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然而近年来由于人口红利减少、土地价格飞升、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问题,中国制造业过去单纯依赖劳动力、土地和能源的粗犷型发展方式弊端渐渐凸显。因此,通过技术创新驱动制造业的升级转型对于中国制造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制造业;技术创新;路径 一、引言 从熊彼特时代开始,技术创新就在经济学、工业组织学和区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数十年來,中国制造业凭借着政策优惠和低廉的土地、劳动力要素,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随着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越来越突出,我国制造业昔日所依赖的低成本优势正日趋减弱,尤其是低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 二、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1、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率低 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率低是我国技术创新能力不高的突出表现之一,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率可达30%~40%,而我国仅在10%左右,其中重要原因在于我国科研单位体制机制的约束。对于我国而言,由于受到科研单位体制机制的约束,科研项目往往是以课题结项为目标,而非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这就造成了科研成果向产业化转移的障碍。其次,高校、研究所和企业之间的评价机制和利益导向各不相同,各自创新活动的目的严重分化,导致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研发环节与产业化环节出现断层。还有一点是,创新活动分散在各个独立的研究单位中进行,仅以完成自身技术研发任务为目标,而不考虑成果能否与产业链其他环节的技术相匹配,最终造成科研成果的技术突破往往只是某个领域的单项技术。 2、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 在技术上,我国制造业长期依赖发达国家,单纯充当着"产品组装者"的角色,技术创新意识并没有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积淀下来。再加上融资困难、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缺乏创新人才及知识产权保护不足等突出问题,我国制造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活动不够活跃。基础研究投入不足,是缺乏重大突破性、颠覆性创新的重要原因之一。 3、核心技术和产业共性技术严重匮乏 核心关键技术及其研发是制造业的战略高点,决定了核心部件的性能以及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制造业强大的有力支撑。但目前中国制造业具有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比较匮乏,很多核心关键部件不能取得突破,制造能力有限。长期以来,我国产业政策对基础性、配套性产品重视不够,很多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依赖进口,95%的高档数控系统,80%的芯片要依靠进口,使得这些行业沦为组装加工业,产品附加值较低。薄弱的基础能力限制了我国先进制造业整体能力的提升。 4、体制环境制约技术创新 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滞后,创新驱动发展支撑不足。我国制造业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尚不完善,技术创新服务资源分散,各类技术创新服务机构能力不足、服务模式陈旧,无法对产业技术创新提供有效服务。特别是大多数平台主要提供信息咨询、产品检测、产业信息宣传等单一服务,而对于融资担保、人才交流、质量检测技术指导、培训服务、国际合作等提供不足,服务和支撑产业创新的能力需提升。 三、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的路径和对策 1、建立多层次、网络化、有效关联的制造业创新系统 我国创新链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之间存在断裂或者破损。因此,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破科研事业单位体制机制约束,围绕行业需求整合现有创新载体和资源,构建新型制造业创新平台,开展行业前沿和竞争前共性关键技术、先进制造基础工艺等方面研发和产业化推进工作,弥补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之间的创新链缺失,对于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强化制造业技术创新基础能力至关重要。 2、加快培养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专业性人才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创新的关键是人才,制造业要想创新成功,必须重视专门人才:(1)营造浓厚的技能学习氛围。应营造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消除一系列歧视职业教育、歧视技能人才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2)根据市场需求培养和引进人才。应将重心从增加技能型人才数量,转移到提高技能型人才质量上(3)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是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作为促进创新发展的主力军,大学生应努力学习,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加强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实践能力,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4)健全人才的激励保障机制。政府应建立专业人才激励机制,激发专业人才创新创造的积极性,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人才予以奖励。 3、推动制造业与大数据、互联网等深度融合 (1)依托"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发展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等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重大突破和进展,"互联网+"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需依托"互联网+"促进制造业的创新发展。 (2)借力大数据助推制造业创新发展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制造业要想取得较好发展,应借助大数据进行创新:(1)完善工业信息基础设施。通过建立更大容量、服务质量更好的行业宽带网络,发挥互联网公司、工业软件公司的优势,引导其与制造企业的整合,实现数据的统一采集、管理、高效处理。(2)提供全方位全程服务。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等问题的发现,提升大规模生产调度的全局性能,维护产品的运营。(3)保障制造企业数据安全。运用最新技术保护数据安全,通过大数据安全工具消除和控制不断升级的互联网攻击手段所带来的危害。 【参考文献】 [1]唐晓华,刘相锋.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外资修复作用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6(02) [2]杨毅,赵培羽.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0(33) [3]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应遵循四点[J].工具技术.2012(07) [4]彭中文,黄研.中国装备制造业空间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软科学.2011(05) [5]邢国均,黄筱峰.脊梁、鸡肋与软肋——中国装备制造业60年发展的思考[J].装备制造.2009(10) [6]张静娟.为中国装备制造业良性发展共同努力[J].金属加工(冷加工).2017(Z1) [7]张金城.中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战略研究[J].国际贸易.2015(09) [8]柳天恩,刘佳.中国装备制造业集聚程度的实证研究[J].新疆财经.2013(02) [9]李焱,原毅军.中国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构成特征及发展对策[J].国际经济合作.2017(07) [10]李慧燕.中国装备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地位的影响因素研究[J].软科学.2013(10) [11]冯宗宪,王青,侯晓辉.政府投入、市场化程度与中国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04) [12]张海洋,史晋川.中国省际工业新产品技术效率研究[J].经济研究.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