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思想不独立的教师怎能挺直腰杆教书


  黄武雄先生在《台湾教育的重建》中旗帜鲜明地指出,教师应该是开启智慧的引领者,而不是无休止灌输知识的忙碌者。许多教师在知识面前没有自信,他们平日里陀螺式地生活,没有时间去判断。更何况,学校管理者也不允许自己的"下属"提出过多的怀疑,张口闭口都是如何考试,怎样获得高分。他们认为,教师如果过分强调怀疑精神,遇到什么东西都要怀疑一番,那么,怎么保证课堂的大容量、快节奏呢?再说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处于形成时期,老师若总是怀疑,不是会让孩子们更加茫然吗?
  如此,课堂上更多的是照本宣科,更多的是"对与不对"、"是与不是"的简单判断,孩子们完全不用过多思考。曾经有一个外国教育考察团到中国访问,听了一堂"完美的课",不由得疑惑,如果课堂上学生啥都懂,什么都会,那这堂课还有什么意义呢?
  教师自身不习惯思考知识的来龙去脉,也不愿意带着批判精神去审视知识,只会捧着教科书或者教参,拿着答案去教孩子。一个成功的教师,他总能够想出各种办法来帮助孩子记忆,不会轻易地呈现知识结果,而是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推断出新的知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有孩子说,我不怎么害怕考试,最讨厌的莫过于一次次的默写,只要有一点差池就会受到惩罚,每听到老师说要默写,自己就会满头大汗。也就是说,孩子们自己也渴望有些思考性的试题,希望能够在紧张的氛围中试着开动自己的思维。
  不少教师高高地站在应试教育战车上,却对知识低着头,他们内心深处明明知道不对,但在考核面前,又不知道该怎么办,许多人在抱怨声中离开。还有不少教师将情绪发泄到学生身上,走进教室,脸就自动化地紧绷起来,整个课堂充斥着火药味,让人窒息。当一场考试结束,很多班级都充斥着呵骂之声,男女教师几乎都把嗓门提高了八度,生怕教室里哪个小毛孩听不到。
  在校园里,经常听到三五个孩子在一起嘀咕,说类似的话——"算了,不跟他计较,反正不会永远在他班上。"
  教师想要在人格上独立,首先应该明确自己是知识分子,是思想的传播者、精神的引领者,而不是简简单单的知识灌输者,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学习,具有思辨精神。苏格拉底为什么拥有智慧,能在整个西方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不就是因为先生不拘泥于知识,而是用批判的言论来思考知识本身么?
  事实上,教师之所以不再那么权威,任何人都可以对教师点评几句,说到底,与教师自身只围绕课标、课本、考点转,而不思考或提高自己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紧密关系。
网站目录投稿:忆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