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深圳,又亲眼目睹一场楼市风波。 前几天一线楼市传来重大消息,深圳"三价合一"购房政策突然落地。 新政出来后,购房者,尤其对于购买二手房的老铁们,这将意味着要么首付交的钱更多,要么税费交更多。这可不是多交几万,尤其是买深圳的房子,就得多交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呀。 我朋友圈里做房产中介和银行的朋友,昨天晚上注定是难忘的一夜吧。 大批之前观望,或者准备走购房手续的购房者,抢在当夜12点新政落地之前办理购房手续,交订金,打征信,做按揭;本该五点半下班的银行人员,昨晚离开办公室的时候,应该是第二天的凌晨了吧。 这个政策,本意应该就是希望遏制今年深圳的房价要上涨的势头,增加购房成本,但同时把刚需买房的人或投资客一并打击了。 一线城市,想说爱你真的不容易 除了香港的金融理财公司外,很多人知道我在深圳开了一家新媒体公司。所以我常和创业圈的朋友交流,经常有一些朋友在二三线城市开公司,比如武汉,宁波。我问他们为什么不把公司开到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来,这边人才更多呀。 "我们也想过搬到一线城市来,但后来想想,还是算了,"他们说。 "一线公司的运营成本,比如租金,员工待遇方面,至少比我们这要翻一倍;我们创业公司,压力很大的。" "最重要的是,一线城市的员工,他们也许会有工作的成就感,但我担心他们没有安全感,二三线城市,房价两万一平米的均价,我们员工努力奋斗三五年,只要公司运作好,他们多半是买得起房子的,有房就有安全感,他们在公司奋斗,更踏实。" "但是在一线城市,自己当老板的,能保证你的员工跟你奋斗几年,就能买得起北上广深的房子么?" 我咽了下口水,真的不能。 一线城市的员工,有成就感,但是没有安全感。 而安全感,是比成就感更基础的需求。 哪些人适合一线城市? 曾几何时,我在大学快毕业的时候,纠结应该去哪座城市奋斗,当时的老师和我们说:一线城市适合两种人,一种是高级白领金领。 比如500强企业高管,科技类创业公司等,他们的专业,就只有一线城市有,他们的待遇,也能在一线城市活得比较体面。 第二种是民工,他们在老家根本没有挣钱的机会,在一线城市虽然辛苦,但是挣的钱比老家多多了,辛苦几年,再回老家买房娶媳妇。 一线城市的房价再高,和他们也没关系,反正他们也根本没想过要在这里买房安家,所以他们幸福感也比较强。 在一线城市,收入二三十万的白领是在这座城市里,压力最大、焦虑最多的人。 我自己的公司,最近也在考虑把一些业务搬迁到城市活力还不错的二三线城市。 曾几何时,我是坚定的大城市信仰者。我相信一线城市有最好的人才资源,最好的成长机会,最有想象力的财富未来。 我在香港这座老牌的国际都市住过几年,也在深圳这座一线城市创业生活,我现在的态度不像以前那么激进了。 越是高度发达的城市,人均住宅的面积越小,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香港人均住宅面积估计都不到30平米。 我去香港朋友家做客,多半都是50平米以内的房子,一个客厅,大小两房,开放式厨房,住两人或小孩三人,这真的就是大多数香港人的居住环境。而且还有很多香港的夫妻小两口,买不起房,还和父母住一起的,也不在少数。 而大陆今年一线城市的发展趋势,也会让人均住宅面积不断减少。前些年买房,在我们印象里,怎么说也要至少一百多平米吧,不然怎么住呀。 现在新开盘的房子,单价高,面积小,总价低的单身公寓,40平,60平,90平以下的房子,成为热销。 在一线城市,大家都正在慢慢习惯这种小空间的生活方式。 当然,一线城市的这些资源和机会都在,没错;但是对于很多年轻人的长远发展来说,选择一线城市,未必是性价比最高的方式。 我现在的想法可能更加客观和冷静,我觉得那些想在北上广深奋斗的年轻人,是很有勇气的,其实就是在用青春的几年,拼一个更大的未来,经济学的观点,叫做风险补偿。你敢冒更大的险,就可能获得更大的未来,但同时也承担更大的风险。 一线城市正在用高房价筛选和淘汰一些人。 而未来,我认为会有相当比例的年轻人,选择不去一线城市发展,而是三线城市,这并不是妥协,而是另一种客观的需求。 第一,移动互联网正在缩小大城市和二三线城市的信息差。 行业的新红利,产业的新浪潮,出现在大城市的时候,中等城市也能同步接收到,这些城市,会迎来新一波的城市化增长红利。所以,二三线城市行业发展的机会,并不会比一线城市差。 第二,如果个人发展机会差不多的话,二三线城市的生活幸福指数,一般会更高。 最大的原因是居住成本更低,或者租金更便宜,上班回家时间短,这点很重要。很多一线城市的年轻人,可能上下班通勤就要花很久。 所以,当别人问现在的我,去哪座城市发展比较好,我会说。 如果你想去北上广深杭等一线城市,那你蛮有勇气和自信的,希望你能混出来; 如果你去二三线城市发展,离你家乡更近一点的话,我也会觉得,这并不代表妥协,或许也是个智慧的选择; 毕竟,不管我们选择去哪里奋斗,都是希望在你奋斗的城市,过上体面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