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人到中年要学会取悦自己


  作者 | 徐大维
  来源 | 公众号|良大师(ID:liang_da_shi)
  不知道其他人的中年是怎样的。
  良叔感觉中年的到来,让自己拥有一种人格的完整性。
  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体现是:
  学会了取悦自己。
  尤其是,中年是人生幸福感最低的阶段。
  如果不会取悦自己,那活得太过辛苦,人生也味同嚼蜡。
  至于如何取悦自己,良叔有这么4点心得。
  1. 好东西留给自己
  以前但凡有亲朋好友送我好东西,比如上好的茶叶、酒类,我都会想着如何送给领导或客户。
  现在,也需要这种操作。
  但是真正上等的东西,自己会留着享用。
  年轻时,遇到一些美好的经历,总想分享给别人,现在却宁可让它们在心里回荡。
  很早之前,看过一部电影《拯救大兵瑞恩》。
  最后的决战一幕,所有人都知道活下去的希望不大。
  于是在片刻的宁静中,放着唱片。
  大家相互诉说着生活中的那些美好的事情。
  轮到上尉米勒,他只是简单地说到,自己和爱妻有一片玫瑰园。
  大家都让他继续说下去,他却拒绝。
  因为,"这份记忆只属于他自己"。
  看这部影片时很年轻,不明白上尉为何这样。
  但到了中年时,有点明白了。
  那些美好的记忆,都是命运的独特馈赠。
  你不愿意和他人分享,只想自己品味。
  2. 不为面子所困
  良叔父母都是老实人,很传统,特别在乎别人的看法,这也导致早期的我,很容易纠结。
  比如,上高中时,一位同学借了我的钢笔。
  用了两周都不还我,但我竟然不好意思去要。
  因为担心别人会嫌我小气。
  是的,"担心别人嫌我"困扰了我很多年。
  以至于,自己总要吃亏去将就别人,或者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见。
  但是,随着阅历的增加,渐渐明白了:
  这种想法和做法弊大于利。
  如果别人看你不顺眼,始终都看不顺眼。
  你再退让,也没有用。
  你有自己的态度,让别人知道你的底线,反而能赢得对方的看重。
  而且,放下面子工程,自会让中年的你洒脱不少。
  比如,以前谁请我吃饭,我总是客随主便。
  但现在,我会说明我想吃什么。
  因为你想请我,那你不是要顺着我吗?
  比如,以前谁要求我办点事,如果非常难办,我就会很纠结,总想着用什么样的措辞回绝。
  现在,却直接回绝办不成。
  省得浪费大家的时间和感情。
  但是,之前也说过,如果是重要人物的请求,办不成,你还得把帮忙的过程体现给别人看。
  但是,无论怎样,这些事都不会再给我增加心理负担了。
  3. 接受美好的流逝
  儿子上幼儿园时,遇到一个非常好的老师。
  认真负责,有思想,有方法,有魅力。
  但是,一年半后,她被一家私立学校高价挖走。
  当时我很懊恼:
  觉得自己运气不好,这么好的老师,才陪伴了孩子一年半。
  后来良太说:
  你要这么想,这一年半是你赚到的,就不会这么懊恼了。
  现在感触很深。
  我们前半生,总会遇到一些好事。我们也会想当然地以为,这些好事儿会变得更好。
  最起码,不会戛然而止。
  但还真不是这样。
  佛说:缘起性空。
  你所经历的美好,是一种缘分。
  但是,佛也说:诸行无常。
  这美好的缘分,会在任何一个时刻分崩瓦解。
  一个大客户,可能突然终止合作;
  一份好的工作,可能突然失去;
  本来健康的父母,也可能突然重病不起......
  如果你将这些曾经的美好,当成一种恒久,那么痛苦就会不期而遇;
  如果当成一种离合无常的缘分,便能释怀不少。
  明白这点,你也就更能珍惜当下这份美好的缘分。
  4. 回归家庭
  良叔检讨一下,以前家庭观念不强。
  少年时,不喜欢在家待着,就喜欢往外跑,与狐朋狗友混在一起。
  就算成家以后,也仍然对"家"这个概念,不是很敏感。
  后来,接触的人多了,发现很多人和我并不一样。他们很注重家庭生活,刻意培养和家人之间的关系。
  我一个外企高管的朋友,就是这样的人。
  为此我还专门和他聊过。
  他说,所有的社交关系都不稳定。
  再好的朋友也不能陪你一辈子。
  真正能和你一辈子在一起的只有家人。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家庭上呢?
  确实是这样。
  一个人后半生的幸福感,几乎都是由家庭决定的。
  无论你在外面如何地叱咤风云,如果没有一个温馨的家庭,你体会到的只是浮华春梦。
  无法感受到夯实平淡,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好了,以上4点,你有什么看法?
网站目录投稿:乐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