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平 刘慧敏 【摘 要】《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为了批判德国工人运动中的爱森纳赫派和拉萨尔派拟定的哥达纲领草案而写的。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论述了一系列有关分配的思想:一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对分配方式的决定作用;二是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分配公平才能实现;三是通过分配前的扣除设立公共建设和扶贫救济基金。马克思的这些分配思想对我国当下实现共享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巩固共享发展的制度前提;要把握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打牢共享发展的物质基础;要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打好扶贫坚攻,确保共享發展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哥达纲领批判;分配思想;共享发展;启示 共享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则,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理念不仅仅注重分配的公平问题,而且强调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成果的共享,这实际上体现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决定分配的所有制形式、分配公平的物质基础和分配前的扣除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解决分配公平问题,从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这对我国实现共享发展具有重大启示意义。 一、生产决定分配的思想对实现共享发展的启示 《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首先对拉萨尔的所谓的分配劳动所得的思想进行了批评与揭露。他认为拉萨尔谈论分配问题使用的"劳动所得"概念含义模糊,企图为资本主义的分配的不公正做辩护。其次,马克思指出拉萨尔把重点放在分配上,就分配问题大做文章的观点是根本错误的。他指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i马克思的这一论断突破了以往资本主义和庸俗社会主义者在分配范围内兜圈子的错误思想,明确指出生产方式对分配方式决定作用。马克思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为例,对资本主义的分配方式进行了说明。他认为,由于生产资料如资本和地产等掌握在少数非劳动者手中,而人民大众除了劳动力外不掌握任何生产资料,因而决定了最终在分配方式上,非劳动者分配和占有绝大多数的消费资料,而劳动者只能分配到相当于劳动力价格的消费资料。也就是说,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是少数非劳动者获取大部分消费资料。马克思又指出,由于生产方式的性质决定消费资料的分配,因而要实现全体劳动者平等参与分配,必须改变生产方式的性质,把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变为劳动者的集体所有。当劳动者既是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又是劳动者时,消费资料的分配才能真正有利于劳动人民。 共享发展,从覆盖群里而言是全体人民,全民共享是共享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全民共享突出惠普性,它强调全体人民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都能平等地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共享发展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ii要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公平地共享成果,就一定会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分配问题。发展成果如若不能在全体劳动者中进行公平分配,全民共享就无从谈起。按照马克思的理论,生产方式的性质决定分配方式。因此,要实现全体劳动者平等参与分配,就要坚持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方式,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习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的巩固与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发展,推动各种所有制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同时公有制经济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主导地位不能动摇,这是保证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 iii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经济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即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广大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因此,在我国,要坚持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就要坚定不移的完善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制度,这是实行全民公平分配的前提基础,也是实现全民共享的制度保证。 第一,要坚持公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公有资产占比优势和对经济命脉的控制上。因此要保持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的优势地位,不仅要保持量上的优势,而且要注重质的提高。只有依靠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的力量,才能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朝着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维持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只有坚定地发展公有制经济,才能巩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地位,防止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为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提供制度保证。 第二,要探索和推进公有经济的实现形式创新。要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就要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其中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他是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这种由多种所有制、多个投资主体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股份制,突破了单一的公有制和单一的私有制,既不会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又可以吸收其他资产为公有制经济所用,扩大公有制经济涉及的市场领域,增强公有制经济竞争力。公有经济具有提供公共服务、保障社会福利和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职能。股份制的实现形式可以扩大公有资产的占有率,调动多重资源与力量支持公有经济的发展,为实现全民共享发展创造条件。 第三,要增强国有企业的控制力与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曾用"六个力量"定位国有企业,其中一条指出:"要使国有企业成为壮大综合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iv习总书记的这番讲话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的重要体现。为了更好地发挥国有企业的控制力与影响力,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产向更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改善民生方向投入与流动,促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要坚持精细化分类改革,根据国有企业功能定位的不同,分别采取不同的改革方案,促进国企发挥各自的职能;推动国企薪酬制度改革,缩小基层员工与国企高层的薪金差异,拉平不同国企间薪资差距,推动工资分配更加公正合理。只有国有企业的影响力与控制力不断增强,才能充分发挥其控制经济命脉,稳定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的职能,为共享发展提供物质支撑和制度保证。 二、不同生产力水平下分配方式的公平问题对实现共享发展的启示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分析了社会两个阶段的分配公平问题。他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劳动成为分配消费资料的唯一尺度。与资本主义的分配方式相比,排除生产资料占有状况不同,采取单一的按劳分配是明显的进步。然而,"它默认劳动者的不同等的个人天赋,从而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 v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平等的表现。同时,单纯以劳动贡献大小进行分配,家庭负担较重的劳动者可能生活困难,从而拉大贫富差距。这一时期分配的公平只是形式上的公平。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迫使个人服从分工的情况消失,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消失,最终实现按需分配。在按需分配条件下,单一的劳动标准下无法顾及的能力差异与家庭情况不同造成的不平等问题得到解决。每个人生活需求都能够满足,人们之间的生活水平差距变小,贫困消失。这一阶段,社会才真正实现了公平。 马克思不仅比较了两个阶段不同的分配方式的公平性,而且阐述了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实现真正公平的原因。他指出:"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vi马克思认为分配方式的转变体现了社会的公平问题。只有当人摆脱了束缚得以全面发展的时候,生产力极大发展,财富足够丰富的时候,分配方式才能以按劳分配变为按需分配,人们之间才能真正实现平等。 共享发展,从实现途径上讲是共建共享。共建共享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vii ,即全体社会成员在共同建设社会经济的过程中实现发展成果的共享。公平正义是共享发展的内在要求,因而共建共享也是一个通过人民的建设活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过程,共享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马克思关于社会两个阶段的不同分配公平方式告诉我们,正义的实现是以高度发达的社会物质条件为前提的。习近平同志也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最主要的还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viii因此,要追求公平正义,实现共享发展成果,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夯实共享发展的物质基础。 第一,人民是推动生产力进步,实现成果共享的主要依靠力量。共建是共享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财富的积累,共享成果就是空中楼阁,难以实现。人民是实践的主体,也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只有依靠人民群众的劳动实践,才能创造共享发展所需的一切社会物质条件。因此,要充分发挥人民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作用:首先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人民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者 ,更是共享发展的最终受惠者;其次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尊重人民的创造性,使人民群众创造财富的激情与智慧得到充分涌流;最后要给人民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让人民真正得到看得见的实惠,为人民投入社会经济建设创造动力。总之,必须在全社会大力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良好环境,以共建推动共享,引導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中,促进生产力的极大发展进步,为实现共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全面深化改革是解放生产力,实现共享发展的重要举措。落后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阻碍作用,当下我国的改革是破除旧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进步的强大动力。全面深化改革,要着眼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形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以改革创新、科技创新替代资源消耗拉动经济增长,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破除制约经济转型升级的体制瓶颈,获得新的增长动力。改革不仅仅是改革旧的生产关系,也是对旧思想、旧观念的更新与破除。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思想观念对人们的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观念使人们的实践遭受挫折或失败。只有破除小富即安的旧观念,树立共建共享的发展意识,调动投身建设的积极性与热情,才能在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中实现成果共享。 三、分配前的扣除问题对实现共享发展的启示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拉萨尔"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进行了批判。马克思认为,如果把劳动所得理解为劳动的产品,那么,集体的劳动所得就是劳动总产品。在进行劳动总产品前要对它里面进行扣除。除了进行补偿生产资料,扩大生产与应付事故与灾害三部分扣除外,马克思还提到了其他方面的扣除:"第一,和生产没有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第二,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学校,保健设施等。和现代社会比起来,这一部份将会立即显著地增加,并将随著新社会的发展而日益增加。第三,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等设立的基金,总之,就是现在属于所谓官办济贫事业的部份。" ix只有在以上扣除完成后,才可以在生产者之间进行分配。马克思在这里明确提出了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设立基金也属于济贫事业的建设。因此在马克思看来,济贫事业也是分配思想不可忽视的部分。同样,马克思认为,对公共需要部分扣除也是必要的,而且强调这部分的支出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增加。马克思分配思想归根到底是为了解决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无论济贫的扣除还是公共需要的支出,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能够惠普于全民,这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重要举措。当前,我国有三千万的贫困人口,如何实现这些人的脱贫,使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是实现共享发展要面临的现实问题与重大挑战。马克思关于公共需要与济贫事业的分配支出思想,对我国打赢扶贫战,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具有启示意义。 第一,实现共享发展要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改善人民生活状况。习近平指出:"要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突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扎实解决导致贫困的关键问题,尽快改善特困人群生活状况。" x一方面要坚持正确的公共服务供给方向。公共服务供给方向要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普惠性要求公共服务对象全覆盖,人人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努力实现普遍惠及、人人享有。保基本要从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手,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意愿,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均等化要求缩小城乡、地区之间的公共服务差距,大力推进民生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可持续要求实现公共服务各项制度长期稳定运行,统筹协调,使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得到持续的保障,并在共享水平上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要创新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实行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破解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资金不足等问题,建立起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公共服务体系,切实提高公共服务的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第二,实现共享发展要创新扶贫资金的使用方式,实行资产收益扶贫制度。马克思提出了为贫困人口设立扶贫基金的观点,对我国进行扶贫资金投入具有启示意义。然而,马克思只提到了要建立济贫事业,并为对怎么发展济贫事业进行详细说明,因此,我们在坚持对贫困群体进行资金投入的同时,也要探索适合我国各地区的扶贫基金的使用方法。中共中央提出要"探索资产收益扶贫:不改变用途的情况下,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其他涉农资金投入设施农业、养殖、光伏水电、乡村旅游项目形成的资产,具备条件的可这股量化给贫困村和贫困户,尤其是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 xi资产收益扶持制度的主要对象是自主创收能力受限制的农村贫困人口。因此,要扩大资产的来源途径。资产来源可以是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部分支农资金,也可以是扶贫办、企业等注资加入资金或土地经营权确权入股、房屋入股等。另外,在收益分配上,资产收益可以以"贫困优先股"、"贫困户股份"等方式,倾斜提供给贫困户,也可以由村、社、村民等三方,以各占一定比例的方式分配股份。总之,要把各种资源要素以投资招标方式形成资产,再将其股份化并授予贫困户,以增加贫困人口的财产性收入。这一制度对以精准扶贫促共享发展有益。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需要完善措施,健全机制,推进改革向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深领域发展。 注释: i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6页. ii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2016-05-10(002). iii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 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J].党建,2015(12):4+12. iv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 人民日報,2016-05-10(002). v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5页. vi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6页. vii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 人民日报,2015-11-04(001). viii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96页. ix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6页. x 西藏脱贫攻坚工作纪实: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西藏频道--人民网 http://xz.people.com.cn/n2/2017/1017/c138901-30837197.html xi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坚攻战的决定》,2015年1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