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谚语俗语大全


  民间俗语_一品句子
  【给力】"给力"一词,意思是很有帮助、很有作用,很得力。在实际使用中也可以加一个否定前缀,如"不给力",表示某事件或某个人带给自己一种很失望的感觉。 "给力"原属网络语言,最早出现于日本搞笑动漫《西游记·旅程的终点》。它从网络到社会应用是在2010年11月10日,一向以严肃和严谨著称的《人民日报》竟以《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为头版头条标题,立刻引发如潮热议。文章介绍了江苏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华丽转变。如此给力的标题,被细心的网友发现并截图发布在微博上后,引发了强力围观,网友们纷纷大呼"标题给力",与年轻人接轨。网友们笑了,正规媒体开始接纳网络语言。自此,"给力"一词频繁出现,并被人们接受。
  【除夕】"除夕"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上,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那么,除夕这一名称是怎么来的呢?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疠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等史籍。除是除旧布新。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岁守》"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之诗句。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隆重的节日之一。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千干净净,还要贴门神、对联、挂灯笼等,晚上吃饺子放鞭炮,供神灵,达到高潮。
  【结束】事情到了最后阶段称之为"结束"。如快开学了,暑假即将结束。 "结束"一词,源自古代少女结婚。现在只要看到女子的左手无名指上戴了戒指,就表示她已经订婚或结婚了。而在我国古代,女子把头发束起来也就意味着她已经订婚或嫁为人妇了。"结束"一词的由来跟古代妇女结婚有密切的关系。"结束"就是把头发盘结束起来."结发夫妻"也是来源于此。我国儒家传统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因此,头发也被认为是人体最珍贵、最神圣的一部分,古代女子一生是不能剪发的,头发也就越长越长。大约到十五岁的时候,就必须把头发盘起来,要举行笄礼,也就是成年礼。这时候家里人会把及笄女子的头发盘成发髻,再插上簪子,表示此女子成年了。而且一般来说,女子在"及笄"之前,父母就已经给她订下了婚事,到"及笄"那一年出嫁。束发结簪就表示女子已为人妇,为闺阁之女的完结,为之结束,这就是"结束"一词的由来。同时,又是该女子新生活的开始。
  【结婚】"结婚"的由来,大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民俗说。早在原始社会,人类没有固定的婚姻,每当黄昏,便自由结合择偶而居,这种婚俗,至今还有保留,如云南省的摩梭人现在还实行走婚。所以,汉民族把最早的"黄昏夫妻"称之为"结昏"。随着一夫一妻制的实行,语言学家便把曾经标志混乱婚姻的"结昏"改为"结婚"。"婚"字的衍变,是混乱婚姻向文明婚姻过渡的见证。另一种说法是阴阳说。《礼记·昏义》孔颖达疏说:"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名焉。必以昏者,取其阴来阳往之义。"这就是说,把婚礼安排在昏时进行,是取其阴来阳往的意思。"阴来阳往"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白天即将过去,夜晚即将来临,阴阳交替之时,即是黄昏。另一层意思是,新郎在白天去亲迎新娘,新娘在临近夜晚时来到夫家。这种自然的阴阳和人事的阴阳相结合,正好体现了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古人看来,一切人事都要合乎天意,婚礼这一重要礼仪更不能例外。以人的阴来阳往和天的阴来阳往相配合,这种婚礼就合乎天意,婚姻就会获得美满幸福,同时也会给通婚的两个家族带来福泽。所以婚礼必须在昏时举行。这是"结婚"一词的原意,现在结婚仪式不据泥于黄昏,"吉时"在中午居多。
  【结发夫妻】"结发夫妻"是指原配夫妻,为什么叫结发夫妻呢? "结发"又叫"束发"。我国古代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此为孝行必须做到的基本要求。因此,男女皆要蓄留头发。男子"二十而冠",即到二十岁把头发盘成发髻,再戴上冠(帽子),表示已经成年;女子"十五而笄",即到十五岁也要把头发盘成发髻,再插上簪子,表示长大成人。这里的"结发"即表示初成年。成年之后,男女可以建立婚姻关系,在结婚之夜,由新郎把束在新娘发髻上的丝缨解开,这是"结发"夫妻的一项重要仪式。据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记载:"凡娶妇,男女对拜毕,就床,男左女右,留少头发,二家出匹缎、钗子、木梳、头须之类,谓之合髻。"此外,新婚夫妻,在饮交杯酒前各剪下一绺头发,绾在一起表示同心。婚礼之夜,夫妻二人要"对镜结纽",即对着镜子把头发束好。唐宋时期婚礼中的这些礼仪,就是由"结发"演变而来。由此,人们称首次结成的夫妻为"结发夫妻"。倘若再婚,就没有资格称为"结发夫妻"了,男方称为续弦,娶二房称为纳妾,女方则称再醮了。
  【结婚戒指】戴上戒指,美观大方,且显示富贵。然而,戴戒指是有讲究的,不能瞎戴,如果随意戴上,很可能会闹出笑话。戒指自古以来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因此它的戴法颇有讲究。一般而言,从大拇指到小拇指的顺序,戴戒指的意义分别是:生、死、定、嫁、离。按照我国的习惯,订婚戒指一般戴在左手的中指;结婚戒指戴在左手的无名指;若是未婚姑娘应戴在右手的中指或无名指,否则,就会令许多追求者望而却步了;离异单身女人会把戒指戴在小拇指上,以引起别人的注意。为什么结婚戒指必须戴在左手的无名指上呢?相传无名指与心脏相连,最适合发表神圣的誓言,用戒指套住了所爱的人的无名指,就可以留住他(她)的心了,戴在上面的戒指可以是"心心相印"。而且无名指上有重要穴道,戒指戴其上可以适度按压肌肉,有安定情绪之效。按西方的传统习惯来说,左手上显示的是上帝赐给你的运气,它是与心相连的,因此,将戒指戴在左手上是有意义的。通常把戒指戴在左手上,也是因为一般较少的劳作,不会碰坏戒指。
  【结为秦晋之好】这句话的意思是两家联姻,结为亲家。此俗语出自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秦晋一直交好,而且以婚姻来促进秦晋之间的关系。那个时候,秦国与晋国不仅是相交之邦、礼仪之邦,也是婚姻走得最频繁的两个国家,两国王室之间常会出现秦晋联姻事件,后来秦晋就被称为亲人关系,一直沿用到今天。结秦晋就是促成男女双方,使之交好,暗含结婚之意。
  【陛下.殿下、阁下】这三个词都是敬辞,"陛下"指皇帝,"殿下"指太子,"阁下"一般指宰相。这三个词最早出现在《汉书·高帝纪下》,其中有"大王陛下"的说法。颜师古注引汉应劭的话:"若今称殿下、阁下、侍者、执事,皆此类也。" 古人的尊称有陛下、殿下、阁下、足下。这四种称呼共同的一个意思就是:表示对对方的尊重,不敢正视对方,因为对方地位太高。陛下。见到皇帝,不能正视,只能站到台阶之下,更不能直接与皇帝说话,宝座上面有台阶,那个台阶叫做陛,因此"陛下"代指皇帝,表示对皇帝的尊称。殿下。见到太子或王子,也不能正视他们,只看他们的宫殿之下,因此,用"殿下"代指太子、王子,表示对他们的尊重。阁下。见到宰相,也不敢正视,只能看到他的楼阁之下,于是称之为"阁下"。"阁下"可解释为在你的阁楼之下。到了明代,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政府机构——内阁。到了明朝中后期,内阁才成为权力的中枢,内阁成员称为阁老。在这时,阁下又增加了一层意思,就是对内阁大臣的尊称。现在"阁下"多用于外交场合,如:首相阁下、大使阁下。陛下、殿下、阁下是对他人的敬称,以自称的"在下"地位来衬托出他们的高贵地位。
  【既来之,则安之】这个词语的意思是,在某种不太情愿的情况下,既然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或者安顿下来。 "既来之,则安之"语出《论语·季氏》,其原文是:"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意思是,如果能做到这样,那么远方的人如果不归顺我们.我们就要倡导文教德化来吸引他们,他们已经来到我们这里,我们就要好好安排他们,不能撒手不管。提倡的是以德服人。它的原意是对内说的,劝自己的人。而现在的意思是劝外来的人。这个词语的原意与我们今天使用的意思已经相去甚远了。
  【屋漏更遭连夜雨】此语比喻祸不单行,事事不顺。典出《醒世恒言》:"这等苦处,分明是:屋漏更遭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 明朝天顺年间,官居吏部给事中的马万群,单生一子名叫马德称,德称聪明好学,卜二岁中了秀才。邻人黄胜把妹妹六瑛许与德称为妻,由于德称用心读书,年过二十尚未成婚。谁知马万群弹劾奸宦乇振,反被王振诬告贪污,削职追"赃",家产被官方卖空。万群气不过一病身亡,留下德称在坟堂中栖身,生活没有着落。于是他便去杭州投奔表叔,表叔十日前死了。再到南京访故,则故旧或升、或转、或死,或罢了官,一个也没投着。盘缠用尽,不得不寄食佛寺。家乡学官因他误了考,把他秀才头衔也申黜了,真是"屋漏更遭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你猜怎的,自此命运更不顺了:运粮赵指挥请他做门馆先生,粮船沉没了;刘千户请他教八岁儿子,儿子出痘死了;龙侍郎荐他去陆总兵处帮忙,陆总兵兵败被押解来京问罪。所以人们传说:马德称所到之处,一定会有灾殃,给他取名"钝秀才"。人们和他狭路相逢,一个个口吐唾沫,叫声"吉利"便走。光阴易过,德称已是三十二岁。这年王振势败,新皇帝访知马万群冤屈,复其原官,追加三级,抄没田产发还,准许马德称恢复秀才资格,"落实政策"。从此,"钝秀才"一洗晦气,连考连中,殿试二甲,选为庶吉士,方与六瑛完婚。正是"十年落魄少知音,一日风云得称心"。
  【秦】"秦"字是人们很熟悉的一个字。然而,它的来历非同一般。传说在秦朝之前,是没有"秦"这个字的,秦朝的国号当时写做"菜"。据说,"秦"这个字是秦始皇造出来的。他造的"秦"字流传千古,武则天造的"墨"字,却是昙花一现。秦始皇灭六国之后,倨傲得意。他觉得"王"已经不能适应自己的功德,还要再找一个比"王"更高大的词,来标榜自己,于是取三皇五帝之"皇帝"二字作为自己的称号。国家也是一样,他觉得国号"琹"字不好,"一块木席上坐两个王,这怎么行?要找一个同音的字代替‘栗’才好!"但他左思右想,也没想出个好字。突然,他瞥见案头的史书《春秋》,心想,《春秋》里写的是秦朝以前的历史,而历史的后半截就是秦朝的天下,秦要占"春秋"的一半。想到这里,秦始皇便用"春"和"秋"的各半边字合在一起,写出一个"秦"字,然后传令下去,将国号"栗"改为"秦"。从此"栗国"就成了"秦国"。然而,秦始皇虽然造出了"秦"字,想天下的春秋永远是秦朝的,但他的"春秋"梦很快就破灭了,秦朝仅传两代便被起义军灭掉了。秦朝虽短,不影响秦始皇千古一帝。
  【娘】"娘"是对母亲的称呼。但"娘"字产生时,却不是指母亲。南朝萧齐的《玉篇》解释说:"娘,女良切,少女之号。"当时该字并非母亲的代称,而是指年轻女子。作为母亲的称谓,当时习用"孃"字。"娘"、"孃"读音相同。清代著名学者段玉裁指出:"唐人此二字分用画然,故耶孃字断无有作娘者。今人乃罕知之矣。"意思是在当时,人们把"娘"、"孃"二字区分得非常严格,没有用"娘"字作为母亲代称的。考察唐代小说诗词,确实如此。"娘"字基本上用于年轻女子的名字,如武媚娘、杜十娘、谢秋娘等。或者用"娘子"等作为年轻女子的泛称。涉及母亲代称,则用"孃"字。如杜甫《兵车行》:"耶孃妻子走相送。" 不过,由于"娘"、"孃"两字发音相同,后来人们逐渐用"娘"字代指母亲了。到了明清时期,甚至超过"孃"的用法。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对汉字进行简化改革,干脆用"娘"字取代"孃"字,"娘"字代指年轻女子的意思便废弃不用了。但"姑娘"仍旧指年轻女子,应是古意的延续。
  【捉刀】"捉刀",现在指代替别人做文章。源出南朝刘义庆主编的《世说新语·容止》,而发明捉刀的人就是三国时期的曹操。东汉末年,群雄逐鹿,曹操灭掉袁绍平定北方后,声威大振,晋封魏王,许多少数民族部落纷纷归附,匈奴也派使者拜见曹操。但在高大的匈奴使者面前,曹操觉得自己长得有些呵碜,"不足雄远国",弄不好会损害国家形象。决定找大臣崔琰做自己的替身。崔琰是当时有名的美男子,身材高大。曹操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崔琰,崔琰也满口答应了。于是,曹操让崔琰假扮自己接见使者,而他自己却"捉刀"扮成护卫站在崔琰旁边。等朝见完毕,曹操派人向匈奴使者打听他对魏王的印象,匈奴使者回答说:"魏王看起来很有威严,但是站在座榻旁边的那个拿着刀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啊!"看来这个使者真是慧眼识英雄,崔琰虽然帅气,但还是敌不过曹操的霸气。其实,曹操是多虑了,据《魏氏春秋》记载:"武王姿貌短小,而神明英发。" 曹操的"捉刀"演变成代人写文章或顶替别人做事的意思了。现在,"捉刀"的含义又有所发展,"枪手"是不是从"捉刀"变化来的呢?
  【泰山】妻子的父亲被称为"泰山"。这一称呼从何而来?出处有三。一说认为称妻父是"泰山",是由于泰山顶上有丈人峰的缘故。《唐六典》记载:"泰山周一百六十里,高四十余里,群峰得名者甚多,而丈人峰在山顶,特出群峰之表。"由此可见,泰山顶上确有丈人峰。这一说法到宋代又被确认,宋代晁说之在《晁氏客语》中也说:"泰山中丈人峰兀然特立,人言泰山必然想起丈人峰,故而日之天长,‘泰山’也成为妻父的尊称。"这是唐宋资料所载,非传说,后世便称妻父为"泰山"。二说"泰山"之称源自晋朝。清代赵翼著《陔余丛考》一书,其卷三十七说,晋人乐广为卫瑜妻父,卫瑜尊其为"乐丈","乐"、"岳"谐音,"乐"讹为"岳","乐丈"讹为"岳丈"。其实,卫瑜尊其妻父乐广为"乐丈",名副其实,无可厚非。"乐丈"讹为"岳丈"是后人之事,也未尚不可,符合约定俗成规律。后又从"岳丈"变为"岳父"。"岳"又使人联想到五岳之首的东岳泰山,因而妻父又被称为"泰山"。为了与"岳父"相并称,人们将妻母尊称为"岳母"。为了与"泰山"相并称,便将妻母称为"泰水"。这圈子兜得也太远了,不过,它的轨迹是乐丈——岳丈——泰山,落脚点还是"泰山"。三说是源自唐朝。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十四年(726年)到泰山封禅,命中书令张说为封禅使,前往泰山修庙筑路。张说顺便将女婿郑镒也带了去,把修庙筑路的任务交给郑镒办理。郑镒是个贪官,偷工减料,趁机大捞一把,赃银翁婿二人平分。这当然得到张说的欢心,于是张说给郑镒破格提拔。按照唐代官制,去泰山封禅后,丞相以下的官吏都可以升一级。郑镒却像坐直升机一样一下子升了四级,从九品芝麻官一下子成了五品大员,绿衫换成了大红袍。工程完毕,唐明皇领朝廷文武百官前往泰山举行封神大典。他见工程质量很糟糕,心中十分不悦,正好又看见负责施工的郑镒的官服突然换了颜色,气不打一处来,指着侍立在一旁的郑镒问群臣:"诸位爱卿,尔等可知郑镒官升五品靠的是什么?"群臣慑于张说的权势,不敢直言。此时,一个叫黄幡绰的伶人灵机一动,当即用手指了指脚下的泰山,并用眼睛瞄着张说,一语双关地说:"此泰山之力也!"唐玄宗心中明白,因碍于张说的面子,不便发作。此言一下子传遍朝野,听者无不掩面失笑。后人因此戏称他人妻父为"泰山"。不料久而久之,戏称变为尊称。
  【泰斗】人们常用"泰斗"来比喻那些众人所敬仰的人。如说鲁迅是中国文坛泰斗,牛顿是美国科学泰斗。"泰斗"原意是泰山和北斗。 "泰"即泰山,为五岳之首。古代帝王曾多次到这里举行封禅大典,祭告天地,更使它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斗"即北斗星。它属大熊座七颗明亮的星,都排列在北天,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古人把它们联系起来想象成为古代舀酒的斗形。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组成斗身;玉衡、开阳、摇光组成斗柄。北斗七星常用来辨别方向,定季节: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泰山,古人认为是高山的代表;北斗星能用来辨别方向,在众星中又是最亮的。因此,古人把两者联系起来,用来比喻为众人所尊崇的伟大人物。那么,此比喻源自何处?出自《新唐书·韩愈传》:"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也就是说韩愈是被称为"泰斗"的第一个人,他当之无愧,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可见,只有学问和威望极高的人才能被称为"泰斗"。
  【耗子】"耗子"即老鼠。那么,为什么把"老鼠"称为"耗子"呢?五代时,封建军阀割据,争战频繁。统治者为了自己穷奢极欲地享受和筹集战争经费,变本加厉地搜刮百姓,他们给苛捐杂税立了许多稀奇古怪的名目。据《旧五代史·食货志》记载,赋税除正项之外,还有许多附加税,如农家吃盐要上盐税,酿酒要交酗税,养蚕要交蚕税等。不仅如此,附加税之外还有附加税,名为"雀鼠耗"。官府规定:每交粮食一石,加损耗两斗。连丝、棉、绸、线、麻、皮这些雀鼠根本不吃的东西,也要加"雀鼠耗",每交银十两加耗半两。到后汉隐帝时,"雀鼠耗"由纳粮一石加耗两斗,增加到四斗,百姓更是苦不堪言,但又不敢公开抱怨皇帝,便将一肚子的怨气发泄到老鼠身上,咒骂老鼠是"耗子"。其实,老鼠是小耗子,官府才是大耗子。
  【超市】"超市"在我国起步比较晚,不过,超市的优越性很快显现,大大方便了顾客,人们现在已经离不开超市了。 "超市"是"超级市场"的简称,它指大型的商品销售市场。这个概念最先产生于西方国家,世界上第一家真正的超级市场于1930年8月在美国的纽约诞生。超市经营的商品主要是食品以及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用品,外面有停车场,免费为远来的顾客提供方便。超市门口有推车和提篮,供顾客选购商品使用。超市的特点是货物齐全,购物方便,出门集中收款,因此深受顾客欢迎。在我国,不仅引进了大超市的经营模式,独具创意又开办了许多小超市,使"超市"概念扩展,凡进店自由选购的都自称超市。
  【桃李】"桃李"现在常用喻指学生。"桃李"本是两种果树,是谁把它们"移栽"到一起呢?"桃李"合用最早见于《诗经》,《诗经》中有"华如桃李"的诗句,不过,它还不是比喻学生。"桃李"一词用于比喻学生,则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魏国有个大臣叫子质,他得势的时候,曾培养和保举过不少人,后来因得罪了魏文侯,他曾经帮助过的人没有一个给他帮助的,他便独自一人跑到北方去了。在北方,子质遇到一个叫子简的人,就向他抱怨,埋怨自己培养保举的人在自己有难时,怕被连累不肯为自己说句公道话。子质感到很伤心。子简听后笑着说:"春天种下桃树和李树,夏天可以在树下休息纳凉,秋天还可以吃到果子;可是你春天种下的是蒺藜(一种带刺的蔓生植物),不仅不能利用它的种子,秋天长出的刺还会刺人。所以,君子培养人才,要像种树一样,应该先选准对象,然后再加以培养。" 从此,人们就把培养人才比作"树人",把学生比作"桃李"。如唐代狄仁杰推荐了姚崇等数十人,这些人后来皆为名臣,时人对狄仁杰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桃李"指代学生,流传至今。
  【桃花运】常形容某男子很受女人喜欢或情事顺畅谓之走"桃花运"。那么,为什么把男女情事与桃花连在一起?古人在赞美或祝贺某人婚姻时,常用"既和周公之礼,又符桃天之诗"这样的句子,其出处是《诗经》,在《诗经·周南·桃天》中有这样的描写:"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姑娘出嫁的情景,对她进行全面赞美,在桃花盛开的日子,有个女子的容貌像桃花一样艳丽,她能生儿育女,可以使新郎家的子孙像桃树果实一样繁茂累累,她嫁给这个新郎,非常适合做他的妻子。诗中借用桃花的娇美和艳丽,形象而又贴切地赞美了这个美貌多情的女子。从此,桃花就和女人结下不解之缘,如唐诗"人面桃花相映红"。现在有时甚至把绯闻和"桃色"联系起来,叫"桃色"新闻。弄清挑花与女人的缘分,这"桃花运"又从何说起呢?原来,"桃花运"一词是传统的算命术语,源于中国传统命理学中重要的支派"紫微斗数","桃花运"就是出于命理学中所谓的"运程"。人生的"运程",又叫"大运",每十年便行一个干支;人生的岁数运程(流年)。这两个结合起来便叫"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运气好坏。命理中的"桃花运"是根据"生辰八字"中的五行所处"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胎、养"的位置而言。如果大运和流年行运到"沐浴"阶段就是"行桃花运"。算命术认为遇到"子午卯、酉"就是"桃花人命",也就是交了"桃花运"。 "桃花运"带有迷信色彩,不可信以为真。当然,得遇"窈窕淑女",还是"君子好逑",不要放过机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的本意是桃树李树不会说话,从不自我宣传,但开出的花艳丽动人,结出的果实甘甜可口,所以大家就会经常来欣赏,时间久了,树下自然就会踏出一条小路来。它的寓意是比喻为人真诚,踏实自律,成就突出而不炫耀,自然就会赢得别人的尊敬,朋友和学生就会多起来。此语典出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西汉名将李广,为人谦恭谨慎但不善言辞,以骁勇善射、智谋超群著称。因在一次战斗中飞身夺得敌人马匹,射杀追骑无数,被匈奴人称为"汉之飞将军"。李广一生跟匈奴打过七十几次仗,战功卓著,虽然身居高位,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始终和士兵同甘苦,深受广大官兵和百姓的爱戴。他的事迹,有诗为证:"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前是唐代诗人卢纶的《塞下曲》,后是唐代大诗人王昌龄的《出塞》,都描写了李广将军的传奇故事。大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称赞道:"谚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此典就来源于此。李广虽然战功赫赫,但命运多舛,始终未能封侯,有一成语日:李广难封。尽管如此,他能忍辱负重,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盛赞他,非常贴切。不是吗?朝廷不封,后人自有公论。
  【热狗】现在,"热狗"在城市小吃市场上很流行,这种吃法简单方便,很受市民特别是小朋友们的欢迎。但它却是地地道道的"进口货"。据说,最早出售热狗的人是一位叫特瓦洛的德国巴伐利亚移民。他在19世纪80年代中期摆卖香肠,因为刚烤的香肠烫手,他便用两片面包把它包起来,以方便顾客拿着吃。约20年之后,一个卖这种夹香肠面包的小贩在马球场上高声叫卖一种德国小腊狗香肠,一位漫画家灵机一动,画了一幅两条人物化的香肠,样子好像两只狗在相互对吠,非常有趣。他的这幅名为"热狗"的漫画在报上发表后,人们便开始把这种夹香肠面包叫做热狗了。
  【班房】现在人们称被司法部门拘留或坐监狱为"蹲班房"。它源自哪里呢?考其源,是来自明清两代的"三班八房"。所谓"三班"是指皂班、隶班、快班,属于差役组织,分掌维系治安、侦察、捕缉、提刑、解押、传呼诉讼等事务。"八房"是指吏房、礼房、兵房、工房、刑房、仓房和承发房,属于封建国家地方政权中的胥吏机构,分掌地方民政、财政、教育、水利、建设等事务。古代衙门不仅管行政事务,还管审判。故此,根据"三班八房"的性质和职能,人们就把封建衙门、监狱简称为"班房"。
  【哥哥】"哥哥"现指兄长,但在古代,哥开始同歌,后同父,再后才同兄。要论"哥哥"的来历真是说来话长。"哥"字其实是"歌"的本字,在晋代以前的文献中常常出现,如晋傅玄《节赋》中就有"黄钟唱哥,九韶兴舞"的句子。清人段玉裁也说:"《汉书》多用哥为歌。"可见,"哥"与兄弟没有关系,真正表达这种关系的字是"兄"。那么,现在常说的"哥哥"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古代汉语专家王力先生曾经指出:汉语中"哥哥"一词可能是外来语,据学者研究,哥哥的来历恐怕与胡语有关:古代鲜卑族把兄长唤作"阿干",随着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鲜卑语中的"阿干"一词被汉语谐音借用,逐渐演变为"哥哥",并最终定格为"哥哥"。自唐代开始,哥哥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文献记载中,这也许和李唐王朝的鲜卑血统有关。但那时的哥哥常常作为父对子的自称,如《淳化阁帖》中有唐太宗写给唐高宗手迹,就自称"哥哥敕"。到元人白朴的《墙头马上》中,仍旧将父亲称为"哥哥"。元明以后,哥哥逐渐固定指同父母的兄长或亲戚中年长的男性同辈,如《红楼梦》里的"宝哥哥"。不是探源,谁也想不到"哥哥"的来历这么复杂。
  【桂冠】在各种各样的比赛中夺得第一名的人,常常被人们称为夺得"桂冠"。"桂冠"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它是个舶来品,源自古希腊。古希腊人认为月桂树是太阳神阿波罗的神木,他们用月桂树的枝叶编成冠,授给在祭祀太阳神阿波罗的节日赛跑中的胜利者。戴桂冠者有极高的荣誉。后来,人们用月桂树的枝叶编成冠冕,献给最有才华的诗人和各种比赛中的胜利者,成为一种惯例,流传下来。特别是古希腊又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祥地,奥运会的胜利者也会得到一顶"桂冠",于是"桂冠"一词随着奥运会传向世界。大家对2004年第28届雅典奥运会记忆犹新,在那届奥运会上,获奖者除得到金、银、铜奖牌外,发奖官员还将桂枝编的花冠戴在他们头上。无独有偶,在中国还有一个和"桂冠"词义相近的词,叫"折桂",也来自一个和桂树有关的美丽神话故事,在这个故事中称科举考试登科为"蟾宫折桂",又引申为各种考试与比赛的第一名叫"折桂"。"桂冠"和"折桂",这两者同义不同源,一个为"西",一个为"中",中西合璧,珠联璧合。
  【砸锅】"砸锅"这一俗语常用来比喻把事办坏了。如"把事办砸了"。 "砸锅"源自戏剧不同剧种的联合演出。清末民国初年,我国北方的京剧曾同直隶梆子(今河北梆子)同台演出,而剧目、表演等又仍旧各自保持原状不相混同。人们就将这种班社俗称"两下锅"或"双下锅"班社。后来,唐山地方戏评剧后来居上,登上京津舞台,成为北方影响力较大的剧种之一。有时出现了京、评、梆同台演出的场景,人们称之为"三下锅"。另外,京剧演员为了扮演自己所不会的角色而临时去钻研、排练,拓宽戏路,本行也俗称为"钻锅"。在这里,"锅"已经成了"戏"的代名词。旧时,人们常用"砸锅饭"来喻失业,而戏要是唱得不好演不下去,自然也就"砸锅"了。如果演砸了,两下锅也好,三下锅也好,自然又得另起锅灶。
  【挽歌】现在,人死后在追悼会上放哀乐,古人怎么表达哀悼之情呢?当然是唱挽歌。那么,挽歌是怎么来的呢?传说汉初齐王田横死后,其部下非常悲痛,就作了丧歌,这便是挽歌的源头。崔豹《古今注》云:"《薤露》、《蒿里》,并丧歌也。本出田横门人。横自杀,门人伤之,为作悲歌。"到汉武帝时,在音乐家李延年的加工制作下,《薤露》、《蒿里》二歌定了曲调,其歌词分别为:《薤露》:薤上露,何易唏!露唏明朝更复落,人生一去何时归!《蒿里》: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从此以后,《薤露》歌就适用于王公贵族,《蒿里》歌就适用于士大夫和庶人。"使挽柩着歌之,亦呼为挽歌"。但据研究发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人们唱挽歌的记录。比如《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吴国伐齐国"将战,公孙夏命其徒歌《虞殡》"。杜预注:"《虞殡》,送葬歌曲也。公孙夏示必死,故命其徒而歌之。"孔颖达疏说:"盖以启殡将虞之歌谓之‘虞殡’。歌者,乐也;丧者,哀也。旧说,挽歌汉初田横之臣为之,据此,挽歌之有久矣。"由此可见,杜预认为《虞殡》是送葬歌曲,博学的孔颖达更直接指出挽歌早于田横之死。只不过到了汉代,国家正式规定挽歌成为丧礼内容,汉武帝时指定的官方挽歌就是纪念田横的《薤露》、《蒿里》。尽管后世挽歌的内容在不断变换,但挽歌这种形式却流传至今。
  【破天荒】"破天荒"有开天辟地头一回的意思,意为打破常规,首先出现的事物。源出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和宋朝孙光宪《北梦琐言》等文献。据记载,唐代的荆州南部地区(今湖北),虽然文人书生很多,但每年解送(即选送)举人进京赴考,很少有考中成名的,因而被人称为"天荒解",即解送的考生没有一个考中。意同现在某中学高考无人考上戏称"剃光兴"一样。唐宣宗大中四年,终于有一个名叫刘蜕的举人考中了进士,这才破了"天荒"。当时魏国公崔铉镇守荆南,他感谢刘蜕为荆南争了光,赠给刘蜕"破天荒"钱70万以示资助。刘蜕从不轻易接收别人馈赠,遂谢绝了崔铉的好意,并回信感谢说:"五十年来,自是人废;一千里外,岂日天荒。"大意是说,五十年来是人们荒废学业造成荆南地区的文化落后,以地理概念而言,荆南一千多里的地域又怎能称得上是天荒之地呢?言外之意是对"破天荒"之说有意见,不能接受。由于刘蜕脱颖而出的"破天荒"壮举,使人们改变了对荆南地区的偏见,而"破天荒"也成为一个典故流传下来。
  【恶作剧】"恶作剧"的意思是故意捉弄他人,使他人难堪的行为。 "恶作剧"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盗侠》:"僧始扪中处,徐日:‘郎君莫恶作剧’。"讲的是唐德宗建中初年,有个叫韦生的人搬家到汝州,在搬家途中遇到一个僧人。韦生与这个僧人交谈甚欢,感觉非常投机。僧人问韦生:"我住的寺院就在前边不远的地方,到我那里坐坐,怎么样?"韦生爽快答应了。韦生跟着僧人走了十多里地,还没有走到。他怀疑僧人是盗贼,就偷偷地从鞋子里取出弹弓,弹射僧人的脑袋。开始时僧人好像没有感觉,韦生一连射了五次,他才摸着被射中的地方慢声说道:"郎君莫恶作剧(你不要这样开玩笑)。" 恶作剧之风一开,至今还有人变着法效仿,甚至还走出国门,专门设了一个"愚人节"。
  【枸杞子】"枸杞子"既是良药,又是保健食品,很受人们的青睐。我国宁夏枸杞子驰名中外。那么,"枸杞子"之名是怎么得来的呢?相传战国时,在秦国境内黄河南岸有一青年农夫,乳名狗子,以农耕为业。娶妻杞氏,杞氏勤而贤惠。时秦吞并六国,倾国之男丁,拓疆征战,狗子被召戍边。一晃十年过去了,狗子命大戍边归来。路见家乡正闹饥荒,田园荒芜,路人乞讨,饿殍遍野,众乡邻面带菜色,孩子嗷嗷待哺。狗子甚为恐慌,不知老母与妻子现状如何。到家以后,发现老母发丝如银,神采奕奕,妻子面色红润,不像路人饥饿之状,感到非常惊讶,问妻子是怎么回事。妻子回答说,自己采摘山间红果和老母充饥,才免于挨饿。老母也说,如果不是儿媳采红果,自己就见不到儿子了。狗子喜极而泣,对妻子更加敬重。邻居听说后,都争相采食红果,并称之为"枸杞食",讳"狗妻杞氏"之不雅。后人发现狗妻杞氏所采山间红果有滋阴补血养肺健胃之功效,特别补肾效果更佳,民间医生采之入药,改其名为"枸杞子",简称"枸杞"。
  【捞油水】"捞油水"指贪图便宜获得额外好处。源出一个民间传说。据传,从前有一户人家,夫妻生活比较拮据。一天早上丈夫出门干活去了,妻子到街上肉店去买肉,要付钱时才想起家里已经是分文没有了,只好对肉店老板撒谎:"老板,对不起,我忘带银两了,肉我先拿回去,马上来付钱,你等着。" 肉拿到家后,她知道老板是不肯赊账的,眼睁睁看着肥得流油的猪肉买不到手,总不甘心。她想来想去,想出一个办法:把这刀肥肉放锅里去洗,洗来洗去,水面浮起了一层油。她就用这一锅油水来煮饭吃,那块肥肉仍旧退还给肉店。中午,她丈夫回来吃饭时觉得奇怪:"咦,今天饭怎么这么好吃呢?你放什么东西了?"丈夫话音刚落,妻子就破口大骂:"你个穷鬼,家里穷得分文没有,哪里还有肉吃啊!如果不是我想办法,哪里有这么好吃的饭呢?" 丈夫被骂得莫名其妙,妻子把买肉的事说了一遍,等着他表扬自己。谁知丈夫脾气更加暴躁,骂个不停:"你这傻婆娘,你怎么不把这刀肥肉拿到水缸里去洗呢?假使放到缸里洗,不就有十来天好吃的吗?" 夫妻俩的吵骂声惊动了四邻,邻居们听了之后,感到非常可笑,于是故意说:"天下怎么会有这么笨的女人?怎么不把肥肉放到河里去洗?假如放到河里洗,我们大家舀河水煮饭,那么全村人不是都可以吃到油饭吗?" 后来,舀油水煮饭的事情传开啦,人们把那些贪便宜的人都以"舀油水"作比方,慢慢地"舀油水"变成了"捞油水"。
  【逐客令】"逐客令"一词源自战国后期的秦国。起因是韩国派了一个水利工程师,名叫郑国,他帮助秦国修建了一项水利工程郑国渠。其目的是让秦国把人力物力消耗在工程上,没有力量对外用兵。这个阴谋被揭穿后,秦王大怒,下令把别国在秦国做官的人一律驱逐出境,即驱逐客卿。李斯是楚国人,当然也在被驱逐之列,于是李斯就写下了著名的文章《谏逐客令》,文章写得有理有据,终于感动了秦王,收回了"逐客令",并提拔李斯做了"廷尉",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后来,李斯又帮助秦王统一了六国,秦王才改王称帝。
网站目录投稿:幼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