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欣 王厚业 孟洁 【摘 要】大力挖掘发展中国本土优秀红色文化,积极开发提炼优质红色文化,全面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既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新时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时代课题。文章从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一致性和其相互关系入手,指出了红色文化应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要注意的问题,并对红色文化应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红色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一、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源同一 马克思主义是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的价值主导,都为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都发挥着精神支柱的作用。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将其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树立和践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更好地发挥红色文化在培养人和塑造人的正向激励作用,才能更好地培养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一)主导价值思想: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形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形成的代表党的革命精神和先进思想的文化形态,其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的实践相结合的先进文化产物,表现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思想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凝聚而成的价值观。中国共产党继承了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的红色精神,随着"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先进的知识分子审时度势,把握机会,积极宣传革命思想,例如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等,都为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红岩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等等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千年来的光荣传统和人文精神在革命时期的积淀,这种革命精神更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无产阶级的思想作风[1]。红色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中国的革命建设提供了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和价值导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表现。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2]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着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的作用,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其中谋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是对历史唯物主义中"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的体现,谋求社会安定繁荣的目标是对辩证唯物主义中发展观的高度概括,谋求人民利益的目标是对"人民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主体力量"的高度肯定。 (二)共同價值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与崇高的理想信念与追求自由平等的契合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表现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与中国几千年来的奋斗目标不谋而合,即谋求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旧民主主义时期,仁人志士采取各种救亡图存的手段拯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为民族独立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新民主主义时期,以中国革命党人为代表的一大批仁人志士更是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崛起贡献力量,五四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北伐战争壮大了工人阶级的力量巩固了国共的第一次合作,南昌起义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和坚强决心,抗日战争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并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这些红色经典无不体现追求民族解放和独立的决心。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写照,而红色文化中更不乏此类追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夜校、干部教育等方式唤醒了广大受压迫的人民群众的阶级觉悟和革命意识,促进了他们的革命意识从自发向自觉的转变是对自由平等的追求[4]。一些红色经典著作如《红旗谱》、《青春之歌》等更是鲜明的凸显其主题的一致性。 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与高尚的道德品格的自洽性。红色精神的典型写照与个人层面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反映如出一辙。"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精神,矢志不移、百折不挠的精神和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精神"是井冈山精神的演绎,"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是苏区精神的体现,"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5] "是对长征精神的剖析。 (三)核心价值精神:共同的力量源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也是红色文化的核心旋律。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特质,是红色文化的应有之义,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民族精神在抵御外来侵略,战胜自然灾害,发展生产力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创立了既一脉相承又自成体系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所走的社会建设道路也体现在市场经济领域下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决定作用的道路,尤其是在培育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方面,民族精神更是发挥其引领作用,形成了中华文化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将民族精神贯穿其中不仅直接体现了我们党的文化自信,而且提升了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时代精神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红色文化的生机保证,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于党领导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伟大实践中,,又在性质、内容、形式、层次、上推进着实践活动,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从而不断地体现出自身特有的时代价值。二者贯穿时代精神不仅能有效的应对外来文化的入侵,抵御西方国家推行的普世价值等错误思潮,也能为繁荣中国的先进文化提供精神养分和创新动力。 二、依托红色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一)依托红色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要彰显民族性 首先,红色文化蕴涵着浓郁的民族精神,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深厚基础上的,因此,必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性的本质特征,首先必须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积极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我们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这其中的关键,是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性本质特征,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要全面认识、科学认识传统文化,批判地继承包括传统价值观在内的文化遗产。我们必须树立起民族自信心,培育起应有的民族自豪感,积极地抵制各种错误价值观特别是资本主义腐朽价值观的侵袭。 其次,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必须坚持以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以外来健康清新文化为补充,大力弘扬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民族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整体的民族性、包容性和时代性。红色文化记录着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宝贵见证,是中华文化延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建构,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文化建构。从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规律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绝对不能背离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必须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国深厚的社会土壤,才能够获得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最后,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于具有民族性的红色文化沃土中。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大众参与创作而形成的文化积累,主要体现在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形成的遗址、习俗、文学和文化艺术作品之中。 (二)依托红色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要把握规律性 红色文化当中包含着丰富的价值意蕴,这种价值意蕴能够增强人们对红色文化的认同,进而提高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纳程度。实践养成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途径,必须立足基层,注重养成,引导群众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第一,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各行各业的行为规范之中;第二,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第三,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各种类型的利益活动之中。人们对各种社会关系和价值观念关系的思考无不围绕着利益进行,对利益的追求无形中构成了人们价值取向的重要内容,为此,就必须建立健全合理的利益调节机制,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 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是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前提,因而,建立在对客观规律正确认识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科学的价值观。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性的本质体现,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坚持价值评价标准的客观性,即必须要以客观事实作为价值判断的根据。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坚持价值评价标准的客观性,这本身也包含着对价值评价标准要持历史的态度,因为任何客观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变化着的。 (三)依托红色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要注重全民性 红色文化是一种社会化的教育教学资源,利用红色资源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应当广泛动员社会各主体力量,健全政府与学校、家庭与社会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个主体结合"的教育网,构建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多渠道参与的教育模式,把红色资源渗透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各个层面。先进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以红色文化来充实先进文化,良好的红色氛围,以优秀的红色文化产品鼓舞引导人。随着网络媒体逐步健康、有序的发展阶段,媒体网站从业人员对网站建设规律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网站从硬件到内容的基础建设工作初步完成。同时,经过一段时间发展中的规范,网络媒体社会影响力逐步增大,社会公信度日益提高,这些都为进一步运用互联网弘扬中华文明,传播红色文化带来良好的机遇。 红色资源应用应当坚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努力创造条件使广大的人民群众在生活中更好地体验红色文化的巨大魅力。要把红色文化教育与群众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建设全方位覆盖的红色资源教育网络,才能使二者相互促进,发挥各自的优势,收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实效。在利用红色资源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要善于发掘和运用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切契机。 三、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十八大会议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心在校大学生的政治教育工作和思想状况发展的问题,鼓励高校学习发展红色文化,进而推动全社会有效传承红色基因。2016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及强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6] (一)把握红色文化的时代性 紅色文化产生于特殊的历史时期,集中地体现了时代的精神内涵。它所蕴含的革命精神,是基于每一个中国人不甘沉沦、无畏奉献、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境界;所倒影的也是当下中华民族的灵魂和中国的国魂。所折射出的革命先辈们的精神风貌、精神人格和精神追求也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旗帜。中国共产党人一路走来,铭记历史、面向未来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站在红色文化的历史高点上,可以说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缠身渊源和重要的组成部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其本质上与红色文化所彰显的精神内核具有一致性,是继承与发展,学习和创新的有机统一。 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天然的载体。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时期,在全国各地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红色文化物质资源。这些珍贵的革命遗址见证和记录了革命党人为理想、为信念抛头颅洒热血的峥嵘岁月。呈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历史中顽强成长的印记:南湖泛船——党的诞生、一声枪响——人民军队、井冈山上——革命摇篮、遵义会议——生死攸关、延安会师——星火燎原、西柏坡上——决战千里、天安城门——红旗飘飘。这些遍布于祖国山河的红色文化历史印记,几乎包含了整个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姿态。是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为了争取政治自主、民族解放、国家独立所凝聚的民族情感和意志,所追求的崇高理想,是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红色文化的内在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承一脉,构建和推动了价值观的发展和完善。红色文化产生于中国共产党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下,坚定社会主义、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理想信念。反映出那个时代革命人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坚定理想的革命文化。 (二)培育红色文化的认同性 当前我国文化教育发展面临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复杂环境。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愈加深入,文化交流也日渐频繁,信息传递速度和覆盖面都在逐渐加快和广泛。最为突出的表现之一就是高校的对外交流学习机会愈加频繁。大学校园作为"洛丽塔"和"文化隔断"的作用正在被逐步的弱化乃至消融,被动实现了从经筛选的文化环境过渡到了多元的文化环境的转变。而更为广泛的表现反映在社会上的就是传统的本土文化面临全面的冲击。所以,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是基于全社会形成的广泛共识的客观要求,也是作为中国人民精神旗帜的客观需要。面对新时期新问题新挑战,革命先辈们的精神风貌将会是引领当代中国梦实现者的重要动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教育理念的认可度主要来源于其对于传统的民族文化、优秀的革命传统以及中国社会的特殊性的高度凝结和升华。红色文化作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之一,其恰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温床。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时期,还是当下的中国发展新时期,红色文化均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所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时期,红色文化不仅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同样也是驱动其发展完善的内在动力。实地探访红色遗址、切身感知革命历史的客观载体、直面每一件珍贵的革命遗物,都以一种超越时空的情景、用不容置疑的證据还原了那个激荡风云的岁月、诠释了先辈们崇高的革命情怀、记录了先烈们爱党爱国的道德诉求。所以在此历史渊源上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其反倒可以以客观存在引导广大人民,从实际中感受,深刻认识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培养广大青少年爱党爱国情怀,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最终内化成其自身的坚定信仰。 (三)以红色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整理和发展红色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基地。红色文化遍布我国各地,各级地方政府要充分认识到红色资源所蕴含的巨大社会正面引导力量;充分发掘、研究和利用红色资源。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红色文化遗迹的保护和利用,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红色文化遗迹的保护和利用,要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和有序的市场化运作,迅速壮大红色文化产业规模。[7]大力倡导地区学校充分利用地域资源优势,积极利用存在的红色文化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工作,在实践中深化对红色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将学校理论化的教育与实践充分结合,进而更深刻体会、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价值。 充分利用新媒体广泛传播红色文化,拓宽红色文化的传播途径。新时代新背景下的网络时代,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科技低成本的媒体传播,多层次的传播主流社会价值,将红色文化渗透进社会民众的日常生活,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要坚持创新,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策划推广红色文化的传播手段。在构造主流的社会价值取向的同时,丰富广大人民的文化生活,满足其精神追求。当下,世界各国文化相互碰撞,中国所遭遇的不仅仅是来自于政治、经济方面的挑战,同时也势必会继续经受长期的文化输出和意识形态的挑战。所以,传承发展优秀红色文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均具有其客观要求的必然性。 【参考文献】 [1]邢校玲.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D].贵州: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2015 [2]习近平谈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http://news.xinhuanet.com/2017-10/18/c_1121820368.htm [3]罗文东、谢松明.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 13 (1) :28-32 [4]晁小荣.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历史贡献[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5,35(4):88-91 [5]杨峻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精神的历史发展及其主要特征[J].思想理论教育(沪)2014年6期 [6]2016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 [7]杨建辉.试论红色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价值及其实现途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