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针对目前中国的"三期叠加"和"四降一升"背景,以及中国经济处于下行的趋势,习近平同志做出明确表示:要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需求与供给一"相辅相成"的概念,过去讨论较多的是需求管理,认为需求是经济发展的原生动力。但是,针对目前情况,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比较适合中国。而且,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严峻的挑战,"三期叠加"和"四降一升"使得中国经济处于下行趋势。"三期叠加"中的第一个"期"是经济增长速度换档器,也就是经济增长减速。第二个"期"是结构调整阵痛期。优化经济结构的过程不轻松需要付出成本。第三个"期"是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前两面的"期"出现后政府就加强刺激政策,他造成的结果是整个国家资产负债表、负债率太高,杠杆率越来越高。杠杆率升高会发生系统系危机。"四降一升"是指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增速下降,加上经济风险发生的概率上升。 面对这些挑战,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针对目前的经济问题,国内经济学者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先前主导的 "需求侧改革",另一种是自由主义学者提出的"供给侧改革"。 第一方面从"需求侧因素"分析。他们认为,发生增速下降,是因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没有力量,拉不动了,即需求不足造成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下降。量了,拉不动了,即需求不足造成了GDP增长速度下降。用这种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要拉动经济增长就要增加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出口需求。虽然政府推出一系列政策,但是成效并不明显,最后就是继续沿用增加投资需求的办法。从2009年开始一直采用这个办法"扩需求、保增长",比如,2009年的4万亿经济刺激措施,近10万亿的贷款。从2009年开始,经济学界就有人对这种做法提出不同意见。从经济学理论上来说,所调的"三驾马车"是从凯恩斯主义的短期分析框架脱胎而来的。而用凯恩斯的短期分析框架去研究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问题,显然是一个误用。这个办法实行这么多年以后,到现在出现两个问题:第一,投资效果递减。20的年的时候4万亿投资、10万亿贷款一下去,经济马上反弹,增长几个百分点,但是越到后来效果越差。2014年效果就非常短暂,只起了一个季度的作用,2015年完全没有作用。第二,资产负债表里面的负债率和紧得越多。到2015年中期,中国的三个资产负债表,居民、企业和各级政府的杠杆率,即负债对GDP的比例远远超了警戒线。一般认为,这个比例在200%以上就是警戒线,到了2015年中期,低的估计是250%,高的估計是300%。其中,负债率第一位的是企业,当它们的杠杆率高了以后,导致经济运行的某些环节上出现断裂,引发"跑路"现象。一旦这个爆发点多了,就有传导效应和连锁反应,容易出现系统性危机。所以,用刺激需求的办法来应对现在面临的挑战,看来是不现实的。 第二方面是从"供给侧因素"分析。对于长期的经济发展,应该去分析供给侧的因素出了什么问题。所谓供给侧的因素,就是决定GDP总量和GDP的增长因素是什么。从供给侧来说,主要有三个因素:投资、劳动力、效率。现在中国的问题是,人口红利已经没有了,新增劳动力正在减少,而且减少速度相当快。这么多年用投资拉动增长,已经造成这么大的问题。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主要归因于效率太低。以前,我们不需要很多的自主创新,只要购买外国设备和技术,生产技术水平就会很快提高。但是,随着一般的生产技术水平跟外国很接近了,要用简单的购买外国设备、引进外国技术来提高一般的技术水平的路子 已经走不通了,必须依靠自主创新。从供给侧方面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已经走不通了,必须依靠自主创新。从供给侧方面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我们要应对挑战,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增长方式和发展方式要转轨,要找到新的动力,只有提高所谓索洛余量,即技术进步、效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优化结构,促进创新,从原来靠投资转向靠效率提高,或者TFP(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所以,中央通过召开经济工作会议决定,针对当前经济下行趋势,合理实行"供给侧改革"时要配合扩大消费需求。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五大任务,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些问题都是长期积累的,这些问题都是长期积累的,在短时间内扭转过来,难度很大。而且,原来的利益结构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他有一套利益结构,内藏与一定的体制机制内,要想改革,首先就是需要进行体制性改革。这就需要政府与市场发挥积极作用,相互配合,政府要做到简政放权,市场要发挥竞争优势,进行优胜劣态。归根揭底,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做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