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喝茶也讲究天时地利如何布一席人文茶席


  喝茶也讲究天时地利 如何布一席人文茶席
  人文者,化成天下,是中国文化的至诚之理。茶,以人为本,借此一叶一盏修心修德,茶席可看作茶人于尘世间安身之处,寄托理想之所。对于中国人来说,茶席的概念不局限于一张桌、一间屋,也不局限于一种既定的行茶模式,虽形式千变万化,但始终保有中正平和、灵性飞扬之意趣。
  中国古代茶空间与茶席
  茶席一词虽于近代才出现,但这样的吃茶形式早在古代就有雏形。在能搜寻到的文字记录中,关于茶叶的产地、风俗及茶引发的幽思最多,关于茶境、茶席的描述也隐藏在其间,只是当时并无茶席的概念。
  唐代《全唐文》中吕温的《三月三日茶宴序》有云:"三月三日,上巳禊饮之日也。诸子议以茶酌而代焉。乃拨花砌,憩庭阴,清风逐人,日色留兴。卧指青霭,坐攀香枝。闻莺近席而未飞,红蕊拂衣而不散。乃命酌香沫,浮素杯,殷凝琥珀之色,不令人醉。"这篇关于上巳饮事的记录,对茶境、茶盏、汤色有了直接的描写。
  宋徽宗赵佶《文会图》是中国古代宫廷茶宴的范本图卷,场面开阔而风雅。童子准备茶汤的区域非常专业,从储水器到火炉、水注子、杯盏,可谓一应俱全。不过,图中宴席似乎以点心、水果为要点,从茶与茶盏的陈列位置来看,属辅助区域,有茶席、茶会的雏形,但并非纯粹清饮。宋的开阔典丽在《文会图》中可见一斑,元以后对茶境的描绘则更倾向于幽致深邃意境的营造。
  元代杨维桢《煮茶梦记》中"铁龙道人卧石林,移二更,月微明及纸帐,梅影亦及半窗"的描述,可看出元代人对吃茶空间的讲究。所谓"纸帐梅影",是指古人喜设纸帐,帐内置梅花一盆,待点起蜡烛,将梅的枝干、花朵都投射在纸帐上,梅影随烛光摇曳,营造出美轮美奂的意境。再用白莲泉水瀹凌霄茶,光影自成诗画,不饮而醉。
  明才子冒襄在影梅庵中以白色团扇设菊帐,让大病初愈、"人比黄花瘦"的董小宛在其中与菊影摇曳辉映。"每晚高烧翠蜡,以白团回六曲,围三面,设小座于花间,位置菊影,极其参横妙丽。"至今思之,淡秀如画。梅帐与菊帐,都是借光影造景的经典,而在茶空间里,不仅可以借灯、烛之光,还可借自然中的日、月光来为茶席增添自然而富于韵味的变化。
  "构一斗室,相傍山斋(或书斋),内设茶具,教一童专主茶役,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茶寮"在明代成为文人茶空间的标配。明张岱《闵老子茶》中描写闵汶水老先生专门吃茶的地方"明窗净几,荆溪壶、成宣窑磁瓯十余种",可算是明代茶寮的写照。
  清代郑板桥在题画诗中写道:"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细读诗句,这也是中国人对于茶的理解:开合有度,山川草木收于一瓯,一瓯间又可映照天地万物。
  溯源追思,可见茶空间不是固定的,而是以精神形态为审美的至高标准,以神游物外为茶事的最终意义。天地山水、瓦舍斗屋都可以作为吃茶佳所,清风竹影、流水梅韵都是一席茶间的映射。怀抱人文情怀,把茶作为"格物致知"的对象,从中追寻生活的善与美,追寻生命的意义,如此是谓"人文茶席"。
  器物折射心境
  朱良志在《南画十六观》里关于文人画有云:"文人画致力于创造一种‘生命空间’。""生命空间"是一种绝对空间形式,是"不与众缘作对"的。任何事物都是关系性的存在,但关系性存在反映的是物质关系。文人画要呈现的不是一种物质关系,而是一种生命境界。
  这段话其实也适用于人文茶席,茶席间茶叶、器物、人、境的关系看似物质关系,实际却是精神层面甚至生命层面的关系。器物可以折射茶人不同的心境,荒寒、茂盛、热情、冲淡,不仅在色彩和器形上无声地表达着,连器物间摆放位置的远近疏密也都在表达。当席间最具体而又最抽象的部分——人,甫一落座,整个茶席空间就无比生动起来。
  在这样的状态中,实已脱离对茶席既定模式的理解,包括茶盏数量的非此即彼、席布使用与否的纠结,甚至器物金贵程度的较量都已不再重要,一人一汤便是当下。在这样的片刻,不必去妄谈以茶修行、以茶修心,无意识修为,或许才是真正的修行。
  佳境
  煎水吃茶、起席执盏,本为兴之所至之事。心念动时,千山明媚,河流含笑。身为茶人,不可不因时而动,亦不可不择境而为。
  山水自然,风吹雨润。一草一木皆在有情世界,一颦一笑都无为至善。山中古寺窗外,山野草木,尘埃涤净。雾霭青白,为山风吹散。鼻嗅清凉湿润之空气,胸消块垒羁绊。引火起炭,烟火里散着松针的清香,山泉在银壶底由无声渐至细雨般叮咚;候汤的时间,雨滴还自树梢滴下一两谪;出汤时,磬声遥来,却无僧影。尘席中吃的是方外茶,贵在境幽,茶反而不十分讲究了,虽是平常茶叶,在此间也多了云水气息。
  泡茶之时
  有时为条件所限,在城市中辟一静地,方寸间有竹影、梅香,亦为清境。这样的方寸茶境虽无辽远之旷达,却需有旷达辽阔之胸襟,方能窥破外相,稳住心神。管他城中喧哗,我自安然吃茶。
  墙壁粉白,无须更多点缀;一幅条屏,意境散淡疏离的更为适宜。文字并不非要提到"茶",尤以"禅茶一味"为大俗。禅、茶可融一水,亦可千里之远。世间几人懂得?几人悟得?
  设席吃茶之境,宜山间、溪畔、古寺、松下、竹边、秀屋。
  吉时
  不是所有时辰都适宜设席吃茶。
  清晨,万物充满生机,人体静后思动,正是活动筋骨或投入劳作的时候。即使是闲人,这也正是洒扫家舍、修剪花枝之时。因而人在此时多思遐想,难入静境。午时阳气极盛,饱餐之后人易困乏,适宜稍事休息或午睡半个小时以养阳气。晚餐后是一日里最为松弛的时候,很多人习惯在饭后喝茶,其实对肠胃消化有副作用,遂提倡饭后40分钟以后开始喝茶较好。
  在二十四节令里,亦有不少适合吃茶的时节。在古代的诸多书籍,如《遵生八笺》里有相应描述,都是告诉人们如何顺应天时及自然规律来安排生活起居和饮食。
  清友
  吃茶择友,和择茶一样重要。
  诚然,我们是生活在俗世里的凡人,无法摆脱柴米油盐的操劳和情感的困惑。茶人也会有种种烦恼,也会在茶席之外面临无数要处理的事务,但在茶席上入座之时,一定要将自己的世界缩小到一席茶间,同时又放大到无垠的茶世界里。
  那么,和你一起吃茶的人,亦要有能力进入到此氛围中来,不管是主动或是在席主引导下逐渐进入,这样才能体会茶汤的真滋味,体会生命中放空的瞬间。別吝啬给自己一盏茶汤的时间,或许,我们许久没有静默地倾听壶中水鸣的声音,如同清风掠过竹林,那么纯粹美好。所以,吃茶时选择一位或者几位清友很重要,甚至能决定这席茶的成功与否。
  真茶
  所谓"真茶",是指在良好的生长环境中,以自然界的天然腐殖质或农家肥为养分,从无农药化肥侵扰的茶树上采摘之茶叶,并须在适采的季节里以正确的方式采摘。
  此外还需粗制及精制的工艺科学、到位。一些茶区还保留传统的制作工艺,以古法进行茶叶的粗制,留存了这些地区茶叶的地域工艺特点,但也有些"改良"后的制作方式,会使茶叶失去特有的个性。
  最后需要存储良好。一款前期都非常完满的茶叶若在存储中因湿度过高而导致霉变,或受到异味侵袭等,都会改变它原有的风味,严重的还会影响饮者的健康,失去品饮价值。
  良器
  茶席上将为泡出好茶汤、喝出好滋味而助力的媒介统称为良器。煮水壶、瀹茶器、匀杯、茶盏属于直接作用于茶汤的器物,它们的品质,包括胎土、釉水、器形,以及是否手工制作,都会直接影响茶汤的滋味。而水是其间非常重要的媒介,在某种程度上,它决定着一款茶汤的成败。茶匙、茶则、水盂、壶承等属于功能性器物,它们是否顺手适用,决定了茶人事茶时的流畅程度。
  终南山净业寺腊八供茶
  花器、香器、席布承载更多的是审美功能,为茶席提供立体而丰富的审美空间,所以,要根据不同器物所扮演的角色选择它们应具备的气质、个性及功能性,使其适合人文茶席之用。
  初心
  分享是人类的美德。事茶的人以茶会的形式,通过选择环境、人、茶、器,共同构成一次有主题的茶事活动,以清晰而丰富的人文情怀贯穿其间,发起的初心美而单纯。
  吃茶时的心情是洁净的,就像清晨草叶上的露珠不染纤尘。我们恭敬地对待自己,对待茶,对待有缘同饮的人。一席后,山高水远,茶与人,难说还能再交会。专注中有初心,细啜中有初心,童真的笑颜会让茶汤完美,让吃茶人的愉悦从茶盏间飞向无垠的碧空。
  来源: 典藏 作者:王迎新
  声明:本平台文章版权,图片版权,视频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如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第一时间处理, 尊重原创 立志弘扬传播茶文化茶文化精选优质自媒体文章,文中所述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茶文化立场。不承担任何责任
网站目录投稿:碧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