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从电影无人区中看人类的道德困境


  文by 湛庐图书编辑娜娜
  宁浩导演2013年的电影《无人区》中有这么个情节,徐峥饰演的律师潘肖开车于某西北无人区,因为一些意外因素,错撞了正准备杀他的由黄渤饰演的某鹰贩子。当时的情况,潘律师并不知道他撞的人是谁,准备干什么,他只知道他撞到了一个人。他的第一个反应是拉着这位被撞的兄弟,拼命赶往有人的地方寻求帮助,但是在路上,潘律师发现这位兄弟"死了"。终于到达某加油站后,潘律师心事凝重地进入一个挂着"卫星电话"牌子的房间,拿起电话听筒,按下了两个"1"之后,手最终还是停在了"0"那个数字键上。他走出房间,给汽车加满了油,开车到远处,把"尸体"搬出来,并用管子把汽油浇在了那具"尸体"上,在发现车上没有点火工具的情况下,又跑回了原来的那个加油站,花了50元钱买了一个打火机。后来又由于种种意外因素,他"毁尸"不成,最终还得以发现其实这位仁兄其实并没有死。
  就是这么一个故事,给人的内心冲击还是挺大的。作为一个律师,潘肖冷静理性,并且懂法,但是在那种绝望的情境之下,他并没有能够面对和承担自己已经犯下了错误,而是选择去"毁尸灭迹",当他在给"尸体"浇油的时候,他说了句,"兄弟,对不住了啊"。也就是说,在那样的处境下,他的头脑也是清醒的,他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错误的,但是他还是要去这么做。这是值得让人思考的,虽然这只是一个电影情节,但是,如果,我是说如果,哪一天你陷入了这样的境遇,你的选择会是什么?
  分析潘肖对面对自己在一个无人区撞死人的后的内心活动,他实际上面临的是一个很棘手的道德难题。当他发现自己撞倒了一个人,他的职业身份或者是作为一个有正常道德观的社会人,他的第一反应肯定是要去救这个人,而不是把那个人留在那个地方。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有"正常道德观"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因为现在的社会新闻实在不乏撞倒人然后驾车逃逸的事例。但是当潘律师发现这个人"死"了,那么这个事情就发生了质的变化,作为律师,他当然很清楚,撞死人这件事情对他的将来意味着什么,于是他内心起了非常激烈的冲突,最终"不想承担责任"的想法占了上风,要知道事情的发生地是在一个渺无人烟,鸟不拉屎的无人区。如果他最终成功把鹰贩子焚尸,这个人就从此就人间蒸发,永远不会有人知道那个鹰贩子去了哪里,也没有会知道他潘肖撞死人这个事情。
  在这么思考的时候,我想到在道德心理学领域有两个非常著名的道德困境实验"失控电车难题"和"天桥难题"。"失控电车难题"是这样的:
  一辆失控的电车正疯狂冲下铁轨,在它面前的铁轨上绑着5个人。你可以扳动换轨轧,将电车开到另一条电轨上。但不幸的是,那条铁轨上也绑了一个人,如果电车换轨,就会致他死命。那么你是应该扳动轨闸,还是什么都不做?
  第二个是"天桥难题"。
  一辆失控的电车正疯狂冲下铁轨,在他前面的铁轨上绑着5个人。此时你正站在铁轨上方的天桥上,旁边还有一个大块头的陌生人。你截停电车的唯一方法就是把那个陌生人推下天桥,让他挡在电车前面。虽然他会因此而死于非命,但是却能拯救另外5个人的生命。(你自己跳下去是没用的,因为你的块头不够大,拦不住火车)那么你应该把那个男人推下桥还是什么都不做?
  上面这两个难题的所引起的结果其实完全相同,无论是扳动换轨闸,还是把人推下桥,都会拯救5个人,杀死1个人。但是根据心理学家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人都会在直觉上认为两者并不相同,扳动换轨闸是对的,把人推下桥是错的。
  这里涉及一个概念,就是所谓的"道德直觉",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在2001年发表了一篇经典论文,在其中他是这么说的:"道德理性不是道德判断的产生原因。恰恰相反,道德理性往往是‘事后辩护’;在人做出道德判断之后,才随之产生。"乔纳森认为,道德理性是由道德直觉推动的,而且这一点"就如狗摇尾巴一样确信无疑。"在道德心理学领域,理性渐式渐微,当代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主流思想就是淡化理性思考,强调直觉感受和潜意识动机。
  回到电车实验,虽然大多数在其道德直觉上会做出一个相同的选择,但是人们其实很难说清楚这两者具体的不同。保罗·布鲁姆在《善恶之源》中说这么解释:"部分哲学家认为,把人推下桥和扳动换轨闸的分别可以通过所谓的’双重影响原则’来解释。用这个原则来分析,这个两者之间存在一个关键的的不同:在第一个实验中,杀害或者伤害他人是为追求更多利益而无意间造成的结果(这样的行为可能在道德上是被允许的);而第二个实验中,杀害或伤害他人是为追求更大利益而有意为之的(这在道德上是不允许的。)"
  时至今日,学者们通过网络调查的形式,对来自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数十万参与者进行了道德直觉评估,最终发现所有神经系统正常的人都能在道德上区分"失控电车难题"和"天桥难题"。所以心理学者们普遍认为:"电车难题"是探索人类直觉的道德工具,可能成为研究道德心理学领域最常见和最理想的研究对象。
  保罗·布鲁姆说:我们天生就具备道德本能,而且其丰富令人膛目结舌。婴儿都是道德动物,生来就拥有进化出来的共情和同情意识;他们还有能力评判他人的行为,甚至对正义和公平都有一些初步的了解。但是成人是有理性思考的,理性思考影响他们的道德判断,这使得成年人不同于黑猩猩或者是婴儿。
  布鲁姆在《善恶之源》一书的最后这么总结道:人之所以为人,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道德不但来源于人类的本能,还来源于我们的同情心,想象力和卓越的理性思考能力。
  回过头来看潘肖的案例,道德直觉和理性思考都不能帮助他在那种境况之下做出正确的抉择。直觉上,他知道自己做的是错的,理性上,他选择毁尸保住他以后的前途。在这种道德困境中,考验的是人性,鞭挞的是丑恶。
  我忽然想到布鲁姆在他的书中,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们不能仅仅依靠善心和意志力就成为更好的人,正如我们不能仅仅依靠希望和努力就成功减肥或者戒烟一样。根据布鲁姆的研究发现:我们天生的善良本性其实相当有限,有时甚至少到令人发指。反思人性,我们很容易发现其中包含了那么多的自私,贪婪和丑恶。所以人类历史进程才会发生那么多惨绝人寰的事件,比如说种族屠杀。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对人性的感受是悲观的,但是作为一种智慧生物,人类的文明一直进步和发展,社会制度在健全,仅仅从进化角度来讲,人类社会也进化出了利他和合作行为。在塞利格曼《真实的幸福》一书的后记中提到一个名叫赖特的科学家的观点:"生命的基本原则是一个倾向于双赢的最成功的繁殖策略,生物系统是一个天然的,被物竞天择机制塑造成的复杂的双赢情境。产生复杂的智慧是必然的结果,如果给予足够的时间,物竞天择的机制一定会筛选出复杂的智慧。当今互联网、全球化和没有爆发核战争并不是偶然的,它是人类选择双赢情境的结果。"所以赖特总结道:"人类正站在一个转折点上,从这以后人类会比过去更快乐。"这样想来,对人类发展的大方向,我还是充满了乐观。
  后记:对"道德心理学"感兴趣的童鞋,强烈推荐读保罗·布鲁姆的《善恶之源》!布鲁姆教授带你走进他的婴儿实验室,你会为婴儿的道德呈现感到惊讶。你会知道,其实从小BABY开始,我们的道德生活就开始了。研究婴儿的道德感,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成人的道德世界,为了解开那个远古的问题——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而成人的道德世界又是怎样的一副图景?无论如何,所有的探索和追寻,最终都将指向那个重要的命题——如何才能成为更好的人?首先应该从了解你自己的"道德"开始......
网站目录投稿:孤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