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主张,不管是专家、名师,还是草根。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使者,肩负着传承人类文化的任务。一个对文化没有独到见解的教师,无论如何也担负不起这一重任。 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教育科学是社会科学,它与自然科学的"求一"不同,社会科学讲的是"求多"。换言之,教育科学本身就是一个允许不同的人站在不同角度进行解读的科学。以心理学为例,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再到人本主义,就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了心理过程。所以,不管是谁,都有站在自己的角度与高度解读教育的权利。 与草根教师相对的,通常是名师、专家。名师和专家当然是有主张的。但是,没有人生而为名师和专家,他们都是从草根教师成长起来的,如窦桂梅、吴正宪、刘发建、李吉林、马芯兰、魏书生、邱学华、程汉杰、余漪等名师无一例外。他们之所以成为名师,有今天的成就,关键就在于他们在草根时期就有了自己的主张,并不断深入研究。 可见,教师拥有自己的主张是具有天然的正当性。然而,草根教师想拥有自己的主张很难。 教育教学主张并不是我们脑袋一发热,胸脯一拍,随便逮住的想法或念头。相反,它需要阅读、思考、实践,还需要在这些过程中进行分析、比较、鉴别,经过反复权衡后所做的选择。新课程改革以来,一下子涌现了很多教育主张,但凡对教育思想史有点了解的人就会发现,绝大多数都是从故纸堆中翻出来的东西,抢了一段时间的眼球,便寿终正寝了。形成真正有价值的教育教学主张难度大,这是教师难以形成自己主张的原因之一。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草根教师难以获得充足的阅读资源。阅读资源的获得途径无外乎两种,一是自行购卖,二是从学校图书室借阅。自行购买对身处乡村的教师难度很大。这些专业性较强的书籍在乡镇或者县城很难买到,有时到市一级书店也不见得能买到,何况稍远一点的乡村教师忙得更是一个学期难得进一次城。当然,最便捷的就是网购。但多数乡镇根本没有快递,即使想买,也不方便。另外,不得不说的是,专业性强的书籍价格往往令人生畏。笔者看过,一本心理学史将近100元。就教师那点薪水,一个月买两本书,对乡村草根教师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笔者不知道其他地方的学校图书室是什么情况,但走遍我所在乡镇内的学校,难得找几本自己想看的书。这些书绝大多数是配给学生看的。即便有几本给教师看的书,也不是教师们"点菜"的结果,而是批量派发下来的。无书可读,教师就难以获得"新知",也就难以获得新的启发,就难以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 另外,在阅读上缺乏引导,也是教师难以形成自己主张的重要原因。 现实中,我们总是听到大家在喊要读书,教师到底要读哪些方面的书,各方面有哪些经典的书可读,哪些书更适合作为入门读物,这些问题对绝大多数教师而言是两眼一摸黑。都说教师要读点哲学书,按一般的理解,当然要读经典,黑格尔的《小逻辑》和康德的三大批判是当之无愧的哲学经典。笔者就吃了大亏,弄了本《小逻辑》,结果一页都读不下去,再也不看了。后来才知道,天才如列宁读《小逻辑》时都头疼,才安慰了一下我这颗受伤的心。于是读康德,晦涩的长句让自己天旋地转,咬着牙读了几页,不得不放弃。后来碰到《存在与时间》之类的莫不如此。转了一大圈,不得不从基础看起,选了本孙正聿的《哲学通论》,觉得好读多了。 有人指出,一些教师没有教学主张是因为自己不读书、不学习,不求上进,得过且过。据笔者接触的教师来看,哪怕是最边远的乡村老教师,他们都还保持着一颗上进的心,只要有机会,他们还是愿意学习,更何况年轻教师。他们之所以对学习表现出漠视,工作太忙是不容忽视的客观原因。 我相信,只要有足够的学习资料,将教师从瞎忙中解放出来,把时间还给教师,并在阅读上绐予必要的指导,教师们自然会有自己的教学主张。