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8岁儿子写外科医生老爸的作文走红网络。"爸爸很爱睡懒觉,我不喜欢这样,要多陪陪我们","爸爸早出晚归,一个电话就又被叫走了,休息天就想着一直睡懒觉,连狗都讨厌爸爸。他是我的爸爸不是那些病人的爸爸!"…… 这篇儿童习作之所以引发舆论的高度关注,关键在于其揭示了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状态下医生的艰难处境,而且借助孩子的嘴巴说出来更显自然真实,催人泪下。果然,一时之间引发了许多"理解医生"、"爱护医生"之类的呼吁。与之相应,也有人反唇相讥,认为不能将职业特点等同于超常付出,早出晚归的职业绝不止医生一个,更有网友质疑无法陪孩子属于个人习惯问题…… 常言道:"干一行怨一行。"行行都有本难念的经,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又有几个人不是忙得团团转呢?医生职业固然特殊,需要公众的理解和支持,但被儿子称为"连狗都讨厌"的爸爸,其背后更多的原因恐怕是亲子教育出了问题。看看这位医生爸爸的作息时间,或许我们便不难明白其中一二。 早上6点多起床,洗漱、吃早饭,7点半左右出门,开车十几分钟到医院。下午4点半下班,但因为要准备第二天的手术,看看当天的住院病人康复情况,大多没法按时下班,回到家要5点半以后。如果遇上急诊病人,那不管是晚上几点,接了电话就得往医院赶……总体而言,这是一个生活作息很有规律的家庭,"有时候周末不值班,就睡到八九点钟",这在早睡早起的孩子眼中就成了睡懒觉。至于"连狗都讨厌"则是因为这位医生每天和狗狗接触的时间不多,尤其是早起的狗儿喜欢找外公出门遛圈,这些便都成了"连狗都讨厌"的理由。 作文中的医生父亲也不无羞愧地反省是自己陪孩子的时间太少了。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学的是外公,下班回家和儿子聊学校、聊老师同学、指导作业的则都是孩子的妈妈,而他在家即便有空也大多忙于看医书,很少与孩子交流。 其实,类似情形绝非个例,甚至可以说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君不见,接送孩子的要么是老人、要么是妈妈,爸爸的身影相对要少很多;参加家长会的大多也是妈妈,陪孩子去各种课外培训班的还是妈妈……毫不夸张地说,在对孩子的教育中,爸爸的缺席已经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现象,《爸爸去哪儿》之类亲子秀节目的走红正是这一问题的最好反证。 在多数家庭,爸爸在外打拼是常态,客观上确实缺少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时间。但这并不是一个能够完全站得住脚的理由,因为很多时候占主导地位的还是教育观念问题。在现实中,有不少父亲觉得教育孩子主要是妈妈的事情,自己做好工作就是对家庭最大的贡献,从而将教育孩子放之脑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家庭教育专家孙云晓坦言,这显然是一种失职,因为有大量研究发现,父亲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孩子的独立性,包括自主自立、敢于承担风险、个性品质发展等,最需要父亲来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