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农村教师身处的社会现实得不到改变尴尬还将继续


  最近有媒体报道农村学生"瞧不起"老师,引来一片唏嘘。其实,农村学校教师的尴尬并不是今天才开始有的。
  为何农村学校教育和教师是今天这种状况?这是一个太过宏大的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社会问题不会是突然出现的,背后的原因也不会是单一的。
  笔者在比较落后的农村任教二十余年,从这二十余年的经历见闻中撷取几个镜头,或许能够反映出农村教育和教师何以沦落至此。
  先来看看教师自身的素养。农村教师队伍庞大,其中有几个学养深厚、目光如炬、视野了得的,也在情理之中。但是,的确十之八九都如"媒体刊文"中的学生所说,他们仅仅能够凭借专业知识在学生面前"装装权威",社会知识"少得可怜",而他们的生活情趣,只能用了无生趣来形容了。
  目前,中西部农村小学里的教师主体是文革后期或改革开放初期参加工作的,他们要么是初高中毕业生,要么是在初师进修过一年两年的师范生,都已五十出头。这些教师曾经是农村里的"知识分子",是农民和孩子眼里的尊贵人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们确确实实用自己的青春活力影响了一辈甚至两辈农村人,让他们觉得读书是一件高尚的、有奔头的事。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多的农村人走了出去,看到了外面日新月异的世界,他们回过头来看这些教师时,突然发现以往高大的师尊一下子失去了光环,变得不仅普通,还很狭隘。因为,世界在变化,在进步,这些"坚守"的农村教师没有变化,没有进步。他们还是在一如既往地照本宣科,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地分析着与时代脱节的故事和人物,几十年如一日地运用同一种方法教学。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自己首先失去了学习新知的兴趣和能力,在新的世纪里重复着旧世纪的"歌谣"。
  上世纪末的时候,一位在学生年代被称为"马列"的语文老师,给二年级学生布置暑假作业时坚持让学生阅读文革时期的著作。有同事指出这样的作业不合适,他义愤填膺,振振有词,坚持认为自己是对的。还有一位教师积极邀请教研员进自己的课堂听课,讲授的是《乡下人家》。一节课下来,教师一直自说自话,提的问题除了"对吧"就是"是怎样的啊",学生几乎什么也没做。课后教研员请教他这节课要做什么,他说要让学生知道乡下人家多么美、多么幸福,可是这群学生笨,读不懂。也许会有人说这样的例子比较极端,不具有普遍性,那么去调查一下中西部农村教师能说出几本儿童文学著作的名字,能说出什么是"对话"理念,有几个人读过或者读得懂"教师继续教育"系列书籍……
  那么,农村的年轻教师在综合素养上是不是跟上了时代的步伐呢?据我所知,他们同样不愿意学习,或者专业学习能力欠缺。上世纪七十年代及其之后出生的农村青年教师,是中考和高考成绩并不理想的那些人——成绩稍好些的,都不屑于当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一位80后农村教师,接手一个口碑极佳的班级,不到一个月时间,班上的学生一上他的课就起哄,曾经品学兼优的班长也总是与他对着干。笔者找班长谈话,班长说那位老师上课讲的都是废话。笔者去听课,果然惨不忍睹,课下交流研讨,他瞪着眼睛,仿佛听不明白你在说什么。中西部农村教师的素质,与发达地区、大城市里的年轻教师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是不容忽视的。由此看来,为中西部农村教育注入新鲜血液,选派更多综合素质高的师资,是势在必行了。
  再来看看教师所处的社会环境。当全国教师都认同自己属于弱势群体时,农村教师的生存现状更加堪忧。每年春节,当外出打工的人们开着各种品牌的轿车拥堵在狭窄的乡村公路上时,那些曾经的农村"知识代言者"——教师,只能骑着电瓶车甚至自行车在车流中瑟缩着;当见过世面的男男女女兴致勃勃地谈论外面的世界时,在一旁一愣一愣的不是小毛孩们,而是这些农村教师;春节过后,乡村安静下来,留守一隅的,除了老人和孩子,就是教师……有时候,你弄不清这些教师到底是怀着"忧思"和"关怀"在坚守,还是因为"清高"和一无所长而死守。如果说是怀着"忧思"和"关怀"在坚守,他们就应该不断地在专业方面强大自己,在学生面前树立阳光向上的榜样,可是他们让学生看到的是斤斤计较,是怨天尤人,是了无情趣。这能责怪他们吗?一本书要花去他一天工资的1/3甚至1/2时,他们能不斤斤计较?学生瞧不起自己的老师,并不是学生的"抗争",而是社会对教师态度的投影。上世纪九十年代,教师工资还是由乡镇发放,乡镇政府还有征收农业税的大权。记得某年暑假,乡政府召开全体教师大会,要求教师到各家各户收缴农业税,乡党委书记端坐在台上大吼:"你们这些老师都给我听好了,你们的工资是老子发的,农业税就得你们去收,收不上来小心你们的饭碗……"终于熬到了工资不再看"老子"的脸色,但大概五年前的一天,一个学生拽着笔者的手问:"老师,您干嘛要教书啊?我爸爸妈妈在外面做包子,一年要挣几十万呢。听说您一年才两三万块钱工资,都没我爸爸妈妈挣的零头多。"笔者只能摸摸他的头说:"老师也去打工了,谁教你们读书呢?"笔者又想起不久前老家的一位同事说起的一件小事。暑假的一个清早,他碰上一位村小的老师,骑着电瓶车往中心学校赶,老师停车询问:"会计今天在不在学校?我这个月的工资少了十几块钱,是不是弄错了?"……
  农村教师身处的社会现实环境得不到改变,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农村教育和教师就只能一直尴尬下去。
  笔者阅读《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李光耀回忆录》等有关教育的书籍,发现那些让人羡慕的幸福指数高的国家里,教育也经历过波折,教师的地位也不是从一开始就令人歆羡,但他们的政府和社会都在教育上做实事,从制度上保障教育的优先发展权和教师的生存权、发展权。空谈无益,教育的实事,需要我们每个人行动起来。
网站目录投稿:巧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