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金涛 黄莉辉 【摘 要】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通过批判杜林在社会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先验论方法,进而深化到对杜林抽象的平等观的批判,认为他的根本错误在于抽象地谈论人和平等。并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科学的阐述了无产阶级平等观,指出平等不是"永恒的真理",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平等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阶级对平等有不同的要求。 【关键词】反杜林论;先验论;历史性;恩格斯平等观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批判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E.杜林的一部论战性著作,在这部著作中,恩格斯对杜林所创造的"体系",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其中专设一章,以"道德和法。平等"为题,对杜林的平等观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一、批判杜林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平等观 (一)批判杜林在社会历史观上的先验论方法 杜林方法的第一步是把每一类认识对象分解为最简单要素;第二步是把不证自明的公理应用于这些要素,然后是要素加上公理得出他的结论,并把结论强加于客观事物。杜林认为,这是数学方法在历史、道德和法方面的应用。恩格斯认为这种方法只不过是先验主义的变种。 (二)批判杜林抽象的平等观 在论述平等问题时,杜林首先构造了一个社会平等模型作为其全部理论的出发点。这一社会平等模型是:社会是由两個意志完全平等的人组成的。所谓意志完全平等,就是其中一个人不能向另一个人提出任何肯定性的要求。按照杜林的思想方法,社会至少应由两个人组成,因为一个人不成其为社会,三个人的社会关系模型有点复杂,而两个人是最简单的社会模型。但两个人的社会模型并不等于社会平等模型,于是杜林给这个简单的社会模型加上一个"平等"的规定性:平等的两个人是"其中一个不能向另一个人提出任何肯定性的要求"。有了这个"平等"的规定性,杜林就得到一个社会平等模型,他的关于社会平等的讨论就是从这个最简单的社会平等模型出发的。第一步,先把研究对象分解为"最简单的要素";第二步,再把简单的"公理"应用于这些"要素";第三步,由此得出杜林自己的结论;第四步,宣布这一结论是"永恒的真理"。杜林正是运用这一方法研究平等问题的。在研究平等问题时,他首先把两个抽象的人作为社会的"简单要素",然后把两个人的意志"完全平等"当作"公理"运用于"两个人"身上,再据此推出他的人与人"完全平等"的平等观,并宣布这一发现是永恒真理。 (三)杜林的平等观是替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奴隶制辩护 杜林认为,两个人的意志中的一方不能向另一方提出任何肯定的要求。如果一方竟然做了,并以暴力来实现,那就产生了非正义等。显然,这是以暴力论为前提的。这种不平等和奴役起源于暴力的谬论,否认了不用暴力的奴役和不平等的历史事实,抹杀了不平等的经济根源,掩盖了剥削阶级奴役劳动人民的实质。 二、恩格斯的平等观 恩格斯的平等观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则之上的平等观。 首先,恩格斯认为平等观是历史发展着的,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平等观。在最古老的原始公社中,人类社会还没有分化出阶级,私有观念还没有出现之前,公社成员内部由于财产的公有因而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这时候的平等观表现为一切人都应当是平等的。但是在产生私有制后对妇女、奴隶和外地人就没有平等可言,甚至在一个家庭里也没有完全的平等。 其次,恩格斯认为平等不是抽象的、绝对的,而是具体的、现实的。平等不只是一个空洞没有实际内容的口号,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提出并在现实中得以贯彻实行。恩格斯说,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有双重意义:或者它是对极端的社会不平等,对富人和穷人之间、主人和奴隶之间、骄奢淫逸者和饥饿者之间的对立的自发的反应,或者是从对资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反应中产生的可以进一步发展的平等要求"在上述两种情况下,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也就是说,无产阶级要取得平等的权利就必须要实现消灭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任何超出这个范围的平等要求都必然要流于荒谬。 再次,恩格斯认为平等观作为人们的一种精神观念,一种信仰,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平等观的发展跟社会经济生活条件密切相关。历史上每一种平等观的出现与形成都有其特定的经济基础决定,平等要求随着经济生活条件的变革发生相应的改变,平等观念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的发展对于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2,3,4卷)[M].人民出版社,2012. [2]恩格斯.反杜林论[M].人民出版社,1999. [6]何怀宏.公平的正义[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7]王宏波,郑冬芳.《反杜林论》中的平等观解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2. [8]乔虎,陈飞.《反杜林论》中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及其现实意义[J].改革与开放,2016,19. [9]王宏伟.《反杜林论》中马克思、恩格斯的平等观及其现实意义 [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