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联网+"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互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生产端的技术传播和农资购销,销售端的产品推广与品牌打造等均有天然优势;然而由于各种现实原因,"互联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依然面临着软硬件配置不足、基层农民对互联网等新兴事物不熟悉、互联网在农业发展中运用范围窄等亟待解决的矛盾;文章基于"互联网+"的自身优势,提出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现代化;应用 "互联网+农业"是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做了政府工作报告以后才正式出现的新名词,而在同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包括现代农业在内的11项重点行动,这也标志着利用"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已成为国家发展计划。但互联网在农业生产和销售中的运用却早已开始,尤其是"互联网+农产品销售",我們熟知的网络电商便是"互联网+"在销售中的一个应用实例。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在经济发展和帮助居民就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我国农业发展并不尽如人意,生产技术落后、产品产量和质量低、附加值不高、农产品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突出。互联网拥有海量数据,信息处理能力强,能够实现远程操控,毫无疑问,"互联网+农业"将对我国的农业产生革命性影响,甚至能够帮助我国农业实现弯道超车,使得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一、"互联网+"在农业现代化中的应用优势 (一)"互联网+农业生产" (1)互联网助力农业技术传播。 传统的农业技术传播靠技术人员到基层与农民进行面对面交流或者通过召开培训课程完成,有时通过书籍期刊或者电话电视等中介进行推广。以上农业技术传播方式有其自身优势,但也存在成本高、效率低以及灵活性差等劣势。而互联网在农业技术传播方面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强,传播成本低,传播方式灵活等优势,能够对现有的农业技术传播方式进行改进和补充。目前,远程网络教育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使用,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农民群体的更新,互联网将因成本低、效率高而在农业技术传播过程中得到广泛使用。 (2)互联网技术帮助农业实现精准化与智能化生产。 我国农业生产主要靠人工的精耕细作来提高产量,生产技术与标准不统一,农药化肥的使用量以及灌溉量等往往靠生产者经验而非农作物需求来确定,养殖业中对饲养对象的饲料和添加剂等没有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执行,这些都造成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浪费和产品不合格问题。而互联网技术能够依托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实时查看不同产区的单一或者多种作物的生长情况,根据作物需要而施用水肥,从而减少浪费、节约资源。互联网技术还能够通过种养殖数据记录分析来让农业生产更安全,管理者和消费者能够通过移动终端实现对农产品生产的全程追溯。 (3)农资网上买卖,提升各方效益。 农用物资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往往耗费较大,占农业生产者相当大的生产支出。但目前农资市场却是经销商竞争激烈,农户找不到适合自身情况的农用物资,互联网的出现帮助双方实现信息及时沟通,既能够满足农业生产需要,还能够帮助农资经销商提高销售。目前已有淘宝的农村频道、京东农村战略、草帽网、云农场、农一网、农商一号等为代表的农资销售平台,这些平台在农资配置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显现。 (4)吸引外部投资,推进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周期性较强,且生产者普遍经济实力较弱,因此资金往往成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制约瓶颈。农业生产中常常会有许多优质项目,但却遭遇"隐匿深山人不知"的尴尬,互联网以其广泛、高效的连接能力,能够将不同的农业项目广泛传播,一方面为农业生产者吸引投资者,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投资人找到更优质的投资项目。 (二)"互联网+农产品销售" (1)农产品网上"定制",优化消费者体验。 目前国内农产品市场上,消费者常常面临找不到心仪产品的情况,或者说对食品安全性持怀疑态度,但互联网凭借其强大的信息收集能力,可以将不同地区不同产品的信息呈现在消费者眼前。消费者通过网上订货的方式实现农产品的提前"定制",同时还能够通过物联网等技术对农产品的生长实时掌握,从而对自己的"菜篮子"和"米袋子"能够放心。 (2)帮助生产者扩大销售渠道,增加销售利润。 2016年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额达4.7万亿元,交易量达8.5亿吨,而商务部预计2016年农产品电商交易额突破2200亿元。互联网一边连接消费者一边连接生产者,不仅能够实现产品有效配置,还能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为生产者提供线下销售所不能提供的广阔销售平台,从而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同时,互联网销售渠道能够减少中间环节,节约流通成本,增加生产者实际到手利润。 (3)有利于农产品品牌打造。 打造农产品品牌能够提高产品附加值,扩大产品影响力,吸引更多消费者购买,有利于农业生产的长远发展,比如"褚橙"、"阳澄湖大闸蟹"、"和田大枣"等品牌,这些农产品广为人知,除了因为其产品自身质量过硬以外,还有互联网传播效应的原因在里面。互联网的广泛传播效应能够解决"酒香还怕巷子深"的窘境,帮助农产品树立品牌。 二、"互联网+"在农业现代化应用中遇到的问题 (一)"互联网+"在农业应用中的软硬件配置不足 互联网应用于农业的重要前提是在农业生产区域实现网络全覆盖。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电脑的普及率与"互联网+农业"的要求还相距甚远;由于市场不成熟,科技企业在"互联网+农业"方面的软件开发也相对欠缺;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模式仍然是以分散的家庭生产为主,这就决定了其不可能对农业生产进行大规模投资,相应的互联网设施在农业生产中的配置亦无法大规模展开。 (二)基层农民对互联网等新兴事物不熟悉endprint 虽然我国网民数量庞大,但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群年龄较大,文化上水平不高,对新兴事物接受能力低,绝大部分人对网络的使用率比较低,熟悉使用网络并运用于农业生产更是无从谈起,这使得互联网技术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推广工作困难重重。 (三)"互联网+"目前在农业发展中运用范围窄 "互联网+"在农业发展中运用范围窄主要是指两方面,一方面是指互联网技术运用地域范围狭窄,即经济技术发展较先进地区的农村运用较多,而经济技术落后地區的农村运用较少;另一方面是指互联网技术在农业产业全过程运用范围狭窄,即"互联网+"主要运用在销售端,生产端与"互联网+"联系不紧密。 三、基于"互联网+"自身优势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 (一)加快农村地区互联网建设 在我国通信行业快速发展、基建能力突飞猛进的背景下,各地政府和互联网行业领头企业应主动承担责任,推进农村地区互联网建设,打通互联网到农村的最后一公里。一方面,各级政府建立起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将区域内大到农产品生产集团、小到村组合作社等农业生产单位紧密联系起来,使得农业信息体系覆盖种植业、养殖业、农资农机服务业、农产品加工销售各领域;另一方面,互联网公司对农业生产部门要有针对性的开发软件应用程序,以便于农业生产,同时政府在软件开发上要给予相关政策支持。 (二)提高农民对互联网的使用能力 农民是"互联网+农业"的直接参与者,也是互联网技术在生产一线的直接使用者,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互联网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作用的发挥。为加快互联网在农业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运用,需要对农民进行专业培训。首先,对于年纪较大且对新知识学习能力较弱的农民,应当重点提高其在田间地头对新科技、新工具的使用能力;其次,对于较为年轻且有一定网络运用基础的农业生产者,要重点提高其农业生产监控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的维护与使用能力;最后,要积极吸引大中专院校毕业人才返乡创业,为农村带来更多的新鲜血液。 (三)扩展"互联网+农业"的运用范围 针对"互联网+"在农业发展中运用范围窄的情况,一方面,加快互联网向落后地区覆盖,增强其互联网运用能力;另一方面,扩展"互联网+农业"内涵,纠正人们将"互联网+农业"等同于电子商务的观念,相关部门应当积极引导,同时加大互联网在农业生产端的创新,提高互联网科技在生产端的运用,使得互联网运用于农业现代化全过程而不仅仅是发展农业电商。 【参考文献】 [1]刘党社."互联网+"促进河南省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农村经济与科技[J],2016(07):149-151 [2]李国英."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现代农业产业链及商业模式解构.农村经济[J],2015(09):29-33 [3]刘丽伟,高中理."互联网+"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基于农业产业链视角[J],2015(12):18-23 [4]刘玉忠."互联网+农业"现代农业发展研究.创新科技[J],2015(07):69-72 [5]新华社.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2016年交易额同比增长8.8%[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7-02/07/c_11204257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