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人道主义思潮在西方民主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表现与


  【摘 要】我国20世纪80年代人道主义思潮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极为深刻的国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国外人道主义思潮对我国人道主义思潮兴起的影响很大,特别是来自苏联、东欧各国,尤其是南斯拉夫的影响。
  【关键词】人道主义思潮;西方民主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人道主义思潮在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存在及影响
  人道主义思潮表现在社会各个领域,广涉政治、经济、人文等各个方面。社会主义的兴起,不仅带来了马克思主义的壮大和发展,同时也出现试图用人道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和解决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冲突的思潮。这类思想大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运动与发展也产生过巨大影响。
  二、人道主义思潮在西方民主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表现与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西方各国社会民主党将民主社会主义作为社会党国际的指导思想。这种思想基于基督教伦理、人道主义和古典哲学,企图赋予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以抽象的人道主义性质,他们认为,基督教的教义把社会理想建立在兄弟情谊的基础上;人道主义传统将人及其需要和能力视为社会进步的最重要因素;德国古典哲学提出了社会所有成员都享有自决权的人道主义社会观,因而,他们都可以成为民主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他们还否认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把社会主义归结为对现代社会贬低人格的一种道义上的抗议和受伦理动因启示的运动。否定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反对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企图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改良,建立"社会公平、生活美好、自由与世界和平的制度"。这样一种理论思潮在西欧各国的影响也很大。
  三、中国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人道主义思潮流变
  在20世纪的中国社会发展史上,70年代末至80年代是一个重要的时期,而人道主义思潮的影响之大、声势之盛尤为引人注目。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人道主义思潮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中国社会的出现是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基础的,可以追溯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上的因素。
  研究这一历史时期中国社会人道主义思潮的起源,应追溯到"五四"时期,包括从"五四"运动时期初入中国的风靡一时到20世中期在主流文化意识中的消沉淡漠,再到80年代初的再次回归和再次边缘化的起伏跌宕发展态势。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高扬科学民主大旗,认为以孔学为核心的传统学术思想、纲常名教、封建迷信以及专制统治是中国国势衰落的罪魁祸首,为了"救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其实,这些人道主义主张虽然是学术活动,但其着眼点还是为救黎民于水火之中的政治追求,并不在于真正对人道主义的诸多条款的理解与实践,经世致用的治世目的极为明显,显示出中国对人道主义的传统理解格局的一脉相承。
  但在新文化运动后,人道主义思潮趋于凋敝。随着中国社会内部的阶级矛盾和对外的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和尖锐,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碰撞也愈加激烈起来。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迅速成长,一经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其作为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解决阶级民族压迫的工具作用日益显著。而这时的人道主义无论是在理论构建还是实践上都乏善可陈,20年代末,随着革命文学的兴起,人道主义便被人民和革命形势所逐渐忽视。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文艺界对人性、人道主义的讨论比较集中和热烈,同时,由于阶级的大面积消灭,国内阶级性的弱化,作为次要位置的普遍的人性开始地位突出起来。比如,在1957年1月,巴人在《论人情》一文中认为:"人除了阶级性以外还有共同的人性和共同意识,作家在创造典型人物时应注意这一点。"而"当前文艺作品中最缺乏的东西是人性,是出于人类本性的人道主义"。应该用力去揭穿资产阶级"反人道主义性质,用力保卫真正的人道主义"。有人则提出:"不仅要把人当作文学描写的中心,而且要把怎样描写人、对待人当作评论作家作品的标准。"还有人认为,"人类之有共同的一般人性,正如它还有与其他生物共同生物性一样,是不能否认的。"当然论者还是看到了阶级性的存在,认为,人的阶级性不妨碍人类在某些基本情感的性质上存在着共同相通的基础。
  这些文学上的提法应该说是有价值的,它在文艺创作中是会起到一定的作用的。但是,这些作家也忽视了一个问题,这种所谓的共同的"人性"在社会生活实践上、政治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决定性质的,也不是占据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提的共同的"人性"的口号正是重复了类似费尔巴哈"爱"的口号的论断。而且,我们看古往今来的作品,与其说是人性的,倒不如说是道理的。作品的目的和价值在于启迪人的文明和智慧,陶冶人的情操,甚至是培养人,塑造高尚的人性,而绝不是揭示人性,因为人性不是天然的,而是社會的和实践的,而且作品更应该倾向于塑造和引领而不是挖掘甚至宣扬深刻的甚至丑陋的人性。这种人性的创作观作为文艺界和理论界的对象予以探讨和研究是可以的,并且后来成了人道主义思潮论争的先声。
  【参考文献】
  [1]葛纾月.民主社会主义的民主观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 2010.
  [2]侯鑫.浅析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发展与影响[J].改革与开放, 2016(18):12-13.
网站目录投稿:向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