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随着时间的流逝,2013年即将过去。在你眼中,2013这个数字是男性还是女性呢?不,这不是开玩笑,而是一个正儿八经,带有参考答案的问题。—— www. 怎么样,思考的如何了?不妨借着下个工作的间隙,比较一下不同性别的2013在你心中的感觉吧。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你的答案与科学家们的预测是否一致吧。 2013年是男人 耶鲁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博士,目前正在斯坦福大学任职的黛西·格雷瓦尔教授认为人类倾向于把奇数当作是男性,而把偶数当作是女性。按照这个理论,2013是个不折不扣的男同胞,你猜对了吗? 这个理论并不是信口开河,而是从近两百名实验者身上得出的结论。在实验中,这些母语为英语的受试者需要判断其他语系的中性人名(比如Alekseev)更偏男性还是更偏女性。有意思的是,在人名旁标注的序号会对结果起决定性的影响。那些旁边标有数字1的名字更容易被当作是男性。但仅仅需要把1换成2,哪怕名字还是同一个,受试者也会认为这个名字更女性化。这个神奇的发现并不只在1和2上才成立。如果将这些序号换成3位的不同奇数和偶数(比如573或486),这个结果依然成立。此外,数字的奇偶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影响受试者对于婴儿照片性别的判断。 不过人名或照片严格意义上都是中性的,数字只是改变了我们对它们性别的倾向,因此虽然在大尺度上数字的奇偶与判断性别的男女有很高的相关性,但落实在个人时可能会因人而异。所以即便你认为2013是女性也无需怀疑自己对数字的敏感度。 区分数字性别这事儿,人类自古就在做 对中性的数字贴上不同的男女标签或许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领。早在数千年前,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就提出2是女性,3是男性的哲学观念。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也认为1是男性,0是女性。而我们现在对于数字的性别判断,或许正是东西方哲学相承至今的产物。仿佛是为了佐证这个观点,当上述实验的对象从西方的美国人换成东方的印度人时,实验结果并没有发生改变。 实际上,我们给事物定"性"的对象可以从数字扩展到身边的一切物体。在诸如西班牙语、德语等语言中,很多名词早已有了阴性和阳性的区分;在食物中,肉类被视为更男性化的东西,而沙拉或乳制品则更为女性化;在其他有形的物体中,有棱有角是男性的象征,而表面圆整光滑的物体则更容易被视作是女性。迪士尼借此在动画《Wall-E》中成功树立起两只小机器人一男一女的形象,也足见我们潜意识中对性别的界定标准。 为什么我们喜欢给事物以性别? 至于人类为何要对不同的物体做性别划分仍然没有一个定论。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种跨不同文化圈所存在的共同现象,必然对人类的活动有着极大的影响。现有的一个假说认为倘若无法确定一个人或一个物体的性别,那么人类的思维定势就无法正常工作,从而影响我们的理解能力。只有贴上了男性或女性的标签之后,我们才能更好地将这个人或物体放入固化的世界观中,便于我们进行理解。 仔细观察,你会在身边发现更多的例子。比如你的朋友给新的吉普取了一个男性化的名字,抑或给女儿的房间布置了一整套圆形的家具。当然,在遇到这类对物品的性别化特别敏感的朋友时,也不妨抛出本文标题所提出的那个问题。相信你会得到和预测一样的结果。 文/冷月如霜(微信:壹心理,onexinli) → 邮箱订阅:留下Email,追踪每周心理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