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下一次技术革命,如果没有想象、没有担当、没有学习,人类是悲哀的。 ——马云 聘请最好的员工,公平地付酬给他们,经常和他们沟通,提供挑战和奖励,相信他们,别成为他们的障碍——他们的表现将令你震惊。 ——玛丽·安·阿利森 有种东西比能力更为罕见和稀缺,那就是能够识别能力的能力。 ——罗伯特·哈佛 为解决一个问题,你发出越多的指令,结果就变得越糟糕。 ——罗伯逊的《官僚主义法则》 鸡毛蒜皮的小事占用我们更多的时间,因为与重要事项相比,我们似乎更容易了解和掌控小事。 ——施泰纳的《假设》 永远不要假设你要举办的活动有足够的人手、空间和预算。 ——韦勒的《官僚资金法则》 戴科彬(猎聘网创始人兼CE0):除了KPI,老板最该关注企业的"里子" 临近年底,职场人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一些为了完成年度KPI而奋力冲刺,另一些积累了一年的怨气和不满,辞职念头频频闪现。如何促使员工拿出超出预期的状态和业绩,打消他们辞职的念头?要把这件事情做得好、做得巧,我认为第一要紧的是老板要有明确的使命感和战略方向。 使命感的强大之处在于能让一个人心甘情愿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自动排除外界干扰。如果员工不清楚自己服务的公司何去何从,他的工作动力会非常单一而被动,即"给我考核方式,给我目标",一旦面对更大的诱惑,就很容易动摇。而在一些使命感特别明确的公司,员工内驱力很强大,想挖这种人实属不易。 近年来,反对"一切以KPI为标准"的声音越来越多,大多是因为KPI的设置过于僵化,导致公司出现多种矛盾,伤害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员工完不成KPI时,按照制度必须受罚。但是惩罚只是手段,老板更应该做的是帮助员工复盘,查找问题,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沟通和管理,减少不完善的体制、管理、决策给人带来的伤害。 KPI可以很明确,但不能过于细化,要留一些灵活机动的空间;将KPI和OKR相结合,这样既能保证工作目标不跑偏,又能保证不以数字指标为唯一标准,兼顾过程管理和结果导向,帮助团队更清楚地认识着力点和管理抓手在哪里,同时释放人的创造力,不把人困死在一堆指标里。 除了硬性的工作任务,企业还少不了软性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个公司上上下下的言行举止、共同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企业的"里子"。好的企业文化是表里如一的,是让基层的员工、刚入职的员工都能够感受得到的一种情感连接,是让他们日后选择留下来的精神力量。 当然,留住员工不能只靠"画大饼",而是要让员工明白,把青春和年华交付给公司能获得什么收益,尽力给予他们物质和心理上的补偿,让更多的员工意识到,达成目标就会获得相应的收益,激励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从而配得上更好的生活。 刘澜(正道领导力中心创始人):卓越领导者把注意力集中在少数决策上 阿里巴巴一位前高管撰文称,马云一年最多为阿里巴巴做4个决定。对"4"这个精确的数字我是怀疑的。但是卓越的领导者把注意力集中在很少的决策上,这个要点是对的。这是一项重要的领导力。 实际上,马云做的不叫决定,叫决策。决策和决定是两种不同的思考方式。决定是针对个别事件的个别解,决策是针对所有类似事情的一般解。做一个决定,只针对一件事,一次解决一个问题;做一个决策,则针对所有类似的事,旨在一次解决重复问题,或者预防类似问题发生。做决定是以孤立的眼光看待问题,往往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做决策是以联系的眼光看待问题,才有可能找到问题的真正答案。因此,领导者的重点是做决策而非决定。 领导者有两种主要的决策情境:面对当下的问题,解决当前出现的偏差和失误,可以称之为纠正错误;面对未来的选择,比如采取什么样的战略,可以称之为风险选择。 决策思考者首先不是问"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而是问"这是什么性质的问题,我应该怎么做决策才可以解决所有的类似问题,并且使类似问题不再发生"。 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这是有效决策的第一要素。他指出:"有效的决策首先需要辨明问题的性质:是一再发生的经常性问题呢,还是偶然的例外?" 也就是说,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般的情形和例外。前者需要做決策,制定规章和原则,一次性解决一般性问题;后者需要做决定,按照其具体、个别的情形来加以解决。 事实上,真正例外的情形很少。正如钱钟书在小说《围城》中所写:"天下就没有偶然,那不过是化了妆、戴了面具的必然。"对于决策者而言,要问的只是:这是哪一种必然?我应该怎么做决策? 总的来说,决策思考者有这样三大特点:总是假设遇到的是一般性问题,需要做决策;总是尽可能在更宽的框架、更高的层次上界定问题,一次性解决类似问题;总是考察是否是新问题的首次发生,避免用老规则来解决新问题,并制定新规则预防问题重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