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技工院校国学选修课建设思路刍议


  摘 要:本文基于党和国家倡导发扬工匠精神的大背景,提出国学精髓与工匠精神是融会贯通、不谋而合的,分析了开设国学选修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根据技工院校的特点,从课程设置、内容选定、文本解读、教材编写、活动推进、环境熏陶六个方面提出技工院校建设国学选修课的思路、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技工院校  国学  选修课
  在当下"国学热"兴起的喜人形势下,作为技工院校的老师,我们理应接受并弘扬老祖宗留下的这份沉甸甸的财富,用之来滋润学生的心田,使他们见贤思齐,行有标杆,德技双修,促成"工匠精神"的养成,使他们早日成为优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在技工院校开设国学选修课的必要性
  1.工匠精神是一种高贵的精神
  何谓"工匠精神",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释。但归纳一下,总少不了如下关键词:专业、严谨、细致、执著、敬业、乐业、创新……美国经济学家亚力克·福奇在《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一书中说:"工匠精神永远是一股强大的力量""从历史上看,美国的工匠们是一群不拘一格,依靠纯粹的意志和拼搏的劲头,做出了改变世界的发明创新的人"。工匠精神是一种高贵的精神,它要求既要有出色的专业技能,又要有高尚的人格修养与人文情怀。
  2.成为大国工匠需要人文情怀
  要成为大国工匠,精湛的专业技能是必不可少的,但专业、严谨、细致、执著、敬业、乐业、创新等高尚的人文情怀也不可缺失。前者主要是专业课特别是实训教学的任务。而后者,则主要依赖于人文社科类知识的教育、熏陶与传播。
  3.人文情怀的培育可以向老祖宗要智慧
  人文情怀的培育,完全可以向传统文化要智慧。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几千年来留下了足以光耀世界的智慧。没有华而不实的口号,而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为好的生活即教育,好的教育也必定是生活的一面镜子。专业、严谨、细致、执著、敬业、乐业、创新这些品质与情怀,都能在古人的论述中找到。因此,应大力弘扬这些智慧,让学生学经典、读经典、诵经典、用经典,使他们自觉接受圣哲的嘉言懿行,并以此作为自己的人生指向标。
  二、在技工院校开设国学选修课的可行性
  1.各地越来越重视人文熏陶,有良好的社会氛围
  随着"国学热""文化热"的悄然兴起,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廉洁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等政策的推行,社会各界对人文素养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这为技工院校开设人文类选修课特别是国学选修课提供了良好的大氛围、大气候。
  2.技工院校学生的知识面较广,接受能力较强
  比起十年前的学生,当下的技校生的知识面已经大大拓宽。这是因为之前的学生的知识主要来源于教师传授和自己看书,而现在的学生除了这两方面,还有网络、影视剧、视频讲座、公益讲座、微信微博公众号等方面的信息来源。因此,教师在传授国学知识时,只要取舍得当、备课充足、课堂调控到位,完全不必担心学生会昏昏欲睡、似懂非懂。
  三、在技工院校開设国学选修课的方法与途径
  1.课程设置
  "国学"一词,范围很广,涉及文学、历史、哲学各个方面。选修课的开设,无法由一两个老师独立完成,需要由全体语文组教师甚至是人文社科学科教师共同完成。
  国学选修课的设置,最好能够如必修课一样,有一定的层次递进关系,易于学生接受。在课程的设置上,笔者认为有如下十个选题:中国文学史、中国古代史、中国文化史、中国哲学思想史名著导读、中国著名文人雅士、中国著名君王及军事家、中华传统美德、影响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中国古代的衣食住行。
  第一至第五个选题较为笼统,旨在让学生对中国古代的文学、历史、哲学、文化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更加突出知识性。第六至第十个选题比较单一,旨在让学生对特定人物或事件的了解,更加突出趣味性。有些选题可以合并,如第一个和第六个,第二个和第七、第九个。教师的授课内容,可以从先秦哲学、唐诗宋词、史学原作、四大名著、启蒙读物等中华经典著作及当下学者的著述、通俗类读物中选取。
  需要注意的是,这毕竟不是大学里面的专业化学习。学生的接受能力、知识面虽然不差,但对于这些比较深奥的作品,不一定能学得进去。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时,对文本有较好的辨别和解读能力。
  2.文本解读
  开设选修课,选好文章是第一步。语文课本里所选的篇章,数量不多,对于开展全校性的活动只是杯水车薪。上述作品也不能直接拿过来用,因为有的过于繁琐,有的过于艰深晦涩,有的则与现代学生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要成体系,需要自己加以取舍。如针对高一学生,尚未系统化地接受国学熏陶,可以从典籍中提炼出精彩的篇章、语句,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生活环境和当今企业所需人才标准,归纳成"慈孝""仁厚""敬业""诚信"等板块,加以通俗易懂的翻译及现代化的解读。
  经典作品如醇酒,历久弥香。但是,现在的学生往往为历史的厚重所吓倒,对此望而却步。要让学生喜欢,首先必须要让学生能静下心来读。可以选择许多能体现"慈孝"等主题的白话故事,知识性与趣味性兼顾。如"陆绩怀桔""杨黼活佛""百里负米""缇萦救父""王裒泣墓"等可以体现慈孝;"廉颇负荆请罪""送他一轮明月""六尺巷"可以体现宽容;"太史简与董狐笔""马援马革裹尸""岳飞精忠报国"等可以体现敬业与执著;"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苏武北海牧羊""诸葛亮鞠躬尽瘁"等可以体现爱岗与奉献。这样,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做,在做中前进。
  当然,老祖宗的东西有精华也有糟粕,以二十四孝为例,"睒子鹿乳奉亲""文帝亲尝汤药"等故事很有积极意义,但"郭巨埋儿""吴猛恣蚊饱血"就显得太迂腐了,现代社会绝对不值得提倡。而由于对鬼神的敬畏,古代还出现了一些迷信、虚幻、消极甚至扼杀人性的思想。如果照搬照抄,肯定是不行的。这就要求授课老师既要有识别能力,又要熟悉现代学生的生活习性及爱好,遴选出最精彩的篇章,在尽量保持经典原文不变的情况下,对其思想进行贴近现代文化、生活的个性解读。
  3.教材编写
  与内容的选取、文本的解读一样,教材的编写,也应遵守循序渐进的思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来开展。学生入学后,没有接受系统的国学熏陶,往往被文言文吓住了,认为古代的就是刻板固执的。因此高一的第一学期,要以德育为主,在"课程设置"这一环节中提到的十个选题中,可选择"中华传统美德",通过合理有效的篇章选取、深入浅出的个性解读、寓意深刻的故事引导等方法,加上坚持不懈地督促,使学生自然而然喜欢上。第二学期,以趣味性较强的知识学习为主,可选择"中国著名文人雅士""中国著名君王及军事家""影响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中国古代的衣食住行"这几个选题。
  古典的就是现代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真正好的东西是融会贯通的。教师让学生在读经典的时候思考其现实意义,在读故事的时候品味其哲理精神,交相辉映,熠熠闪光。
  通过高一阶段的国学学习,学生无论是知识面还是领悟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高二的时候,要以美育为主。第一学期可以选择"中国文学史""中国古代史""中国文化史""中国哲学思想史"这些选题,第二学期以"名著导读"为主,解析作品,诵读名篇,领悟古人浓浓的情怀,提升人文素养。
  对于高三及高级工阶段的学生,应开展"职育",即从古人的言论、著述、处事中提炼出现代精神来,与大国工匠们的崇高品质对接。
  教材编写过程中,邀请美工、绘画、设计专业的老师给读本配上插图、漫画等,使其更具可读性及吸引力。
  4.活动推进
  国学熏陶,在课堂教学为主抓手,还应辅之以丰富多彩的活动。笔者认为具体可开展如下六项活动:每学期举行一次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每学期举行一次"我眼中的传统文化"征文比赛,选取优秀文章汇编成册;每周四晚自修安排一个半小时,播放国学讲座视频,或体现国学内容的电影;每周安排一节"悦读"课,到图书馆阅读经典,要求每學期需记录50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每学期评选国学学习标兵,评出慈孝之星、宽厚之星、敬业之星、奉献之星;每学期举行两场传统文化讲座,由教师主讲,每场一个半小时;举行两场由学生主讲的传统文化讲座,每场45分钟,可由三名同学共同完成。
  5.环境熏陶
  为了使国学思想深入人心,加强优美环境的熏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做到如下五点:在校园内主干道两侧、寝室楼外等地方布置高质量的国学经典教育灯箱、宣传栏;布置传统文化走廊,在教室、寝室、走廊等公共场所张挂一些名人画像、中国山水画、经典格言、优美诗句;每周二、四上午下课后,以及晚自修开始前两个时间段,播放国学经典朗诵片段和传统音乐;宣传橱窗设立国学专版,固定时间更新一次;校园内草坪上放置文化石,刻上名言,使传统文化教育入"石"三分。
  四、在技工院校开设国学选修课需注意的问题
  第一,国学熏陶是潜移默化的,是润物细无声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要给学生以足够的耐心。
  第二,国学选修课的开设不单是语文组教师的事,学生处、教务处、后勤处以及印刷、图文设计等教研组都应参与进来。
  第三,选修课只是一个契机、一个起点,还要随时随处对学生进行熏陶。
  第四,国学教育的效果是慢火细纹的,无法直接转化为外在的表现,但久而久之,自会使学生"腹有诗书气自华"。
  第五,要适当开展国学实践活动,如猜灯谜、写春联、举行诗会,甚至是学写格律诗。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这充分说明了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国学精髓的熏陶、学习,能有效促成技工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的养成,为他们今后成为大国工匠打下坚实的基础。
网站目录投稿:雅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