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和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探索构建特种设备全生命周期大数据平台,是解决我国特种设备数量快速增长与特种设备监管服务能力之间深层次矛盾的关键突破口。 随着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大数据对全球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活动以及经济运行机制、社会生活方式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大数据构建,深化大数据应用,已成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和推动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需要和必然选择。 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将使特种设备的监管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以大数据+云计算为技术手段,建立特种设备全生命周期数据链,实现数据关联、整合和资源共享,推动特种设备风险监测与处置服务的转型升级,打造"智慧监管"新模式,促进政府安全监管职能转变和改革,实现社会多元共治的工作格局,是推动特种设备監管体系结构性改革的必由之路。 特种设备信息化发展现状 随着城镇建设的推进,我国特种设备数量快速增长。截至2015年底,我国特种设备总量超过1 100万台,生产单位6万余家,从业人员1 100万人,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特种设备生产国和使用国。特种设备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涉及公共安全和城市管理各个方面。"十三五"期间,特种设备数量保持着中高速增长,且向大型化、高参数、高风险方向发展,人机矛盾日益突出,监管对象日趋复杂。同时,全社会对产品质量和安全保障的需求与日俱增。特种设备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向科技要人员、向技术要力量,成为提升工作能力、促进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国家质检总局和地方各级质监部门大力推进特种设备信息化进程。国家层面建成了"特种设备信息舆情监测系统""特种设备信息化专家库""全国特种设备公示信息查询系统",推动了"全国移动式压力容器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电梯故障数据统计分析平台"建设;部分地方质监部门先后建立了特种设备省、市级管理数据库,不同程度实现了对特种设备各个环节的动态监管。 然而,信息化建设现状与特种设备安全管理需求仍有一定差距,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全局性统筹规划不足。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间信息化发展进程差距较大。各层级信息化建设投入不均衡,从国家到基层,特种设备信息化建设投入整体呈"倒金字塔"型。二是重复建设和低使用率并存。各地分别建设了大量功能相似的信息系统,有的信息系统只利用了部分功能,甚至被重复建设的其他信息系统取代未投入应用。三是"信息孤岛"问题突出。现有信息系统各自独立,分析、处理、研判相对孤立和封闭,无法实现关联共享和综合应用,形成大量"孤岛"信息。四是数据处理和使用出现瓶颈。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海量信息数据呈爆炸式增长。基于原有信息技术开发应用的信息系统,不具备实时精准处理数据的能力,数据存储能力和在线扩展能力难以适应新形势需求。 特种设备大数据平台建设 基本策略 特种设备大数据平台建设,是以特种设备的设备数据库、单位(机构)数据库、人员数据库为基础,以特种设备安全工作为出发点,以全社会为服务目标,将互联网思维与特种设备专业技术有机结合起来,运用大数据分析手段,建立特种设备全生命周期数据链,面向政府部门、企业、社会工作不同的需求,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 特种设备大数据平台建设遵循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我国大数据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本着"利当前、惠长远"的原则,综合运用战略思维与系统思想,统筹战略目标与近期目标、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既满足特种设备法规、技术标准、政策的制定以及监督检查和检验检测的需要,又服务于特种设备、附属设备及相关系统生产、使用过程的各种需求,促进产品科技化、企业现代化和城市智慧化发展。这一平台在公共云计算平台上建立集中统一的特种设备大数据体系架构,强化数据信息汇集、加工处理、增值开发利用、科学监管等功能,确保系统和数据安全。同时,应有利于分散利用开发,支持与不同领域的各类"平台"进行互联互通,推行公共云上架设"专业云"(混合云),大数据库统领下的各地方级"数据岛"分散发展的互联网发展模式,形成共建共享协调发展格局。 特种设备大数据平台的建设步骤,首先是以电梯和移动式压力容器为切入点开展建设,构建大数据平台框架;其次拓展到大型游乐设施、压力管道、起重机械等领域,进而实现八类特种设备全覆盖。在此基础上,增加远程诊断、交易与配送服务、运行维护质量监测等衍生的技术服务,实现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特种设备"生态系统。 特种设备大数据平台的 全方位服务 平台总体架构 特种设备全大数据平台,是特种设备全生命周期大数据风险监测与处置的枢纽,是特种设备全生命周期数据链数据集成、交换、分析、处理的综合性信息化系统,为其他软件和应用系统提供基础平台和数据接口。 基础功能和应用服务 特种设备大数据平台基于云计算的高性能计算系统、储存系统、高速数据传输系统、系统设计工具、先进软件技术与算法模型,建设主要包括特种设备运行实时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处置调度、运行安全统计分析等功能,具有公益性、开放性、服务性,为政府和监管部门、生产经营单位、检验与检测机构、有关部门和组织、社会公众提供全方位、多角度、互动的服务。 对政府和监管部门,提供许可管理、监督检查等工作平台,并且提供特种设备全生命周期的行业整体分析,包括行业总体状况分析,风险诊断结果、综合隐患分析、运营单位管理状况、事故故障分析以及社会公众需求分析等。 对生产经营单位,提供特种设备实时监测、风险预警与隐患提示、应急处置调度、事故和故障分析、产品质量评价和追溯、产品缺陷管理、维保综合质量评价、运行动态信息管理等服务;为生产单位、使用单位、经营单位、物流行业提供交易和配送平台。 对检验与检测机构,提供从企业申报、检验实施到出具检验和检测报告的检验和检测工作平台,达到科学管理、工作规范,报告出具及时,进而提高检验和检测机构整体技术、管理、服务水平。 对社会公众,提供培训教育、信息资料查询、安全风险预警,安全提示,公布事故调查、产品质量评价、信用评价等服务。 政策保障和技术支持 政策保障 当前,建设特种设备大数据平台恰逢有利的政策机遇。2015年,国务院连发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和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明确了我国大数据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任务、政策机制和重点工程;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在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意见中提出,以电梯和气瓶为重点开展特种设备和危险品追溯体系建设。2016年,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改革顶层设计方案》,部署推动各级政府搭建电梯等特种设备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以故障率、事故率为指标的电梯等特种设备质量安全评价体系,推进电梯应急处置平台建设。 此外,2013年颁布的《特种设备安全法》明确了特种设备生产(包括设计、制造、安装、改造、修理)、经营、使用、检验、检测以及安全监管的法律依据,为特种设备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奠定了法律基础。该法施行以来,也积累了大量可供平台建设借鉴的实践经验。 为了加快特种设备大数据平台的建设,特种设备监管部门要按照大数据的构架,从法规、安全技术规范,提出明确的要求,一些技术要求、表格、有关报告格式及名词术语等,要与大数据建设相协调,为平台建设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技术支持 特种设备大数据平台建设的技术基础是特种设备安全专业技术与信息化技术的融合。以质检总局2009年颁布的《特种设备信息化工作管理规则》为指导,相关技术融合工作已有了一定实践积累。质检总局组织开发了行政许可、舆情监测、事故管理等10余套信息化系统,电梯和移动式压力容器已形成数据的归集机制,能够为大数据的应用提供数据支撑。一些地方建立了区域性的特种设备动态监管系统,94个城市建立了96333电梯应急处置服务平台等专项工程。江苏省等一些发达地区,电梯等专业领域的技术融合应用走在全国前列,基于"物联网+电梯+应急救援"理念的 "一键通"的电梯运行监测、应急报警系统已初具雏形。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促进会倡导、支持组建的专门为特种设备信息化工作服务的中特数据服务有限公司,将发挥骨干作用。 下一步技术融合的重点是采用分布式计算云平台架构,依托云计算的分布式处理、分布式数据库、云存储和虚拟化技术,实现对海量数据的挖掘,研发特种设备大数据分析模型,制定行业大数据接口规范,建立行业数据交互、系统资源共享,对行业数据进行抽取、存储、共享和分析处理,实现行業软件系统的数据共享和系统融合。 特种设备全生命周期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将有效解决特种设备数量高速增长与监管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提高风险监测与处置效率和质量,满足动态监管、风险监管、分类监管的需求,为公众提供公共安全信息服务窗口,帮助企业实现产品、服务质量提升、技术优化和风险防范能力升级,全面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特种设备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应用,必将揭开我国特种设备安全事业的新篇章。 (作者系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局综合处原处长,《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特种设备安全法》主要起草人之一,参与编写《特种设备安全法实务全书》。现任中国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促进会高级顾问,参与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检验系统人员培训考核和信息化工作,配合国家质检总局制定《电梯安全条例》。) 编辑 韩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