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产教融合育工匠"是职业院校加工制造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校企深度合作,产教贯通融合,可实现产教学一体化,不仅可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而且催生了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本文以石家庄市藁城区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为例,从引厂入校、实训模式、教学手段、评价机制等方面,介绍了基于"校企深度合作、产教贯通融合"的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的成绩。 关键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数控技术人才培养 课题:本文为2019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课题《基于"校企深度合作、产教贯通融合"的数控技术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立项编-J-JRS-2019-3147)的研究成果。 为进一步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实现产教学一体化,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引企入校,开创了前校后厂的校企合作办学新模式,有效促进了数控类专业的教学改革。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一、"校企深度合作、产教贯通融合"的背景 "校企深度合作、产教贯通融合"的办学模式,是在新的职教发展形势下,职业院校办学的一个创新,这种模式既可以使设备得以充分利用,又增加了经济和社会效益,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生产性实习提供了更方便、更有效的途径,拉近了专业教学与生产的距离,开辟了一条职业院校办学的新思路。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岗位和职业素质,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我校与石家庄市通安机械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机械加工类校办工厂,开创了"前校后厂,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石家庄通安机械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电梯安全部件的设计、制造和销售的民营企业,目前己具备年产5000套安全部件的能力,其部分产品获得了国家专利,且与学校开设的数控类专业对口。但在其扩大再生产中遇到的"技工荒",特别是"高级技工荒"的问题也同样困扰着该企业,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将工厂办到学校去,在方便学校的同时,更便利了企业。在此背景下,学校积极引企入校,与石家庄通安机械有限公司联合开办了投资千万元、占地达50余亩的机械类"校办工厂" 二、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校办工厂的建设进一步增加了学生体验真实生产环境的机会,也为专业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及时了解生产中的新工艺和新技术提供了便利条件,以此模式为基础,探索出效果更突出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1."四步"实践训练法,学生更快适应企业岗位 企业的引进,为学校数控类专业学生提供了重要的实训实习场所,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锻炼了技能,提升了职业能力。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前校后厂"的校企合作模式已基本成型。目前,己逐步形成了"教室—专业实训室—校内实训基地—校办工厂实习—土厂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并且在实训实习中逐步探索出了"认岗""知岗""熟岗"和"顶岗"四步实践训练法。 (1)"认岗"。即认识岗位,学生入学第一个月内组织参观校办工厂,对本专业的学习内容、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未来工作岗位环境和职责形成直观的感性认识。 (2)"知岗"。当学生具备了一定专业技术知识、掌握了初步的专业技能后,在第二学期安排为期至少一周的校办工厂实习,让学生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进行轮岗实习,模仿生产人员的岗位操作过程,让学生了解未来工作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要求,而后带着学习任务进入校内实训室或实训基地展开下一步实训。 (3)"熟岗"。通过一年的校内实训室或实训基地的训练,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钳工、车工、数车等基本操作技能。进入第二学年后,安排学生到校办工厂轮流在工作岗位上训练具体的专业技能和操作任务,每项任务训练时间至少一周以上,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逐步熟悉岗位操作技能和职业意识。 (4)"顶岗"。第三学年,学生己完成绝大部分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技能也进一步提高,此时安排到校办工厂或校外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对学生实行工厂化管理,使学生掌握企业岗位要求,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和设备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岗位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职业能力,实现和企业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2.模块递进实践教学法,全面提升学生职业技能 根据教学要求,把数控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分成五个模块:钳工、普车、数控车、数控铣和加工中心。五个模块采用递进式,学生先从基本的钳工开始学起,钳工合格了方可学普车,普车合格了才可学数车,以此类推。这样,一方面给学生以压力,另一方面也便于学生打好基础。另外,学校本着完整而独立、可操作性强的原则又把每一个大的模块分成若干个小模块,争取做到让学生学会一个模块就等于掌握了一项基本技能。同时,对每个小模块实行每天一总结、每周一通报、每轮一表彰,真正做到激励先进,警示后进,促进全部学生技能操作水平的提高。 3.实行技能训练包班制,培养团队意识 为了将技能训练工作开展得深入扎实,学校根据所教班级的专业教师数,将每个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每个教师分包一个小组,具体负责所包组的技能训练。这种技能训练包班制管理,不仅强化了师生的团队意识和协同观念,而且通过组组之间的评比、生生之间的竞赛,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意识,打造了学生的团队协同观念,从而使实训工作开展得更加有效,实用性、针对性更强,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生进行技能鉴定时,以前技能鉴定的合格率只有85%左右,现在实行学生技能训练包班制以后,每年学生技能鉴定的合格率都能超过95%。 4.引入企业化管理,实现机制对接,文化渗透 学校把数控类专业学生进行整合,编组为若干个工作组,实行轮岗轮班制,逐步形成了"教室一校内实训基地一工厂顶岗实习"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为加强实习工作的规范和考核,制定了《实习指导教师的岗位职责及考核办法》《实习交接班制度》《实习指导教师安全責任书》等规章制度。同时,将车间管理与班级管理结合起来,实行班级企业化管理,并根据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的考核目标予以量化考核,将车间的卫生制度、工作制度、考核制度进行有机整合,对学生进行企业管理的渗透,建立了《学生考勤制度》《学生实训零件的检验报废和安全事故处理办法》《学生违纪通知单》等实训管理制度。 三、"校企深度合作、产教贯通融合"取得的成效 1.实现了校企的深度合作 在合作机制上成立校企合作管理委员会,实行校企管理人员交叉任职,并定期召开专业建设研讨会,让企业全程参与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的制定以及核心课程、精品课程的开发。通过与企业合作,编写校本教材,突出專业技能和岗位标准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得到了合作企业的好评。 2.实现了产教的贯通融合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企业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生产环境,学生在工作过程中体验企业真实环境下的技能训练,提升了学生岗位能力与岗位意识,实现了学生到员工的零距离对接。 3.打造了一支专兼合理的双师型团队 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利用企业优势资源,定期组织教师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产品开发等,提高了教师企业管理的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学校邀请或聘任企业的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到校授课,使专业建设紧跟行业最新的发展趋势,不断提升专业建设发展层次,走在专业品牌建设的最前沿。 4.校企双方达到双赢 "校企深度合作、产教贯通融合"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使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企业主动为学校承担技能训练任务,建立利益共享关系,实现校企资源优势互补。同时,学校在为企业发展提供各种人才、技术和咨询服务的过程中可获得相关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和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为课堂教学提供案例,使理论与实际能够有机结合起来,教学质量显著提升。 四、"校企深度合作、产教贯通融合"的几点思考 1.注意协调企业与学校的利益关系 学校和企业是不同的实体,作为企业优先考虑生产的正常进行及产品的质量,想方设法降低劳动成本。而作为学校优先考虑保证教学质量,让学生学以致用,并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企业的期望值和学校期望值相冲突,企业的经济利益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学校的社会效益难以体现。要解决这一矛盾,企业、学校必须经过不断地磨合协调后方可解决。 2.在企业生产和教学实践协同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 由于企业是按照自己的订单来进行生产的,而学校的教学计划并不能随时更改,企业生产的灵活性与学校教学进度规范性难免会产生冲突,造成学生顶岗实习内容与当时所学脱节。这就要求校企双方科学地制订工作计划,学校根据企业产品开发项目课程,将企业产品与学生的学习项目结合起来,实现作业和产品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 3.第三方参与校企合作的监督评价 从目前学校进行的校企合作实践的成效来看,要将校企合作推向纵深,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助推器,必须要成立政府、行业、工商、税务、司法等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第三方监督评价机构,建立校企合作评价机制,对校企双方的合作运行进行评估认定,约束校企双方的行为,推动校企合作在健康、良性的轨道上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玉莲.校企长效合作机制之校企共建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研究[J].职业教育,2013(9). [2]徐科军,黄云志.校企合作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4(7). [3]刘春玲,杨鹏.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问题及内涵发展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