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好书读评好学校为何喜欢挑好学生


  近读《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发现一个颠覆性的观点。1966年,美国发布的科尔曼报告认为,"学校之间资源分配的差异,只能说明学校测试成绩差异的一小部分。学生学术学习成就最主要的因素不是教师和教学,而是学生的家庭背景及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的相互交往。造成学生成绩差异的最大原因也不是学校好的教学材料、设备、课程和教学法,而是学生的家长是否受过良好的教育,是否来自比较富裕的家庭"。
  当然,科尔曼的观点更多的是假设,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对"学校在影响或极大促进社会更新方面所能发挥的威力的那种兴高采烈的情绪,逐渐被疑虑所取代"。
  克里斯托夫•杰克斯认为,"学校的改革对于减少学生在认知方面的不平等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学生之间索取的教育成就的差异和学校里存在的差异是不相关的","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教育成就方面的差异只能用社会经济地位和智商来解释"。也就是说,学生表现的差异是由学校外部,而不是学校内部的因素引起的。显然,杰克斯赞同科尔曼的假设。
  《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一书作者古得莱得对杰克斯的分析方法以及统计数据进行了分析,认为如果"将一般性的学校与那些具有理想的条件和实践的学校相比较",科尔曼的结论就未必适用了。所以,古得莱得就致力于重建学校教育的研究之中。
  笔者不禁想到,我们国内有许许多多不同的学校,对学生的学术成就是否有不同的影响?其影响是否显著?
  或许不少人看到这个问题会嗤之以鼻,认为学校对学生的影响肯定是非常巨大的。诸如衡水中学、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等名校的的升学率,以及全国各地对名校趋之若鹜,不惜用钱、权、房择校的现象,无一不论证了学校差异对学生学术成就的影响。当然,在这里,我们需要把学生的学习成就理解为高考分数。
  想到此,笔者不禁好奇,杰克斯当初研究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的差异在哪,为什么其结论与我们的情况不相符?还是因为某些超级中学就如古得莱得所猜测的那样,是"理想的学校"?
  课程是全国统一的,教法依然是利用题海战术,教师依然是学生"时间的管理者"。或许每所超级中学"成功"的路线稍有不同,但"掐尖"是很多超级中学的通用手段。当智商高的好学生聚集在一起,普通学校就变成了"名校",当智商一般的普通学生聚集在一起,学校就沦落为"普通学校"了。从这个角度说,似乎是学生成就了名校。
  当然,肯定有人会说,这些学生在其他学校一定不如在名校有成就。难以实证,大打口水战倒也无妨,但是,"好学生成就名校"几乎被"掐尖"行为坐实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不少学生转到名校后成绩会提高。在一个拥有超级中学的地区,很难有和其抗衡的其他学校,学校之间的资源差异是巨大的,尤其是师资及教师待遇的差异。所以说,我国资源不同的学校确实会对学生有不同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似乎更多来自于各个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心情。没有"好学生"的学校,教师无论怎么努力,都难以获得好评价,也无法获得好职称、地位、待遇。人穷思变,教师也一样。正是这种教育资源的差异性,造就了教师的流失,同时也造就了学生的流失,造就了超级中学。
  笔者不敢像杰克斯那样,冒然下结论说中国不同的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不显著的,但"好学生造就好学校"是可以肯定的。
网站目录投稿:青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