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调查显示,2006年上海整体创业活动率为5.01%,而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群体以22.6%的意向创业活动率,领跑于其他学历人群。专家预测,高学历的青年创业者将成为创业队伍的生力军。而创业主体人群的变化,使得创业者选择合作伙伴的标准发生了很大变化。 以创新为主的企业,合伙创业的成功率更高。现在的主动创业者更相信"相互扶助能够显得更有力量"。一个再棒的创意,如果没有一个高素质的团队合力运作,缺乏成熟度,也难以挺到被风险投资关注到的那一天。独自创业已成过去时。虽然独自创业的优势在于灵活,可以快速进行操作及修正方向,但它所表现出来的劣势也许会让你在创业初期无力招架,如投资的风险、压力难以分散、容易进入决策偏差等。而共同创业的优势在于资源整合的可能性很大,风险相对能够控制;劣势在于容易陷入沟通陷阱,很多事情只能计划,一旦真正进入操作,执行起来则具有一定难度。 小心浮躁短视的合伙人。在一些新兴领域的创业热潮中,许多创业合作者常常只把投资目光放在项目能否赚到第一桶金上。这样的创业伙伴很难和你长相厮守。 有些在你创业时帮你投下第一笔启动资金的股东,也许只是陪伴你走完第一程的那个人。当第一笔资金到位,在一两年内实现赢利,并有幸融到之前10倍、20倍风险投资后,有的合伙股东会卖掉自己的股份,抽身离去。而这还不是最差的结局。一些在成功获得一大笔投资后,信誓旦旦要继续共同事业的几个人,往往会在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业务上出现争执。如果不能在方向性的意见上达成一致,最终会导致合作失败。 互补型伙伴成功率最高。一般来讲,最好的组合是由两个不同技术背景的人共同启动创业计划。你也许是个行销天才,但对金融可能一无所知。也许你有一位朋友正好是金融领域的学者,可对商业却知之甚少。这样的创业组织,可能会搭配成一个完美的组合。 挑选伙伴的标准,由以前的志同道合,到如今更强调资源互补。但每个伙伴必须要具有的坚持和专注仍然是必不可少的。与有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方面经验的伙伴合作,就能直接降低创业初期犯错和失败的几率。不过,事情总有好坏两个方面。在合作过程中,决策人不能太多,否则一旦出现分歧,会耗费大量不必要的争论时间。在明确合伙人之间的分工搭配的同时,更应该有主次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