诉90后这样的话,"当年我刚到公司的时候,拿着微薄的薪水,靠自己的打拼,才到了今天的这个位置。所以不要在乎刚开始的薪资"。这样说话的人,是站在一个前辈的角度对晚辈进行开导。但是,这些前辈忽略了一个问题:时代进步了,前辈当年的微薄薪水,省吃俭用还能在大城市里买得起房子,而今天应届生的薪水虽然高出当年的前辈一大截,却连租房子都不够用。应届生之所以提高对薪资的要求,不是因为90后"傲娇",而是因为社会的发展带来生活成本的增高,是90后要适应社会发展而生存下去必须争取的。
  读书是有成本的。与70后、80后不同,90后处在一个"人人都是大学生"的时代。很多顶尖的国内公司的招聘门槛越来越高,名校(211、985、双一流)研究生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标签。读书是一项投资,读到本科、研究生的同学,已经付出了巨大的读书成本。除了读书成本外,90后从小就开始上各种补习班,书法、绘画、舞蹈、乐器,可谓十八般武艺样样通,这种投资也是一项巨大的成本。既然他们已经付出了那么多,索要一个高一点的入门薪水又有什么错呢?
  90后是自我的。必须承认,90后有非常强的自我意识。这样的自我意识,往往变成一种自我要求,要求我们混得不能比别人差。总有人说,90后总是以物质条件的丰富程度来判断个人成就的高低。但是恰恰相反,看重物质条件的往往是90后父辈的一代人,他们把自己当年没能实现的物质理想寄托到了下一辈的身上。90后自我意识变强,并不是说90后完全以自我为中心,更多的时候,是社会、家庭的压力迫使90后提高了对物质的要求来满足社会和家庭的期望。
  未出世却已老。90后正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当今社会的较高层次,仍然是"前辈的舞台",哪里有90后的一片天呢?更可怕的是,长江后浪推前浪,00后的孩子早在象牙塔里就直逼90后的权威,未出世却已老,早早脱发,早早拿起保温杯,都是90后这一代人的无奈,再不拼一把真的就老了。因此,90后渴望获得更多的机会,获得更多登上这个舞台的机会,90后对社会有着比任何一个时代的人们更加强烈的期待。面对社会的这种期待,转化为对自我价值的期待,渴望通过一份高薪水的工作来证明自我的价值。
  所以说,当60后、70后、80后们批评90后的时候,不妨换个角度想想。如果你是一名90后,研究生毕业,月薪四千,你能接受吗?当然,并不是一定要满足年薪二十万的奇葩要求,而是让企业结合当地的生活成本,重新制定出一套合理的薪酬方案。多给90后毕业生一点薪水,让他们没有生活上的后顾之忧,激励他们创造更多的价值。作为企业,你如果连基本的生活条件都不能满足员工,那么你还能给他们什么呢?你的价值能否配得上你的薪水
  翻看2019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期望月薪,求职热度最高的十五个城市大学生期望薪资排名前三位的依次是:北京:平均期望薪资12992元/月;上海:平均期望薪资12070元/月;南京:平均期望薪资9771元/月。
  北京、上海的薪资期待值都过万了,不仅如此,除了薪水待遇外,如今的95后毕业生和前辈相比,对工作环境的舒适度要求也更高:比如关心有无健身房和下午茶、企业占地面积大小……
  对此,不少网友直呼本科生怎么跟小学生一样天真?其实,每一个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都希望自己能获得一份可以较好满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的职业,这是一种自然的想法。但是必须认识到,择业观如果脱离现实而一味拔高,就有可能导致择业的失败。也就是说,你的择业期望值将成为关系到你的择业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性问题。如果把握不好,难免走入择业的误区。正确把握择业期望值,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防范出现择业期望值过高或过低的倾向:
  一是防范脱离现实需要和自身能力。有的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择业期望值过高,与社会需求有较大差距,存在"宁可失业在城市,不愿就业在基层"的现象;有的毕业生不顾自身条件的限制,眼睛只盯着好地方、好单位、好岗位,至于自己能否胜任、是否适合自己、能不能有所发展都缺乏考虑。其结果往往是自己陷入两种困境:一种是由于期望值超出现实太多而使择业屡屡失败;另一种侥幸获胜,也会因自身能力不及、工作无法胜任而处于被动。
  二是防范过于追求物质利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种职业的社会声望越来越多地与经济收入状况联系在一起,这一社会现实对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产生了较大影响。有部分毕业生为了物质利益,只从收入高、待遇好的角度去考虑职业选择,不惜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思想抱负。几年后,物质生活虽然不错了,但发现自己的精神并不愉悦,工作的动力和激情锐减,很快就进入了职业危机期。
  三是防范盲目消极择业。由于就业压力剧增,部分大学生就抱着不管工作好坏,先随便找份工作安顿下来,以后再慢慢挑的思想,没有远大、正确的抱负。择业期望值过低造成到处打短工,频繁变换工作岗位。这样的盲目就业行为对自身今后的发展十分不利,表面上好像是学了不少东西,可是一样也不精;没有一技之長,今后也很难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
  正确的择业期望值不是一下子就能确定的,通常可采取"分步达标"和"自我调整"的办法来不断调整择业的期望值,使其达到最佳。
  请宽容应届毕业生的要求
  在动态的人才市场中,只有劳资双方都能充分表达需求,才能得到反映真实市场供需关系的薪酬水平。其实,舆论场上不乏认为今天的大学生"眼高手低""要求过高"的声音。这些声音,一部分来自没有拿到如此高薪的工薪阶层,也有一部分来自认为大学生"不值这个价"的企业主。在这种舆论氛围中,"大学生应聘前台要价两万元"的消息完美迎合了许多网民对"狂妄大学生"的想象,因此轻轻松松成了"网络爆款",也进一步加深了公众的成见。
  面对"应聘前台要价两万元"这样的"奇葩新闻",对不知自己是谁的当事人加以谴责,顺便对应届大学生的期望薪资批判一番,似乎再正确不过了。然而,本应最受关注的当事群体,却在舆论场上集体失声了——这个群体就是在求职季中四处奔忙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很少有人愿意倾听:是什么原因让一些大学生提出如此高的期望薪资?他们又如何证明自己的能力配得上这样的酬劳?
  其实,人们之所以对应届生平均期望薪资感到不满,无非是两个原因——其一,是他们提出的平均期望薪资确实远高于过去几年应届毕业生的实得平均薪资,难免给人造成一种"眼高于顶"的印象;其二,则是他们提出的平均期望薪资比许多"职场前辈"还高,很容易让人感到不平衡。但是,人才市场是开放的市场,而不是一方说了算的。人才与用人单位理应平等议价、双向选择,而不是由用人单位单方面定下价码,予取予求。每个人都有提出符合自身期望薪资的权利,至于这个期望薪资是否能够得到满足,又是否与其水准相称,市场自然会给出合理的答案。
  大学生或许确实不谙世事。他们不了解就业市场一贯的行情,对自己的水准也很可能有所高估。但是,作为即将承担起社会责任的社会新成员,他们有资格凭借自己的判断提出薪酬要求。他们的期待薪酬或许会比实际薪酬要高,但正如古语所云——"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只有允许求职者大胆提出自己的要求,社会的整体薪酬才有可能向合理水平靠拢。现实的社会和市场,终将磨去年轻人身上不切实际的棱角,让他们走向成熟。而在此之前,让他们初出茅庐前就自折羽翼,放下自己的矜持和骄傲,也没有必要。
网站目录投稿:含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