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特征及其制度背景


  【摘 要】流动性管理在商业银行正常运营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适度的保持流动性能够有效的实现商业银行的持续性经营。《巴塞尔协议ш》出台之后,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要求,这使得各国银行体系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相比西方先进的国家,国内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还在初级阶段,而且在面临房地产市场回落、股市低迷、国际经济环境不稳定的制度背景下,采取有效的措施完善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势在必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的程度上抑制了商业银行的发展,因此,流动性管理是我国型商业银行的一项关键任务。
  【关键词】型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
  一、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特征及发展历程
  (一)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特征
  在探讨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时,我们首先来研究国外的先进经验,其流动性管理策略经历过三个阶段,分别是资产管理、负债管理以及资产负债的综合管理,而其中资产管理策略指导上世纪六十年代还是商业银行的管理主流,这一策略旨在对资产的流动性进行管理,从而做到资产和负债的平衡性。而我们在讨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特征时就要将这几种策略进行分析比较。
  首先,资产管理策略,其主要特征在于假定負债总量和结构是不变的,是一个既定的量,不随着银行一直进行转移,对银行流动性进行管理时只需要在资产结构上进行考虑即可。所以,从经济学的角度,这是一种消极保守的管理策略,它无法保证银行资产增加以及规模的扩大。尤其是在信贷市场发生转变之后,即卖方向买方的转变,这一策略的弊端尤其显著,这时候负债管理策略就显得更为主动和积极,所以得到了广大银行管理者的认可。
  而负债管理策略不同于资产管理策略,其主要特征在于是假定负债总量和结构的动态变化性,是银行可以采取手段主动进行调节的,所以在进行资产的流动性管理之时,就减少了对资产结构的依赖性。银行可以通过资金的引入即增加负债,在不动用资产结构的情况下满足客户的资金需求或者是贷款需求。从根本上来讲,这一策略实际上就是对资产结构的不动性假设,所以银行在面对资金流动问题时,负债的引进是最佳选择,通过增加负债达到资产扩张的目的。所以可以发现资产管理策略是通过现有资产的调整实现流动性管理,而负债管理策略则是靠变动的增加实现流动性的管理。所以两种管理策略各有利弊,负债管理策略的固有特点使得在推动银行扩张的同时也加大了风险发生的几率,一旦现行的经济形势发生动荡,就会导致风险。所以现今比较流行的管理策略是资产负债的综合管理策略,逐渐成为各大商业银行管理的主流,这一策略的典型特征是强调变化性,认识到经济形势是在不断变化的,提出随着经济环境变化,银行的生态以及资产、负债的结构也需要得到一定的调整,力求实现既有流动性又能够保证银行的效益,这一策略也一直在不断完善、不管更新。
  (二)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发展历程
  我国的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发展较为复杂,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银行发展头绪较为繁琐。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银行机制是不存在的,更谈不上独立的商业银行机制,在当时,中央人民银行的职能包括了中央银行以及中国商业银行的职能,归财务部门管理,其主要职责在于对社会资金的吸收,为了更好的为计划经济服务并促进国民经济的有效发展。在这中体制下,银行管理上没有对流动性管理有足够的重视,也没有一定的经营目标。
  在改革开放之后,开始出现了独立的银行以及商业银行体制,一大批新兴的商业银行开始进入市场,而这个时期的商业银行是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共同组成的,存在着双层的银行体制。而从改革开放以来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主要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在改革开放到九十年代中期,这一时期的商业银行只是在形式、组织上存在独立性,这一时期的银行管理,还没有完全从计划经济的烙印中走出来,主要还是统筹化管理,执行国家经济计划而促进经济的发展,甚至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相比计划经济时期,商业银行在支持经济增长上任务甚至要更重。
  而从90年代中期到现在,我国的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管理开始进入到资产负债的综合管理阶段,就是说直接吸取了国外的发展经验并直接进入第三阶段,但这一跳跃式担负着一定的风险的,因为严格来讲,我国的管理策略是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这与国外的第三阶段在本质上还是存在不同,因为我国属于计划市场经济,所以金融市场是半放开的,比例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为了防范风险,在商业环境以及金融环境的变化值维持稳定,保证银行的有效流动性。
  二、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制度背景
  在1984年,我国政府安不了存款准备金制度,这一制度与发达国家还是有较大的不同点,其颁布主要是为了发放再贷款,或者在市场上对重点农工产业进行扶持,而不是为了支付和清算或者作为流动性管理的工具。1995年,国家颁布了《商业银行法》,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这一制度的颁布明确规定了商业银行的充足率、贷存款比例等,在法律制度上真正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进行了确认。1997颁布的《防范和处置金融机构支付风险暂行办法》更是对金融活动中的支付风险进行了详细划分。到1998年,根据《商业银行法》,更新了存款准备金制度,保障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步入正轨。
  三、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建议
  首先,需要在我国的商业银行内部建立加强和完善流动性管理的动力机制,因为目前我国银行的流动性管理主要靠外力推动,靠中央银行的管制内部的推动了不足。其次,还需要促进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信息更加充分,信息充分对于银行的流动性管理起着前提或者基础的作用,信息的不充分一直以来限制着银行对于风险的控制,使得管理者无法准确把握真实流动性状况,所以对于其促进信息充分是相当重要的。另外,促使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一致化,减少二者的矛盾,支持流动性管理。资本市场的不健全使得流动性管理一直存在着各种问题,只要我国的资本市场更加发达更加健全,就会使得股票以及国债市场持续升温,随之而来的就是存放款的幅度增加,这样就会有效加强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
  四、结语
  综上所述,流动性管理在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中至关重要,对于=流动性的有效管理不仅关系到银行的持续发展,更是对银行自身的经济效益以及经营声誉影响较大,而对于其特征以及制度背景的正确认识对于理解流动性管理意义重大,银行自身发展中也有较大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石汉祥.国有商业银行委托代理风险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4,(10).
  [2]陆磊,李世宏.中央-地方-国有银行-公众博弈: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的基本逻辑[J].2016,(10).
  [3]张雪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4,(1).
  [4]杨军、姜彦福.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关键:完善银行治理结构[J].清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3).
网站目录投稿:以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