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今年两会中,李克强总理提出2017年的经济增长预期为6.5%左右,明显缓于前几年的经济增速。我们要进行供给侧改革,其要义就是改变企业生产者的产品种类,提升产品质量,以适应国内日益提高的消费要求。在这一改革过程中,必然涉及到落后产业的淘汰和新兴产业的投资配置,投资对经济的拉动最初体现在产业链优化,产品结构调整,进而吸纳更多人口就业,创造可观的国民财富。本文将就GDP增速放缓、促转型调结构的大背景下,浅论投资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投资;供给侧改革;经济增长 一、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定义 理论界对投资的定义为:投资主体为了获得预期的效益,而投入资金,并将其转换成实物资产或金融资产的行为或过程。 按照投资资金转化的不同形式来划分,投资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又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行为目的就是形成和增加固定资产,由于其投资过程占用资金数额较为庞大,所以在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中,主要考虑固定资产投资发挥的作用。间接投资是指将资金转换为金融资产的行为或过程,其不涉及实物资产的增加,资金使用权与所有权是分离的,不能体现投资者的意志,所以在计算社会总投资时,不把间接投资计算在内。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水平的持续增加,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进行衡量。经济增长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商品和劳务的总量的增加,即GDP总量的增加;其二:人均GDP的增加。如果只有前者而没有后者,就不能算经济有实质性的增长。 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主要因素中,投资是一种基础性而具有内生作用的调整手段,它具有较大的弹性和可调节性,这与消费和出口不同,在较短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国内需求和进出口总量很难有明显的改变,而投资的主观能动性较强,受政策影响大,也是宏观调控中最容易实现的一个变量。另一方面,消费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变量,弹性较小,边际消费倾向在一定时期内也是处于一个固定的水平。经济出现下行压力时不能选择压缩消费,一旦消费缩减,社会购买力就会随之下降,必然压缩投资,使得再生产规模减小,经济情况进一步恶化,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由此可见,投资是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是经济增长的最直接动力。 二、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理论 (一)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从本质上讲,主要是形成有效供给,即为社会生产提供有效的生产手段。在总供给等于总需求的假设前提下,人们通常从需求角度计量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在国民经济统计中,按支出法统计,GDP由最终消费(含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投资(含固定资本形成和存货增加)及净出口(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大需求组成,GDP的增长亦即由三大需求的增长组合决定。 经济增长公式Δy=ΔC+ΔI+Δ(X-M) 其中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ΔI/Δy 投资具有乘数效应和加速数效应。在一定的边际消费倾向条件下,投资的增加可导致国民收入若干倍的增加。所以投资变动一定的百分比,国民收入会成倍地波动。投资需求增长和消费需求增加的双重作用促使投资对国民收入的增长呈现乘数效应,即国民收入的增长是一定时期投资增加额的数倍。反之,若投资额下降,国民收入将以投资减少的若干倍萎缩。投资的加速数原理表明,投资支出水平的变动取决于产量水平的变动,社会所需要的资本品的总量,不论存货还是设备,主要取决于收入或生产的水平。 (二)经济增长对投资的影响 经济增长水平决定投资总量水平,投资总量的多少主要是由一国GDP的多少和累积率的高低决定的。经济水平越高,相应地就有更多资金可用来投资,投资规模也会扩大。 三、我国投资现状的数据分析 2015年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为676708亿元,较上一年度增速为6.9%,这是1990年以来增幅最小的一年。 中国目前正处于一个经济转型换挡的攻坚期,由高速增长切换至中高速增长,这一阶段的重要目标就是实现转型再平衡。当前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压力很大,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速为8.3%,工业领域制造业的投资增速低于13%,这是多年比较少见的。一方面存在着全面性的产能过剩,另一方面消费结构也在升级,由过去新消费领域的横向拓展转为以既有消费领域的纵向升级为主,高端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大量出现。稳增长、调结构成为主要的政策方向,为了应对需求端发生的新变化,必须在供给侧进行及时的改革调整,化解产能过剩,而短期内仍要靠投资拉动。 与此同时,2015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为551590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0%,实际增速比上年回落2.9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在经历了2015年连续12个月的下降之后,于2016年1月起呈现上升趋势,传统的稳增长三驾马车也在触底回升。3月以来,"三驾马车"都在发力,最新宏观经济数据显示,2016年1-3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10.7%,增速比去年全年提高0.7个百分点,回升范围再次扩大,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41.1%,创2010年以来月度最高值。 2014年度,我国经济增长的投资拉动率为46.7%,消费拉动率为51.6%,净出口拉动率为1.7%。自2011年开始,消费已超过投資,成为经济增长量中占比最多的部分,而在此前我国普遍是投资贡献率最高。我国传统的投资拉动经济的模式确实存在许多问题,中国经济的高增长,是建立在国民储蓄率很高的基础上,社会对投资的依赖度太高,则经济增长的质量不高。过度依赖于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资本使用效率不高,导致了大量的资源浪费。 四、经济下行压力下如何发挥投资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endprint 李克强总理表示,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政放权、减税清费、激励创新仍是政府工作的重点。用好专项建设基金,扩大地方政府性债务置换规模,带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推动新开工项目尽快落地,保持有效投资强度。 从政府的工作着力点我们可以看出,投资依然被放在很重要的地位。当前,发挥好投资稳增长的关键作用,是我国应对外需不振以及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双重压力的重要选择,也是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传统增长引擎动力有所下降的形势下,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重要举措。我们要想法设法发挥投资对经济的提振作用,以下是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利用投资拉动经济的几条建议。 (一)精准增加短板投资。 着眼于补短板、调结构、增加公共产品供给和服务供给,使投资项目既利当前、又惠长远。2014年以来,发改委已经牵头实施了七大类投资工程包、六大领域消费工程,并推出了80个鼓励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投资参与建设营运的示范项目。这些项目具有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的作用。当前,既要抓紧已经出台的工程项目,做出成效,更要不断充实工程包,并根据需要适时推出新的工程包。我们要稳扎稳打,保住已有的投资成效,让投资在全局性、基础性的领域中发挥造血作用。 (二)创新机制,激活社会资本参与投资的热情。 进一步创造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有效调动社会资本参与重大工程建设的积极性。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大力推进项目核准制度改革。把促进民间资本投入工作与转变政府职能、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结合起来,激发民间资本的创造活力。优化财政资金支持方式,对属于竞争性领域的产业,可由直接支持具体项目改为设立投资基金,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创新政府投资方式,通过投资补助、资金注入等方式,撬动民间投资参与重点建设。只有积极搭建平台,引导民营资本大量流入实体经济,才能给社会带来实实在在的产出和效益,而不是在间接投资的资本市场中浮沉。 (三)充分发挥预算内投资的带动作用。 围绕补短板、调结构、增后劲、惠民生,继续向农业水利、中西部铁路、保障性安居工程、重大基础设施、生态建设、民生等领域和地区倾斜,减少效益差不科学的补助项目。要发挥预算内投资的引导作用,加强与政策性金融、债券、基金、保险等资金的协调配合,把投资和融资更好地结合起来。强调政府和社会资本加强合作,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共同投资来加强与社会资本的合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五、结语 可以肯定的是,当下投资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日本、韩国早已迈入发达国家行列,投资依然占到其经济总量的相当一部分。我们常说,投资拉动的模式在中国难以为继,而事实是只要优化资源配置,适当调整央企、地方政府和民企的角色定位——由央企提供整体规划和资金,地方政府借助地方国资平台给予资源配套和行政支持,民企充分发挥其成本优势和灵活机制,利用三者合作的模式,未来十年新一轮投资拉动仍然是有空间的。可以预见的是,在接下来的经济周期中,科技含量高、知识密集型的新型工业及大力带动就业的服务业会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原有的一些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出的粗放式经济产业部门,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也只有通过稳增长,调结构,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腾笼换鸟,引进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优质产业,我们的国民经济才能平安度过这艰难的转型阵痛期,迈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龙霞.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2006 [2]王彦林,彭文民,姚和霞.经济增长理论与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 2007, 6(6):131-133 [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5 [4]方芳,陈康幼.《投资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2 [5]GDP"開门红":投资拉动仍有空间.《新京报》.2016.4 [6]从单投资拉动到实体经济多点企稳 经济见底了吗.《华夏时报》2016.4 [7]发挥好投资稳增长的关键作用.《经济日报》.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