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祝贺屠呦呦获奖,某国家级学术机构的领导特发去一百多字的贺信。不料,媒体和网友争相为其指出错误,比如措辞不当、礼仪不得体等。这么严肃庄重的一件事,出现如此结果,实在令人遗憾。 其实,无论是书面表达,还是口语表达,"文化人"言语失礼并非孤例。某著名主持人在录制电视节目时,称嘉宾的父亲为"家父";某著名女主持人向一位老艺术家表达对其父(另一位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的敬意时,竟然张口就是"你爸爸"。这类事情至少说明一个问题:我们在日常交际中,丢失了运用敬辞、谦辞的文化素养,现代语言失去了端庄雅正之风,变得不得体、粗俗甚至无礼。 一些敬辞、谦辞在我们的日常表达中消失了,一些特定场合应该使用的词语常被忽略或误用。如请求指教用"不吝赐教",赠人书刊写"敬请惠存""敬请雅正",缅怀逝者写"音容宛在",劝慰亲属说"节哀顺变",等等。这些词语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用起来贴切得体,谦恭有礼,在表情达意方面不可替代,彰显个人文化素养。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占有一定比例,对学生的要求是诵读和理解,不要求学写,只考查文言文翻译,过分强调翻译,导致翻译过度,几乎完全消解了古文简洁雅正的特点,为通而俗,因直而白,译文完全失去了原文的韵味。事实上,有些文言句子并不难理解,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这样的句子,远比"霜露已经降下了,树叶也都脱落,人影倒映在地上,抬头看见明月"更工整、简洁、雅致。另外,有的学生尝试文言写作,却因不够规范而遭到否定,又因缺乏指导而难以进步。 目前,文言文教学中,多进行语法分析,琐碎又枯燥,远不如学点文言风格的写作有意义。而传统礼仪的学习,又显得僵化生硬,难以贴合现实生活。这些都是在扬弃传统文化过程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某些隆重的场合,应提倡适当采用一些文言,"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使文风或语体既明白晓畅,又文雅端庄。尤其在礼仪用语上,不可再犯"没文化"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