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为何古人说宁可野宿荒坟不可夜居古庙古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几千年的传承之中,古人总结了许多的人生经验,也留下了许多我们后人可以汲取的经验与教训。俗语"宁可野宿荒坟,不可夜居古庙"便是一句可以令我们知古人智慧,引我们深思的话语。
  在古代,受制于交通条件的影响,人员流动并不频繁,出行也都较少。但是总有一部分人,或者因为科举制影响下,要赴府衙会试,进京赶考;或者因为经商所需,要赴外地采买。
  而既然有了这部分人长时间的旅途需求,那么事关个人的衣食住行自然也要考虑周全。什么"穷家富路"等俗语也便由此产生。但是在行脚之时,衣服、食物可以随身携带,却要面临住宿的问题。
  古代并不像现在这般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旅馆等住宿之所比比皆是。古人们行脚至城镇时,尚还会有客栈用于住宿,但是待到出了城镇,到了荒郊野外自然便没有了什么像样的住宿之地。一些影视剧中那些秀才夜宿破庙,巧遇狐妖等故事也大都会发端于此。但事实上古人在住宿之地选择上,却是正如上文俗语那般,宁愿露宿荒坟,也绝不会选择去古庙住宿。
  荒坟,顾名思义是指代那些身处荒芜之地、破败不堪的坟茔;古庙,作为古人祭祀祖先、神祗等,用以表达古人敬天、希冀的建筑,它们多建于城郊、名山大川之旁。两者之间以我们现代人观点看,显然荒坟会令人心生惊悚,庙宇则能寄托人们的美好愿景,安抚心境。
  可为何古人却要"宁可野宿荒坟,不可夜居古庙"呢?难道在古代古庙比荒坟还要可怕吗?
  其实,这个原因也不难解释。
  第一个原因,便是古人的敬天畏神思想。在古代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缓慢,使得人们对于一些自然现象无法解读,从而将之归为神力所为。即便是被尊为圣人的孔子,都有"子不语怪力乱神"的言论,对于"鬼、神"他甚至提出敬而远之的策略。
  在这种思想之下,人们修建庙宇,日常祭祀、祈求祷告潜心向善,这也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但是另一方面便是这种"敬而远之"所造成的除却了阻茛科学求是之外,就是社会结构反应在鬼、人、神的等级划分上的问题。
  社会上有士大夫、农民之分,上九流、下九流之分;而在人、鬼、神上则有"人鬼之道,人死为鬼,鬼投人生;不宿庙是,人神有别,神高人一界,人勿冒犯神"的看法,也就是说在人、神、鬼三者中,神明的地位要高人一等,而我们平素所惊悚的鬼,反倒是因为"人死为鬼"就和人平等了。对神自然要敬畏,不能冒犯。既然如此,自然出行之时也就不便打扰人们祭祀神祗的古庙了,选择鬼出没的坟冢似乎也就合情合理了。
  第二个原因,则是出自个人安危的原因。古代出行多以金银等贵金属作为盘缠,这也就造成了一定的人身安危方面的隐患。而远离尘嚣,身处荒野的古庙一方面的确可以遮风挡雨,但另一方面则是龙蛇混杂之地,一些乞丐、绿林好汉也将它作为了打劫行窃的好地方。一些行脚的路人,一旦夜宿古庙这些强盗们自然便有了下手的对象,此时此刻人们敬畏神祗的思想在人的私心、贪欲面前被剥离的体无完肤。这些旅人,轻则身家尽丧;重则小命呜呼。古庙又远离府衙、城镇,当真是求告无门,搞不好连尸体都会暴尸野外。与古庙相比,荒坟虽然恐怖,但人在因果论前,还是会害怕现世报,即便是强盗也不例外,害怕会死后投胎成恶鬼,遭到严惩,因此也鲜有人迹会光顾荒坟,相对而言旅人也要安全得多。
  至于有些人提出的所谓古庙破败不堪,容易坍塌,万一造成人命等说法,则略显牵强。试问谁会在住宿前不仔细打量一番呢?不过,从上面我们陈列的两点原因来看,对于古人而言古庙还真就比荒坟可怕。
  当然,依我们现在的观点看,这句话有迷信、不可取的部分,但就队人身安全、人性的忖度上显然古人十分了解,这对于经常外出羁旅的人而言也是可以作为参考的,毕竟防人之心不可无。
网站目录投稿:怀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