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担心说上海、北京已经2000多万人口,还能容下多少人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需要了解上海到底有多大。在很多人的认知中,上海所拥有的空间,即便容纳现有的2000多万人口已属拥挤。但这种认知未必属实。 为了得到更直观的印象,可以在卫星地图上使用相同的比例尺来对比上海和东京。两地之间的一个显著区别是,东京的土地开发率远远超过上海。由于大量土地处于未开发状态,上海的城市"留白"太多,拉低了市域面积的实际使用率,导致上海过度"拥挤"。而且东京周围少量没有开发的土地是像富士山这样的山区,上海周边都是长江三角洲平原。 东京通过中心区域对外产生积极的辐射效应,覆盖范围逐渐蔓延到横滨、千叶,整个区域处于相对均衡的发展状况。而上海却呈现出另一种景象:临近上海的苏州、昆山等城市都已充分开发,但介于上海城市中心区域和周边城市之间的嘉定、青浦等地区,却闲置了大片的土地资源。 而这种郊区交通的困境并不是因为上海人口太多。根据我们的研究,城市拥堵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而跟人口总量无关。在世界上最拥堵的十大城市中,只有洛杉矶位于发达国家,其他城市都属于土耳其、巴西、俄罗斯、罗马尼亚和波兰等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国家。可以说,规划能力的相对落后和公共交通的投入不足,才是导致拥堵的关键因素。 上海近年一直以国际化大都市作为发展目标,自然应参考国际上发达城市的经验。除东京外,新加坡也值得上海参照。 作为一个城市国家,新加坡国土面积为719平方千米,人口总数在550万左右,居住宽松,环境优美,在国际上被誉为花园城市。与之相比,上海市域面积高达6 340平方千米,接近新加坡的9倍,而且地势更为平坦。如果达到新加坡的人口密度,上海可容纳4 500万人口,远超过上海城市规划设定的2 500万上限。 我们之前曾经多次论述城市集聚效应在推动创新发展上的意义。比如创新企业为什么要聚集在大城市?因为创新公司的研发人数越来越多,这些研发人员需要在一个地点面对面交流,相互之间会因为思想碰撞而不断产生创新动力,而且这种动力会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而呈现几何数级上升。 另外,大城市有最好的大学,可以培养更多的研发人才,满足创新企业的需求。哪怕在大城市创业失败,也可以加入其他公司,创业失败的成本低。 还有,大城市的直达航班多,更方便和世界交流。大城市的医疗、教育等资源更丰富。大城市的生活丰富多彩,容易吸引顶尖人才。所以,大城市可以更加有效地进行创新和研发。 为什么大城市能够提供最多的工作机会?大城市能吸引全球最顶尖的人才。这些人需要保姆、服务员等各种低技能的服务人员。所以,大城市既可创造很多高技能的就业机会,又能容纳很多低技能的就业机会。 而在落地操作上,合理的规划和高速轨道交通的投入能够充分开发郊区土地资源,会大大提高上海、北京的住宅有效供应。这对大城市的房价,尤其是郊区的房价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郊区的房价也许只有市区的三分之一,比如保持在每平方米2万元左右的水平——如果能够实现这一点,就能继续保持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而不是让高房价成为阻挡优秀人才的门槛。唯有如此,中国的大城市才有希望继续保持创新活力,争取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同时能容纳更多的低技能人口。 此外,大城市扩容还对中国整体的环境保护有利,如果从生存环境恶劣、生态脆弱的贫困地区迁出大量贫困人口,那么不仅这些贫困人口将永久脱贫,那边的生态环境也会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