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企业新上任的CEO开始向有经验人士寻求指导和反馈。对这种新现象,我们调研了几十位高管,发现他们均通过向外部资深领导者寻求指导来更快地提升自己。我们确信,更多CEO应寻求导师的帮助,而不必独自承担全部重担。与此同时,相比层级较低的管理者,CEO更难找到合适的导师。为达到理想效果,必须特别考虑CEO和导师的匹配度、设计好课程,并严格安排辅导进度、确保不被其他事务缠身。 孤独前行的高管 调查表明,拥有职场导师好处颇多:有导师的中下层员工晋升更快、薪水更高,且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更高;推行导师制的企业不但业绩更好,而且能更成功地吸引、发展和保留人才。 大多数大企业的CEO在早期职业生涯中都曾受益于导师的帮助,并拓展任务和领导力课程等培训项目。但升至最高管理职位后,合适的培训项目突然大大减少。2013年晋升为英国电信集团CEO的加文·帕特森(Gavin Patterson)告诉我们,公司当时希望他去参加哈佛大学的高管课程,但他不能离开那么长时间。"如果你是公司最高层,离开3个月的可能性是零。"他说。 但为了更好地服务所在组织,CEO必须不断自我完善、积极改进思考方式。他们现在必须经常面对此前从未面临的抉择:如何进行收购或反收购?如何作为公司的公共代言人解决危机?如何与一群强势、各怀心思的董事打交道?为应对这些新局面,CEO需要锻造新技能。 在事关重大的情势中,CEO需要明智之人的指点。导师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还能动用相关人脉来提供实际帮助。与公司内部辅导项目不同,CEO更多根据自身需求主动选择导师,双方匹配度非常高,这对于CEO这个级别的管理者来说很难得。 找到合适的导师 既然导师对CEO的职业发展很有助益,为什么CEO导师并不普遍?最大的问题是,很多CEO由于认识不足或运气不好,还未能找到满意的私人顾问,他们寻找合适的导师不仅困难,有时还会带来尴尬。 作为老板,董事长有时会主动建议CEO寻找导师。除此之外,外部的资深咨询师也可以帮忙牵线。这些咨询师可以利用丰富的人脉和在猎头工作中培养出的识人之术,介绍CEO与合适的导师认识。初次见面后,双方一般会再交流几次,评估合作的可能性。显然,这种配对方式与组织中下层中指定导师的方式截然不同。 我们此次调查的导师全部有过CEO任职经历,且与被辅导者所在企业无关联,因此他们能满足CEO对导师的三种需求:专业经验、广阔视野和充分信任。 专业经验 具有"专业经验"是指,导师曾担任大型、集团式企业的CEO,并得到外界认可。我们认为理想的导师应该比被辅导者"年长10到15岁"。我们调查的导师中,很多人已半退休,在多家公司担任董事。 广阔视野 具有"广阔视野"的导师一般来自外部,他们不但能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而且能客观把握市场对公司的反馈。 充分信任 最后,由于需要完全的信任,CEO会在公司外部寻找有经验的人士。对有些CEO来说,在董事长或其他董事面前暴露知识或经验短板,风险太高。 确立辅导规则 我们发现,最理想的辅导关系都有非常明确的规则,这使双方能够严格保密,即便被辅导者的老板打电话给导师也不会得到答案,因此被辅导者可以大胆敞开心扉。在辅导关系中,双方的目标保持一致,即帮助CEO加快学习进程,更高效地完成工作职责。 时间:被辅导者优先 除了这些基本原则,双方应明确,在时间上优先安排被辅导者。从CEO的日程上挤出时间总是很难,但要想长期得到高质量的辅导,CEO就必须把见导师当成一项常规工作。会面时间应有正式计划,每次谈话应围绕当前困扰CEO的难题;双方应提前沟通谈话主题,给导师留出时间来结合自身经历进行思考。 规律:谈话久,间隔长 辅导安排应有规律:每次谈话时间较长,间隔也较长。如果辅导日程明确,CEO可以在日常工作中暂时放下令人挠头的困扰,留待与导师谈话时集中解决。玛莎百货董事长罗伯特·斯万内尔(Robert Swannell)介绍了他为新任CEO安排辅导时的考虑:"大家都知道我们花钱请导师,所以一定要正规、严谨,要严肃认真对待。" 方式:即严谨,又坦诚 最后,虽然辅导安排应足够严谨,但在知识分享过程中,讲故事的方式通常收效更佳。 故事能激发情感和同理心,因此最能有效传达信息和理念。通过讲述职业经历中面对的状况、做出的决策和最终结果,导师能以更容易让对方接受的方式提出意见。导师讲的是本人亲身经历,无关被辅导者,这就创造出安全的心理空间,让被辅导者冷静考虑自己在相似情境下的对策。谈话不会成为讯问或教导,而是建设性的交流。 不是每位CEO都曾受益于名师指点,为企业的发展着想,或许更多CEO应加入这个行列。领导者的糟糕决策和管理将使企业处境艰难,CEO导师或许将是解决问题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