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试评"泉溪董氏宗谱序[明]董育阳"》几点"新说" 广西贺州董全吉 宗谱研究是一门极其严谨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要尊重史实、事实,绝不能从个人好恶出发,随意编造、杜撰史实或仅凭数字计算来研究、演绎前人怎样修谱及宗谱的衍变过程。 一、南方谱牒普遍记载有"入赣三大庭"之说 在徐州孝忠宗亲发表《牵强500年附会董晋祖》一文之前,我就在多篇文章中阐述了"申、三"的来历。时隔一年后,有湖北宗亲也在为董申如何能与董晋、清然关联而作"潜心研究"。 对于"晋、申、三"的"拉郎配",孝忠宗亲误为是万历38年董发春所为,其结论显然源于以董德元名义撰写的《董氏历代源流考》一文。 我也在拙作《南方董氏宗谱的研究绕不开董晋》、《后唐董熹被统在南宋德昭的过程与反思》等文中反复论述了"申、三"的来源。 在《董槐的谱序"瑕不掩瑜"》一文中,我论述了从北宋的:"连→申……→仲五(合),连申到清然是五世";到董槐修谱成为:"让→连(承重)→申(字清然)→万一(居士)→尚三→仲五(合)……";,当出现董德元谱序之后,到万历10年就成为:"清然(从万历7年的居士,变成万历10年的居中,即清然,讳居中)→万一(连)→尚三(伸)→仲五(合)……";宗谱世系的这几大变化。 我认为,董槐的谱最大的特点及其可取处是记载了"入赣三大庭"。我们可以从江西、浙江,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江苏,安微等多家、多部谱牒的记载里发现此点。这些家族的宋、元、明、清的谱牒,都记载有"入赣三大庭"的内容。 但,也有个别宗支,虽然老谱里也明确记载着始迁祖的源流祖脉。可是,他们后来又以董槐谱世系有矛盾为由,省略了其世系,且直接攀附,并在修谱时加以剔除,不再承认三大庭这一事实,再不与"入赣三大庭"发生关联。 本人认为:董槐修谱若有欠缺,其也不是有意杜撰。而个别支派,由于种种原因造成谱牒逸失,用买来的谱牒序言,搞"拉郎配",则属于杜撰、伪造之列,其与董槐谱序之瑕疵当有天壤之别。 二、对相关谱系不能轻易否定 对祖宗、后昆负责,是每个宗谱研究者应坚守的道德准则。我们在研究族谱时,一定要尊重历史、尊重先人,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相关谱序、世系,要反复的进行论证,绝不能搞全盘接受或轻易否定,一定要认真考证宗谱的衍变其过程。 那种用数字考证、论述,对谱系全盘否定的做法,是对历史传承的割裂。是对祖先的不尊重,也是对后人的误导。我们不能用计算世代间隔多少年后,就得出"最低级的错误"、"推测完全不符合事实"的简单粗暴的结论。 《董晋至董槐宗谱的详细记载》一文,是我于2011年依据多个谱序记载,初步整理出来的。这个"整理",没有经过我的具体论证,而仅仅是一个"资料汇集"罢了。 此"资料汇集",当时囊括了各地的一些谱序,当然其中也包括了董槐的谱序、《扩源源流考序》、流坑的一些谱序和网络上传的一些不同看法的资料。 起初,我在研究中,认为"晋、申、三"世系,是从买来的董德元谱序中得来的世系。此结论,在我此后整理的资料记载中均已作了修正。 但是,"华夏董氏宗亲网"为何视而不见,仅仅转载我修改前的《董晋至董槐宗谱的详细记载》一文?从而导致某宗亲:"我一看全吉的那个文章,就断言这个经历了四年之作。在此,全吉应该回答我的问题:那个"清然"是真的?"之说。 若一篇文章经过四年之久的写作,其相关内容绝对不会是一成不变的。为何"华夏董氏宗亲网"直至如今,还不转载我修改过文章呢?以致某些宗亲与我的矛争执不断升级。此岂非咄咄怪事! 因为,前面部分的"清然"来源流坑后来的谱序,中间的"清然"来源董槐的谱序,后面的"清然"来之《扩源源流考序》, 若按2013年个别宗亲转载我的未经修改的"资料汇集"来说,那前面部分的清然,是万历10年修谱才出现的"清然,讳居中";后一个"清然"出于董槐谱;而后一个清然,当为在万历7年前延续使用几百年的"申(字清然)"。请问:那个"清然"才是真的呢? 用修改后的谱系,去全盘否定先前的谱系,又如何能证明自己的正确?用什么来证明?难道仅靠简单的计算和数字推测来证明吗?这显然是不严谨、不科学、不负责、不妥当的。 因而,我认为,对董槐的谱应当持"扬弃"的做法,而不能搞全盘否定。这才是对祖宗、对自己、对后人负责的态度! 三、杜撰、虚构行为是研究宗谱的大忌 如果在宗谱和现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并从中发现了前人对宗谱的改动、记述有误,包括时间差异的情况,还能称之为一种"发现"的话。那么,一个没有宗谱记载证据,没有一点史料佐证,仅凭一己喜欢和"独创性"的想当然,就来个杜撰、虚构的"研究成果","可能"连"小发明"也算不上,它只能算作是个虚假、荒唐的"小把戏",徒令人齿冷而已。 请看: 3.1、杜撰人物的故事情节 《试评"泉溪董氏宗谱序[明]董育阳"》一文说:"自812年居中在三叔全素的帮忙下料理完父母的后事,从河南经安徽到达江西的叔祖父董申处,随后迁居宜黄定居,改名清然。有唐的九十七年间,清然公与乐氏成亲生下万一、万二;于837年故,终年47岁;万一娶富商邹氏独女,生尚一、尚二,继娶李女生尚三;尚三娶杨氏生仲五,直至后唐(923—936)有一百多年,没有一个人混迹官场!直到董合(仲五)迁居流坑后,才出现董合的长孙董文广考上明法科(举人)不入,一心在家教授子弟。这已经是北宋初年的事情。也就是说从清然公算起共六代人经一百五十多年,全溪的后代无一个人混迹官场!"。 我认为此说纯属杜撰,令人难以采信。 "居中从河南经安徽到达江西的叔祖父董申处"?且不要说正史没有记载,就连宗谱都没有任何痕迹,我们怎么就敢作如此之说? "随后迁居宜黄定居,改名清然"?此说,是源于正史?谱载?还是个人主观臆断、编造? "清然,讳居中"最初出自万历10年董燧的谱序。我期待着某些人能找出比其更早的来源及确凿的证据! 宗谱、族史真实可信,才具有史料价值。它绝对不能虚构、编造,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研究宗谱要依据存在的事实证据,具体进行分析。在研究中,有些一时的认识舛误,也是正常的,要允许人们出错、改错,而不能大惊小怪,一棍子打死。因为我们都不是专门的"研究家"、或者是某种"大师"!研究宗谱要尊重历史、尊重前人,并为后人负责,要言之有据,来不得半点虚假、杜撰。 研究宗谱,不能靠"推测"、"可能","也许"这些搪塞的词句来混日子!而是要静下心来,苦读史书,研究谱序,耐心的伏案整理,从史实、证据中寻找答案,这才是正确的探寻之路、正确的治学之路。来不得半点虚假。 急功近利,沽名钓誉,都不是宗谱研究者所应持有的态度。 3.2、凭空杜撰后裔的名字 2015年11月23日上传到华夏董氏网的《试评"泉溪董氏宗谱序[明]董育阳"》一文说:"溪死其夫人殉节,弟全素辞官,全力帮侄儿从中料理后事,一年后(皇上)准归葬晋公墓侧。(皇上死不认错)此后不到一百年,唐朝就被朱全忠取代(907年)建立后梁。溪子四:从正、从中、从直、从敬。然而不知广西的那个宗亲在那里抄写了这些文字:"溪为秘书省秘书郞、商州刺史、河北营运粮使,生四子:清然、居中、从直、居敬。溪凡再娶,皆郑氏女。生子六:四男,二女。长曰全正,惠而早死;次曰居中,好学,善为诗,张籍称之;次曰从直,曰居敬,尚小。长女嫁吴郡陆畅;其季女后夫人之子。’仅仅上面这段文字就有不少问题,是原件有错还是抄者所为?这么明显的不同,为何不去校对?读了上面这段文字,我的理解是:全溪的前后两个夫人都姓郑,大郑生下长女和长子从正(字居正)后病故,从正(非全正)"惠而早死’;小郑生下"季女’后又生了:从中、从直、从敬(即居中、居直、居敬);溪死夫人殉节是指"小郑’。" 但我在《唐故朝散大夫商州刺史除名徙封州董府君墓志铭》中见到的却是:"公凡再娶,皆郑氏女。生六子:四男,二女。长曰全正,惠而早死;次曰居中,好学,善为诗,张籍称之;次曰从直,(下或有次字。)曰居敬,尚小。长女嫁吴郡陆畅;其季女后夫人之子。公之母弟全素,孝慈友弟,公坐事,弃同官令归,公殁比葬三年,哭泣如始丧者。大臣高其行,白为太子舍人"这样的记述 《试评"泉溪董氏宗谱序[明]董育阳"》又说:"大郑生下长女和长子从正(字居正)后病故,从正(非全正)"惠而早死’;小郑生下"季女’后又生了:从中、从直、从敬(即居中、居直、居敬);溪死夫人殉节是指"小郑’。"在这里出现了与《唐故朝散大夫商州刺史除名徙封州董府君墓志铭》截然两说的"从正、从中、居直、从敬"四个新名字!请问此说何来?有何史料证据? 要说是由于本人才学疏浅,从而导致了"资料汇集"有谬误之嫌,我并不否认,但本人并没有主观故意,况且我在文章的篇末都一再申明:"以前的记载与此观点不同者,以此次记载为准,之前的不同内容不再修改"。 但《试评"泉溪董氏宗谱序[明]董育阳"》一文,公然涉嫌凭空捏造、杜撰,则另当别论了。 3.3、杜撰去世时间以及阳寿 《试评"泉溪董氏宗谱序[明]董育阳"》还说:"有唐的九十七年间,清然公与乐氏成亲生下万一、万二;于837年故,终年47岁。"。试问:清然于837年故,终年47岁?此说源自哪通墓碑记载?或是哪部正史记载?还是宗谱记载? 我在拙作《董槐的谱序"瑕不掩瑜"》一文里说:"有宗亲以:"《重修黄山寺檀樾祠碑记》也有记载:"抚州宜黄之黄山寺,盖自霍源董万一所建,寺旧址为庵,唐天祐元年葬其父(清然公)于黄山寺后(蜈蚣形)。’也就可以得出清然公至少在公元904年前去世,晋公卒于公元799年。就算清然公卒于公元904年,(下葬时间不一定就是卒期)。意思是说,清然去世可能提前,清然何时去世,"唐天佑元年(公元904年),万一葬其考于庵后(蜈蚣形戌山辰向),’,这就明显告知清然唐天祐元年去世的时间,不是什么提前?同时,万一的母亲还没有去世"。 《试评"泉溪董氏宗谱序[明]董育阳"》这篇驳论,文中几处涉及明显的凭空捏造,虚构杜撰,是其致命的弊端。我认为,假若本人的"资料整理"之误,不能得到一些宗亲谅解的话;那么此文作者涉及文风不正,蓄意杜撰的行为,不出洋相那才怪呢。 四、要认真研究宗谱的衍变过程 评有据,论有证,不能以"可能"之说论史。更不能杜撰、虚构历史,这是起码的常识。 在宗谱研究探讨中,有不同见解是正常的。在具体操作中不得使用侮辱、诽谤之语,任何宗亲都可自由发表看法。在网络信息发达的社会里,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不同观点发生交锋,不是极其正常的吗?。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谁误导谁之说。他人发表与己相左的看法,就以草率定论,且群起而攻之,实在是不正常的现象!这是宗谱研究者所应持有的态度吗? 还有的人貌似中立,却包藏着挑唆宗亲相互争斗,自己于一旁看热闹的心态。这是有道德、有修养的人所干之事吗?本人为维护我董氏团结起见,在此不愿多说了。 本人认为,搞宗谱评论,评论者首先要仔细了解一下宗谱的变化过程。 祖宗十八代,是指自己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员。从小到大为:耳、云、仍、晜(kūn)、来、玄、曾、孙、子、(己)、父、祖、曾、高、天、烈、太、远、鼻。儿子:简称"子"。一世孙;孙子:简称"孙",二世孙;曾孙(重孙):三世孙;玄孙(元孙):四世孙……昭穆应分清,高祖,曾祖,祖,父,已,子,孙,曾孙,玄孙,五世一斩,不能含糊。从后人修改嘉靖谱序的裔孙为玄孙,甚至个别宗支六修谱序记载玄孙。从剔除"入赣三大庭",到远离了董槐谱系,这都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但谱系昭穆要清楚,不能随意混淆。 再者,进行宗谱评论,探讨时,不能带有一己偏见,更不能汚蔑先祖。"历史上真有个"董清照’吗?不能是"李清照’吧?",这样有失分寸、尺度的语言,千万可不能轻易出口!因为他能伤了宗亲的心!不利于家族的团结! 自以为是、固步自封的做法,阻挡不了宗亲们对宗谱信息分析探讨的热情和步伐!在这个领域里没有谁贬低谁,没有谁无事生非之说,我们只有共同探寻董氏源流与宗谱变化,为祖宗负责,为后昆负责,自觉维护家族团结的这一义不容辞的责任! 然而,有的宗亲却死死抱着"本本"不放,不注意研究宗谱为何会发生修改、变动。而对搞研究者,横加指责。这都不是对祖宗、对后昆负责任的做法。 故而,他也就会认为:"晋公至清然公105年就间隔14代,这样算来,每代只隔7.5年,当然他只是推断,可是已经在网上发布多年,这是最低级的错误,由此可知全吉宗亲的推测完全不符合事实。";当研究触及到宗谱的修改变化时候,就可说出"可现在有些宗亲却像拉郎配一样胡乱续接清然公以上的世系,这种行为是我合公族裔不能容忍的。那样不仅纂改我们的族史,也有辱我们的先祖。……希望一些外族宗亲不要曲解我们流坑族谱之实意,不要随便去纂改别人的族史,乱了他人的世系"的话来。(见2015年《在流坑董氏宗亲联谊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振兴流坑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发言》)。 其实,我们若静下心来,克服浮躁心理,去仔细追寻的话,就会发现历代先人们不断编修的宗谱,早已不是起初的摸样了!而族史、世系也只能是本族先人们自己修改的,"外族宗亲"何以能有机会"篡改"、去"乱了他人的世系"? 对《试评"泉溪董氏宗谱序[明]董育阳"》一文其它方面的辨析,我已在拙文《宗谱己弃他存抱怨显心虚》里做过评论,此处不再赘述。 2015年11月23日15:35荷香月暖作于广西贺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