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电宝补贴不是一件坏事,可以把用户的习惯培养起来。 陈欧投资3亿元,王思聪立帖要吃"翔",只因一个充电宝。 出生于1984年的阿里影业高层原源,放弃蚂蚁金服几千万股票再次创业,与聚美优品CEO陈欧一起为共享充电宝代言。 "10天3亿融资"一个月后,不到100小时,共享充电宝们宣布再融7.5亿元!50天,近40家资本入局。 疯狂的共享充电宝,不是人傻钱多 4月初,短短10天融资3亿元,共享充电宝行业突然爆发,而当时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共享充电宝是什么。 5月初,陈欧3亿元投资街电科技入局,再加上王思聪的吐槽,共享充电宝的百度指数从不到2000飙升到12000。 聚美对共享充电宝有多看好?陈欧经常与街电在微博上"秀恩爱",甚至表示对此项目投资无上限,准备了数十亿,还拉来了阿里影业高管、淘票票的核心成员原源。 放弃数千万蚂蚁金服股票再创业 原源曾作为淘票票的核心成员之一,用一年半时间把淘票票从零做到了137亿元估值。阿里对于互联网宣发板块非常看重,淘票票在阿里大文娱体系中有很重要的战略地位。 现在,这位在阿里巴巴工作了六年半的老员工,放弃了蚂蚁金服的数千万股票,辞职再创业,投身到争议不断、前途未卜的共享充电宝领域。 原源并不需要再证明自己的能力,却抛下了荣誉甚至金钱,身边的很多人对此并不理解,连俞永福都劝了他很久。 但原源说,他其实就是因为共享充电宝这个事决定去聚美的,当时聚美决定做,但还没有并购街电。 原源是2011年1月加入支付宝的,在阿里工作了六年半。他见证了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的转型,见证了BAT三巨头地位稳固的过程(2014年阿里上市,现在阿里市值3000亿美元),也见证了支付宝从一个支付工具成为一个综合性的金融平台,见证了中国互联网很澎湃的阶段。 淘票票最初叫"淘宝电影",是原源2014年底带着团队从零开始做的。"当时人都没有,是从阿里各个部门借的,我们用一个半月时间没日没夜地把整个线上售票系统搭建完成,接入了1100多家影院。" 很多投资人都判定那时候的淘宝电影是没有机会的,因为当时格局已定,猫眼电影是老大,还有微票、糯米、时光网、格瓦拉等。但经过两年多的时间,淘票票超过猫眼了。 他说:"对于我来说,已经是阶段性成果了。" 原源在阿里是从最底层开始干的,做过BD、产品、运营。加入阿里之前,原源已经有两年多的创业经历。进阿里的时候面试,他跟当时的支付宝副总裁说,他以后肯定要再次创业,在那之前要经过四五年的沉淀。现在淘票票相当于从一个婴儿成长到比较健壮的阶段了,他认为现在离开是比较合适的。 恰好他又遇到了陈欧,遇到了这样的机会。 来电或几十天可以回本 原源在阿里的六年半,见到了太多创业公司的衰亡,也见证了美团、滴滴、今日头条等创业新贵的崛起。 2014年他离开支付宝被调去做O2O,2014年末阿里巴巴孵化了淘宝电影。2011年到2016年,正好是PC向移动互联网转移,再向线下转变的时期,他恰好全都经历了。 以下为创业邦独家对话街电CEO原源的实录: 创业邦:我们看到了街电四月份的推广数据,4万台机柜、20多万个电源、300多万用户,为什么这么快可以傲视同行? 原源:所有涉及线上线下的行业都会面临几个问题。 第一个是有没有好的团队——一个拥有高效执行力的团队。街电目前的推广团队主要来自美团和阿里,美团和阿里基本可说是市面上执行力最强的团队。 还要有足够的资本实力,要有足够的钱,把设备铺出去。聚美集团5月份对街电做了一个增资,接下来还有更多的资金会流进来。 (这三个亿)陈欧是希望我一个月花完的,马上就能看到街电翻天覆的变化。只要这一轮一花完,源源不断的钱都会进来。 第三点是供应链能力。市面上的几家共享充电宝都不缺钱,都融到钱了。街电的股东海翼是北美顶尖的充电宝企业,品牌有Anker。A轮的投资方欣旺达也是中国非常好的充电宝生产厂商。 创业邦:聚美的加入,给街电带来了哪些改变? 原源:首先是资本啊,其次是团队,还有一大票聚美做电商的团队,物流、仓储。比如说,一个月有几十万台机柜要铺下去,从工厂出来,到每个店,这个物流挑战是非常大的,这是聚美的优势。街电早前的团队是做硬件出身,我们会带来更多的互联网产品的基因,怎么样去追求极致的用户端的体验。 聚美的品牌背书可以让大家更快地接受共享充电宝,更快地使用它。 创业邦:有人给共享充电宝算了一笔账,其实是很好回收成本的? 原源:目前的财务模型是比較好的。 创业邦:大概多久会把成本回收回来? 原源:具体数字不太方便说,好的话几十天就能回本。 创业邦:靠什么逻辑判断这个赛道没问题? 原源:以后手机耗电量肯定越来越大,5G时代也快到来了。手机充电的需求只是没有被激发出来。比如你玩《王者荣耀》,几局下来,电就耗得特别多。很多人一出门就不敢放心使用手机。 充电技术再更新迭代也离不开电源,哪怕是无线充电,你依然需要电源啊,无线也不是不要电。颠覆的东西不会太快(出来),3年左右肯定不会这么快。这不光是我个人的结论,是和海翼的人共同研究的结果。 创业邦:对街电未来的商业模式有没有构想? 原源:我和陈欧都是做互联网出身的,当用户规模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盈利是早晚的事。我现在要一头扎进供应链、产品体验优化、地推团队,根本没有时间想这个问题。大家都觉得赛道没有问题,我们现在就闷头跑就好。当达到一定规模,我可能会再停下来思考下。 创业邦:怎么看待烧钱的问题? 原源:目前来看不是烧钱的阶段,现在钱都转变成了固定资产,是能产生收益的,是正向现金流。 补贴这个事,目前市场还没有出现这个情况,未来不排除利用补贴来大规模获取用户,把用户习惯培养起来。 我当时在阿里,在全球也做了些并购。我发现在全球,移动互联网,中国是最牛的,你在全球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想象出门只需要带一个手机,钱包啥的都不需要带。 移动支付解决了支付障碍问题,这些线下场景也起来了。而这些场景的用户习惯可能是靠补贴培养的,大量补贴把市场规模和用户习惯培养了起来,把用户购买习惯从线下迁移到了线上。让用户觉得便宜,更重要的是享受到了方便,即使以后不补贴也不会倒退。 补贴不是一件坏事,第一清场,第二扩大市场规模,能把用户的习惯培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