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螺旋向上一个人的改变是怎样发生的


  心理学到底能不能改变一个人,我也无法做出一个定论,而且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对这个问题有着无比的迷茫。在当前的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心灵鸡汤、成功学、成长课程、蜕变训练。很多人在接触了这些东西后,大受触动、感染,感觉像掌握了人生的真理一样,发誓要回去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但是……
  接下来和你们所想的一样,该彷徨还是在彷徨,该怎样还是在怎样。痛苦或者没有半分减轻,或者断章取义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所以很多人在见到心理学的时候望而生畏:这些人怎么越学心理学毛病越多呢?如果心理学真的有用,为什么没有把他改变呢?
  但你不能说心理学对人毫无改变,甚至不能说一个人的改变是不可能的。国内很多心理师半道出家,班门弄斧,一知半解的时候就开始传播心理学,结果就心理学就成了这个形象。其实改变,和心理学可以有关,也可以无关。因为心理学只是其中一个渠道,用得好就可以改变人,用得不好只是问题越来越严重。如果不用心理学,改变依然可以发生:一部电影,一本书,一个人,一门学科,甚至一句话都会改变一个人。更或者说,改变人的不是心理学或其他刺激,而是人的内在自我。
  改变。说到底就两个东西:先解构,然后重新建构。
  所有的改变最后都将以认知改变的方式体验出来。即最终都是以改变你对世界的态度呈现出来,你坚信的价值观和看待问题的视角、思维方式产生了改变。看起来就是你掌握了更多人生的真谛。更简单的说,就是你把习得的这些道理内化到你骨头里,并把它活出来。但绝不是你在头脑里掌握了这些道理就可以内化到你骨头里的。它需要经历3个阶段:
  顺从。当大家都说你有问题,你也意识到自己或许有问题。为了表现得不那么异常,你会顺从某些道理而生活。比如:人不应该生气,人应该礼貌,人应该努力勤奋等。至于你的内心是否真的想这么做,那就不一定了。所以你会用拖延、忧伤、暴脾气来应对对自己的不满。拖延就是意识想干潜意识不顺从而发展出的策略,忧伤就是把自己弄得没力气来逃避去做,暴脾气就是把不想做的事想想推给别人的一种方式。
  认同。似乎读到一句话,掌握了个道理的时候,你所有所思,好像是那么回事。从逻辑上讲,你认同了这个道理,并决心去实践。但你整个经验体系及庞大的潜意识系统并不认同,所以你在执行的时候,会遇到很多挑战,这些挑战与你的经验体系是冲突的。所以你本能的就会选择听从经验的指挥自动化反应。然后意识的部分又反过来指责自己:我痛苦,是因为我没做好,我没实践这些道理。
  内化。认同必须要到内化的阶段。让你的整个人、整颗心、整个有机系统都认同这些道理,让它替代你的经验,完成价值观的彻底换血。
  这是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H.C.Kelman)提出的价值内化的三个阶段。很多心理学的课程、成功学的理念都让人停留在了第二个阶段上,而没有进一步巩固,所以才让改变失去了效果。让人成为了"道理懂得一堆、改变没有一点"的人。
  真的改变,需要经历的过程较为漫长和复杂,但并不是不可能的。无论解构还是重构,都是个力气活。如果你期待一次性改变和短时间改变才是真正改变,那改变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了。实际上一个人的改变,在维吉尼亚·萨提亚看来,需要经历这些才能完成:
  1.现状阶段的失衡。也就是现在的状态,可能有些失衡,工作、情感、关系、心理状态等方面出了点问题,让你感觉到有些彷徨,想寻找新的平衡。这时候你会刻意去寻找如何改变。请注意,如果没有失衡,很安心于现在的状态,改变通常是较为困难的。因为改变是打破现在的状态,重新构建平衡的过程。如果一个人本身现在就感觉很平衡,那么打破就是困难的。因此我们常说:一个人不想改变的人,改变是非常困难的。
  2.外来因素的刺激。外来因素可能就是一堂课的刺激、心理师的一个点拨、书里的一句共鸣、他人的一个警醒,等等。这些外来刺激的作用,主要是打破系统的平衡,冲击原来的价值体系,尝试对你进行解构。但是这个刺激只有触动到你才叫刺激,也就是与你潜意识里根深蒂固的固有经验思维产生碰撞和冲突。你坚持了几十年的思考方式居然和这个外来刺激所呈现的不一样,而且貌似你的头脑逻辑告诉你,它说的还很有道理。你的内心像平静的湖面一样,突然落下了一块石头,惊起了一点波澜。在这个阶段里,你开始尝试接触到外来刺激,并尝试认同它。就像抓住了一些可以救命的宝盒一样,企图打开宝盒一看究竟。于是外来因素企图从意识进入潜意识。
  3.混乱。如果你的心像冰山一样,那么你将经历的就是一堆火焰。我在做课程的时候,经常会有学员分享到"感觉以前的经验轰然倒塌,觉得有些失意,像是无依无靠一样"。通常我会恭喜他们,因为他们进入了混乱阶段。混乱就是外来因素被认同后,开始尝试内化。就像体内植入的某个元素一样,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排异反应,最后完成认同。混乱有时候是痛苦的,当你发现你以前惯用的那些伎俩都不再实用,当你发现通常争吵、冷战、自卑、逃避等方式都对解决问题毫无益处,你需要建立新的方式才能完成自己想要的结果。一面,你想用你安全习惯的方式来应对,另一方面你又明白了其实你可以另外一种途径来做。你纠结于到底该怎么做,你挣扎于要不要那么做。那种感觉,不亚于先把方便面干吃下去,然后又倒了一杯热水进肚子里,最后把调料干吞,在肚子里搅和下。虽然你期待泡方便面的味道能上来一点,但是那个搅和的滋味一点都不好受。混乱也未必都是痛苦的,当你原来的现状的痛 苦程度大于混乱的痛苦的时候,你是微微幸福的。因为新元素的刺激,至少给你一颗救命草的感觉,让你看到了希望而感到一丝甜美。
  4.整合。在经历了复杂的心理斗争后,你才开始去整合。通过把旧有的经验和新的思维模式的加工,成为自己的新的价值体系。这个新价值体系就像是一个新生婴儿一样,让你感到一丝曙光,感觉到有些安详,像是重生了一样。你将重新去看待周围,重新去生活。并不是所有整合都是成功的,你很可能会失败。然后你的潜意识又把外来元素排斥出去,让它回到意识的大脑里,成为了你在意识上知道这些道理。但是潜意识并不认同,于是你只是顺从或认同这些道理,而没有内化。整合就是重新建构自己的价值体系。
  5.练习与实践。然后你开始去滋养这个新生儿,让它慢慢在社会生活里学会适应,长大,只到它像原来的经验体系一样庞大。你就完成了重生,形成了新的现状。
  当我们把改变的过程来肢解,其实会发现它是可能的。只是它不是一步到位的。经历混乱的时候,必然有些外来因素的刺激被潜意识排斥出去,只剩下一小部分,而你只能内化一小部分,整合成新的现状里,并不全是新的元素,而是大部分旧有的元素与小部分新的元素的融合体。但是当你回首,你会发现你已经进步了一点点,然后你会在新的现状里再接受新的刺激,再混乱,然后整合,再去实践。如此一步步。
  改变,是个螺旋向上的过程。螺旋向上就是:在你接受到新刺激大振人心的时候,你以为进步了10步,你在一小段时间内感觉非常良好,完全按照新学习的模式来形式,但是那都是个表象,是你因为认同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强制执行,并不是内化。内化需要你经历了混乱和新的整合才能完成。而在这两个阶段里,你旧有的经验就会把你拉回9步去,于是你会有种感觉:没什么用,又回去了。这个回去只是跟你接受完新的刺激的那段时间比,但是跟你旧有的现状比,你还是有所进步的。
  这就是螺旋向上的改变,因为新刺激暂时进10步,因为混乱与整合退9步,新的现状就只能比旧的现状进步了1步。
  而有时候进步的这一步,外人甚至自己都是有些难以觉察的。如果你期待一个人学了心理学,就有了100步的变化,变了一个人一样,那你对他的观察就是没有任何改变。很可能只是它停止了成长的步伐,固守在新形成的模式里而没有继续接受新刺激,继续混乱整合。只进步了1步就沾沾自喜。而这个沾沾自喜又会阻碍了他。
  所以改变,就是一步步来的。急不得。
  这也是成功学、保险公司的培训等不断做的事情:持续给你新的刺激。而我们没有强制体系的时候,就要自动去寻求新的刺激,不断学习、成长,混乱、改变。
  但起码是可能的。于是剩下的问题就只有两个了:
  你想改变吗?
  你想付出多大的付出来改变?
  你可以先回答完这两个问题,然后再去考虑要不要改变现在的自己。
网站目录投稿:宛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