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王德峰老师中国哲学的人生境界


  hi,先听我说两句
  王德峰老师被粉丝们称为哲学王子,虽然他自嘲也是一个老王子了。但是,我非常喜欢他,并且认为,他值得这个称呼。
  去年在复旦大学读西学课程,收益很大,还与两位学友组成了读书小组,认认真真地把一些原著从头至尾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以此向先贤至今。似乎又回到了我大学时代,对哲学的痴迷的状态。
  但说实在话,不少老师对待学问的态度,我是不太能够苟同的。一些名头很大的教授,上课长篇累牍地聊一些通俗易懂的社会现象,教授原来也这么与茶余饭后打成一片了。甚至一位老师在课程结束后,问我们,我很好奇,你们为什么来复旦读书。这样想来,办学的人,都未曾和老师说清楚,这些付了不少学费的学生,是为什么而来。老师便开始了他的不着边际的侃侃而谈。老师真的变成吃开口饭的了。
  但是,王老师的课程一次一次地打动我,他涉猎的广度、对待人生的态度、知识的融会贯通、尤其是语言用词的简练、整齐、准确,并包含深情的演绎方式,直击人心。每一次都很冲动,想把王老师的话一个字一个字地记录下来。
  今天终于做了一点功课,急不可待地来和大家分享。文章很长,我分多次与大家分享。凡事听写不准确的地方,请大家谅解。
  相关录音,在喜马拉雅上可以找到。
  我们在中西文化对话和冲突中,我们的下一步发展和前景、道路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内在关联?我们的人生、我们精神家园在哪里?当下的时代背景中,中国现代的社会,中国的各个阶层,无论成功者还是弱势全体,没有一个阶层有生命幸福感,没有一个阶层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我们没有了精神家园。
  哲学与我们这个民族的关系是什么?从全球文明来看,只有中华民族是哲学的民族,其他的民族都是宗教的民族。中国人没有上帝管人心,靠什么有几千年的文明,靠什么在她漫长的历史中,曾经有繁荣和平天下大治的时代、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时期?就是靠我们的哲学。哲学的修养是我们向来的教育传统,我们的孩提时代,没有识字就已经开始进入哲学修养中,我们听大人交流、说话,就听到来自《老子》《孟子》中的话,耳闻目染就在某种哲学的思想里。《三字经》就是为孩子编写的哲学启蒙读物。"人之初、性本善"就是一个哲学的命题,哲学的修养是中国人教育一开始就要做的事情,教育我们的下一代用哲学的方式来营造孩子的精神家园,来获得做人的准则和做人的目标。孔子说,十五岁治于学。十五岁以前是小学,学习洒扫应对、骑马射箭、礼节、写字算术。十五岁进入第二个阶段叫大学,第一本书就叫《大学》,四书之一(《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大学》教大人之学,称其为君子,是真正的大人,而不是小人。这就是说,哲学教育向来是我们教育的精神传统中国的的哲学就是人生哲学。西方的哲学不是不谈人生,但它的主题是关于如何获得确凿无疑、可靠的知识,它的方法和基础是什么,一向是西方哲学的主题,西方哲学是知识的哲学,产生了它的重要成果——今天的西方科学。
  人生为什么成为问题?而且是很根本的问题。是因为人最难处理、最麻烦就是人自己,生命外部的麻烦容易对付,我们可以用我们的知识和经验,来安排我们的生存环境。什么是人内部的麻烦?就是安顿自己的心。征服世界容易,征服自己难。为什么有一个解决自己心的安顿的问题呢?孔子《论语》: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约",是节约的约,表示贫贱的生活处境,"乐",就是富贵的生存环境。不仁者,就是心没有安顿的人,心中无仁之常体就被称为"不仁者"。不仁者,贫贱难耐凄凉,富贵不能乐业。左也不安,右也不安。(备注:常体的解释。犹通例。《荀子·荣辱》:"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是安危利害之常体也。"《后汉书·邓张徐张胡传论》:"怀禄以图存者,仕子之恒情;审能而就列者,出身之常体。"《魏书·食货志》:"输京之时,听其即纳,不得杂合,违失常体。")
  我们的心,有生理的心(heart),也有有意识状态的心(mind),是心理学的对象,但是,人心不绝于此,还有一个超越生理、心理之上的一个层面。我们通过孟子了解到了这个部分。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这个心,就是无限的心。比如我现在,每说一句话,都是思考下一句话说什么。我们每一个当下都在筹划未来中度过的,我们一直在筹划尚未存在的未来。如果我们不能突破当下的事实,当下的现实,我们就只是有限的心,只是发现了欲望的对象和认知的对象,无一不是有限的。心有超现实的一面,因此,人心提出了理想。无限的一面如何安顿,就成了真正的问题,就成了人生的问题。
  人心有无限的一面,那么这颗无限的心如何安顿?(无限的心不能安顿在有限的事物上)
  未完待续。谢谢浏览。
网站目录投稿: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