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很多时候不是你做错了什么而是你领导错了领导意图


  汉武帝元狩四年,汉朝消灭匈奴共八九万人,汉军也死亡了数万人。此后,匈奴迁往很远的地方,沙漠以南再没有匈奴的王庭了。汉军渡过黄河,但也因缺少马匹,不再大举出击匈奴了。匈奴采纳赵信的建议,派遣使节到汉朝,以友好的言语请求与汉朝和亲。汉武帝命群臣商议对策,有人主张和亲,有人建议利用这一机会使匈奴臣服。
  【原文】是时,博士狄山议以为和亲便,上以问张汤,汤曰:"此愚儒无知。"狄山曰:"臣固愚,愚忠。若御史大夫汤,乃诈忠。"于是上作色曰:"吾使生居一郡,能无使虏入盗乎?"曰:"不能。"曰:"居一县?"对曰:"不能。"复曰:"居一障间?"山自度辩穷且下吏,曰:"能。"于是上遣山乘障,至月馀,匈奴斩山头而去。自是之后,群臣震慑,无敢忤汤者。
  【译文】此时,博士官狄山认为答应与匈奴和亲于国家有利,汉武帝为此向张汤询问,张汤说:"这个愚笨的儒生什么都不懂。"狄山说:"我固然愚笨,但是我是愚忠;像御史大夫张汤,乃是诈忠。"于是汉武帝把脸一沉,说道:"我派你掌管一郡,你能不让匈奴进犯吗?"狄山说:"不能。"汉武帝又说:"管一个县呢?"狄山说:"不能。"汉武帝又说:"管一个要塞呢?"狄山自己忖度,如诘辩下去而无话回答,就将会被交司法官员审判,便答道:"能。"于是汉武帝派狄山去守要塞。过了一个多月,匈奴斩下狄山的人头而去。从此以后,文武百官震恐,没有人敢触犯张汤。
  【解析】表面上是汉武帝为了维护张汤,而借助敌人之手杀了狄山。其实这是汉武帝为了杜绝朝廷上和亲思想的泛滥,做出的清理活动。这是主战派对和亲派的胜利,绝非张汤和狄山的矛盾。不过狄山本不致死,是他自己缺乏权谋思维,在职场上不断的对抗,而导致的悲剧。
  1、不了解皇帝的意图
  我们不必须知道汉武帝是雄才大略的皇帝,不会和亲,是主战派。我们只需要知道一个职场原理,就能了解皇帝的意图。通常,你提出自己意见看法之后,如果领导认同,就会认可你说的对,或是继续探讨细节,但是如果你没有说到上级的心坎上,领导就会转身寻求其他人的意见,或是让其他人对你的这个提议的意见,来试探大家的看法。这就是很明显的一个拒绝或是不认同的信号。
  而狄山说出和亲的建议之后,汉武帝不置可否的直接询问张汤,其实就是很明显的不认同的狄山的信号,张汤立即就猜出了皇帝的心思。直接就抨击了狄山是个愚昧的书生。而狄山没没有这个政治敏锐度,反而攻击张汤是诈忠。这是对皇帝意图的对抗。
  2、固执己见的乱攻击
  在职场上,直接迎合领导的意图,比什么都重要。狄山,却固执己见,认为这是张汤对个人的抨击,没有看出来,这是张汤迎合领导作出的举动。表面是张汤,其实这是汉武帝的意图。而狄山错误的选择了张汤作为自己攻击的对象。很多时候,我们在职场作斗争,一定要找对敌人,不能只看表面,很多小人物的言行其实是代表领导发出的。不少人都是在这上面吃亏。
  狄山面对张汤的指责,不能够反过来指责张汤,而是立即要明白自己揣摩错了领导意图,不能辩解和对抗,而是要马上认错,在动机上表达自己的忠诚。他要说"张汤说的对,我的确是愚儒,不过我还是愚忠,可能我的提议有点不合时宜,但是我对皇帝一颗赤胆忠心。"
  3、致死不肯低头认错
  当狄山指责张汤是诈忠的时候,皇帝从脸色上和语气上,对狄山的指责就更加明显,步步紧逼狄山,问他能不能管好一个郡,一个县?这不是皇帝在给狄山寻找工作,而是潜在的指责,你这个人是个不合时宜的喷子。张汤只是指责你是愚儒,而皇帝是想证明你就是愚儒。而狄山,至始至终的不肯低头,最终在自己不适合的官位上,丢了脑袋。
  其实,到这时候了,皇帝的意图这么明白,狄山最该做的不是去证明自己,而是低头认怂。他最佳的策略就是直接跪下捣蒜般磕头说"皇上息怒,臣并没有治理地方的能力,缉拿盗贼,臣不如张汤,刚才诈忠之言,确实不该,怨受责罚。"
  在职场,很多时候不是你做错了什么,而是你领导错了领导意图。这时候,一定不能固执己见,采用对抗策略,该低头时低头,该认怂时认怂,这样,才能够不接着继续受打击。不然,死要面子活受罪,本不该死,因为权谋思维不到位,而到时悲惨解决,岂不哀哉?
网站目录投稿:寄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