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被网易云们强行总结的我很怀念它


  "我天!我去年居然花了1000多个小时上B站……"
  "诶?为啥我去年半夜三点多不睡还在听郭德纲?"
  "感谢姐妹们!去年帮我拿到96次‘手气最佳’"
  "我的豆友都这么不爱读书吗?一年只读6本就能超过80%的人"
  "支付宝年度账单什么时候出,我还想看看我这次排静安区第几万名呢。"
  岁末年初,APP们纷纷开启年终总结模式,看着这些消费账单、观影/听歌总结,大家终于知道这一年时间都去哪儿了。
  APP开启年终总结模式
  如今,年度总结基本上已经成为APP的标配了,以读书和观影标记著称的豆瓣按照惯例在年底推出了【豆瓣书影音报告】,统计用户读书/观影偏好;哔哩哔哩则根据用户使用时长与播放内容等大数据,记录了那些刷弹幕、追新番的日子;
  音乐播放器虾米音乐和QQ音乐早早推出年度歌单,而备受瞩目的网易云年度听歌报告则在今日姗姗来迟,"最喜欢的歌手是哪一位,熬大夜的那天在听什么歌,哪一天反复听了什么歌……"套路和去年一模一样,一经推出就被不少用户吐槽"太不走心",但依旧形成了"刷屏"效应。
  除了这些反映我们精神生活的APP,不少生活类APP也在今年推出了独具特色的年终总结,不少内容颇为有趣,譬如美团外卖帮你统计了这一年"手气最佳"的次数,女性健康APP大姨吗形象生动的用"饮料瓶"和"黄金周"度量了这一年妹子们滚滚东流的"一腔热血"……原来比起公司领导,APP们才是最爱"年终总结"的人。
  对于APP来说,年终总结其实是一个绝妙的营销时机。年度总结通常基于大数据定制,具有很强的个人色彩,可以满足人们自我表达的诉求,同时,年度总结内容通常具有较强的正面取向,如网易云年度报告中个人年度关键词基本上集中于"自由、爱情、永远、明天、希望"等积极表达,迎合了用户的"正面呈现"诉求,自然形成传播效应,增加品牌的曝光度。
  所谓的"年终总结"归根到底其实是一场大型营销活动,它们选取了那些用户最愿意分享的内容进行呈现,总结的并不是你的2018,而是它们为你设计的2018.
  线上人生也需要仪式感
  并不准确的年度总结层出不穷,但人民群众依然乐此不疲。
  其实对于大部分用户来说,他们并不在乎"总结的准确性",甚至倾向于认同这些APP对自己的"定位"。根据心理学的"巴纳姆效应",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同时心理学上还有一个"谄媚效应",它指出大部分人更愿意相信让他们自己看起来更积极的事情,所以他们会认同自己还有很多未能得到发挥的潜力以及自己是喜欢独立思考的人之类的描述。APP们的年度总结总是让人感觉这一年到处都是自己活过的印记,并不虚度,其实玩得都是心理游戏。
  在互联网中,人们具有比以往更加强烈的自我表达需求,但自我表达是有门槛的,需要有足够彰显自我的素材,同时也需要恰当的表达方式,但APP们模式化的"年度总结"则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自我表达的难度,在从众心理的催化下,刷屏的APP年度总结像"节日红包""除夕集五福"一样成为了颇具"互联网仪式感"的活动。
  在手机不离身的时代,我们几乎全部的生活都沉浸在互联网上,生活出行有外卖APP、共享单车APP,社交有微博、微信等,文娱生活离不开音乐播放器和视频网站,在这个虚拟世界一种仿佛与现实生活平行的线上人生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形成。
  "线上人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社会认同感以及我们看待自己的方式,我们在这里重塑自己的身份认同和社会认同,"仪式感"作为人们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即便在互联网时代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人民需要"仪式感",因此,在所有"仪式感"的传播活动中,品牌调动的是用户的情绪资本,所形成的感情投资不仅有助于培养用户忠诚度,还会增加品牌的价值,这样一个绝佳的营销机会又有哪个APP愿意放过呢?
  虽然如今罗振宇已经沦为不少眼中的"年轻人保健品",但他在跨年演讲上的一段话小鲸认为刚好可以用来解释"互联网中的仪式感营销":
  我们能创新吗?
  能,只要你有本事用最新的方法把那些古老的事情再做一遍。其实创新一直都存在一个稳定的路径,"若不进入传统,则无法添加新物。"
网站目录投稿:梦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